1985年春,在巴黎美院進修期間,學校幫我們每人辦了一張免費參觀證,可以成天去各美術館裏轉。
那天又去盧佛宮。
盧佛宮藏品實在多,要細看,每天隻能看一小部分。這次穿過一個廳,都是荷爾拜因的畫。
我對荷爾拜因的畫應當說很熟悉,也很喜歡他的鉤線素描。60年代,大學美術史課就重點介紹過他的作品,當然看的都是印刷品和幻燈片。這回是看原作,感覺自然不同。
一張張看過去,不知不覺轉到下一個廳,還是荷爾拜因,數量略少些,忽然察覺有好幾張畫和上一個廳是重樣的。正在驚愕中,看到盡頭門旁有一大塊文字展牌,說明這是一個專題展覽:荷爾拜因和他學派及後人的臨摹仿製品。
這才發現自己是倒著看過來的,剛才看的那個展廳的畫都是“贗品”,現在這個展廳才是荷爾拜因的真跡。
這個發現讓我十分興奮,因為在觀看說明之前,我確實已經感到這個廳的荷爾拜因比先前的那個廳的“荷爾拜因”畫得好。
在大師本人的眾多作品中出現這種差異也是經常的,比如倫勃朗的早期作品和晚年的作品,精品與一般性作品,它們之間的差別也還是很大的。這種差別,看縮小了的印刷品,比較難於識別,而在原作上,你能很直覺地感受到。
可見,對著大師的油畫原作做細部品讀,是學習或鑒賞油畫真諦的很重要的手段。
* * *
陳丹青曾多次談到中國幾代人學油畫的“窘態”,就是根本看不到大師的油畫原作,隻能對著縮小了的印刷品“揣摩”,他還講了他初學畫時,對著撲克牌臨《意大利小女孩》的經曆。
我比他要幸運些,15歲時在北京蘇聯展覽館,看到了這批原作,感動之下,走上了學油畫的不歸路。
進了美院,比自學略好了一些,偶爾可以研究一下留蘇的老師帶回的一些臨摹品,以及前北平藝專留下來的少量小幅歐洲油畫原作。剩下便是看一些圖書館收藏歐洲出版的大幅優質印刷品,印象最深的如莫奈的《火車站》和柯羅的《珍珠女郎》。記得有次《珍珠女郎》借來教室,我班同學肖金鍾在此印刷品前坐了幾乎一下午。
那時,在外文書店能買到蘇聯出版的藝術雜誌。有段時間,《藝術家》雜誌每期會刊印一幅名畫的大局部,如蘇裏科夫《近衛兵》裏紅胡子頭像等,一旦被美院同學發現就會一搶而空。雖說那時蘇聯的印刷水平很差,但畢竟大幅的油畫局部印刷品要比明信片好“揣摩”吧。
那年代,期望能看到大師原作的心情,用“如饑似渴”來形容毫不過分。
* * *
照片和繪畫的根本差別在哪裏?在明信片上,有時你很難分出一張畫得“亂真”的油畫和一幅很有“繪畫性”的照片,但是你隻要走近一看“原作”,立馬分清。為什麽?
我的體會是:大師油畫的局部,放得越大,越有味,越有看頭。
當你細察局部,在揣摩大師是如何調色運筆,如何薄敷厚塗,如何塑型造韻之時,你幾乎可以感受到當初大師作畫時的心跳和呼吸。正因為畫是手工畫出來的,在畫家舉手一塗一抹之間,無不是全神貫注心靈的自然流露:性格、氣質、秉性、情緒、修養,所有“心跡”均通過手中之筆落痕於畫布之上了。
認識及感受大師的“心跡”是和大師“心心相通”的唯一必經之路。
如同書法筆跡可用以鑒定一樣,繪畫的鑒定,除去材料的年代外,通過局部,分析不同畫家各不相同個性繪畫手法,是鑒定繪畫真假的很重要的手段。
再來看攝影照片,膠片時代的照片是靠細微銀粒的組合,數碼時代是噴墨,任何人拍攝照片的局部,都是由千片一律的幾種細微色點組成。所以照片的細部放大是機械的、沒感情的,放得越大,越平淡無味,越看不出“個性”。
正因為有著這種根本性的差異,那個“有了攝影,繪畫已經死亡”的魔咒,曆經二百年後,仍然還是句空話。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像素的高性能,現在連幾歲小孩子都能拍出高清度的照片來。即便如此,照相依然取代不了“繪畫的樂趣”。欣賞攝影作品也依然與欣賞繪畫趣味各異。
* * *
油畫細部品讀,重在一個“品”字,“品”需要經驗和眼力的培養。
品酒、品茶也都用的是一個“品”字。
據說那些大師級的品酒專家,把酒杯輕輕一晃,鼻子就能從散發出的酒氣中聞出葡萄園周圍的氣息;將酒含上一小口,舌尖就能品出這應該是哪年哪裏生產、何等級別的酒。
畫畫的人,看多了、畫多了,或者說經驗多了,也自然會積累和培養出一種能力,去識別一張畫屬於哪個時代、哪個流派,作者可能是誰,以及大致的真假偽劣,不敢說百分之百,還是可以做到一個大概其。
經常去美術館認真“品讀”大師們的油畫原作細部,便是培養這一能力很重要的途徑。
下麵,我選了30張近年在美術館現場拍的一些油畫細部,不做任何說明,供網友們品讀。其中有這些畫家的作品:
1)荷爾拜因(德,文藝複興) 2)倫勃朗(荷蘭,巴洛克)
3)委拉斯貴支(西班牙,巴洛克) 4)凡·戴克(法蘭德斯,巴洛克)
5)賀加斯(英,18世紀) 6)康斯太布爾(英,浪漫主義)
7)薩金特(美,19世紀) 8)裏勃爾曼(德,印象派)
9)米萊斯(英,拉斐爾前派) 10)達仰(法,19世紀,徐悲鴻師友)
考考你的經驗和眼力,你能認出幾個?
(這些局部都是用“傻瓜相機”拍的,選擇也是隨機的,並無一定目的或標準。都是在美術館參觀時,碰上允許拍照、興趣來了,光線和角度還可以,便順便拍了,隻為給自己留個資料,效果好就留下,效果差就刪掉。原版像素要高很多,考慮到網絡圖片的下載速度,已把圖片縮小,效果也差了,請大家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