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鋼琴王子李某迪沉溺於五十度灰不慎令自己的人生跌入煉獄。按照弗洛伊德所說,一切都是塞克思,無論是愛是恨,是狗血劇,是卡珊德拉的義無反顧,還是王佳芝哀怨的局中局。。。。
不要說藝術家,就是濃眉大眼的哲學家邂逅雪膩酥香的知己紅顏也免不了背叛革命。想起N年前的一部英國電影《天堂竊情》(STEALING HEAVEN),該片情節基於中世紀法國經院哲學和神學家阿伯拉爾與其學生愛洛伊絲之間的師生戀
以前的帖子中曾經提到影片中這個男主阿伯拉爾及其形而上學概念論。他是12世紀的一個神學家,也是經院哲學家。那個年代經院哲學和神學差不多是一回事。甚至直到現代仍有人在忽悠“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或宗教”(中間也許還加了一個數學)。其實這是以訛傳訛,和以前咱們誤以為哲學的盡頭是唯物辯證法是五十步笑百步。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之前哲學與宗教(包括多神教)其實是南轅北轍,老死不相往來。比如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裏就說:“(羅馬)統治者認為所有宗教都有用,百姓認為所有宗教都可信,哲學家認為所有宗教都扯淡”。基督教“最失敗的勝利”就是鹹魚翻身成了羅馬帝國獨大一尊的國教。經之後幾百年的“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國教”,僅剩的“哲學”唯有被特土良和奧古斯丁等閹割後能為為宗教教義辯護或粉飾的神學經院哲學。哲學從宗教的批判和否定者變成了神學的婢女。但是從啟蒙時代至今,哲學不但脫離了神學和經院,甚至早已重新扮演其批判和否定者的角色。前幾年西方有個針對歐美數千名擁有博士學位並正從事哲學研究的哲學家所做的統計發現,僅有不到~15%的受訪哲學家信神,遠低於大眾中的百分比,直接打臉“哲學的盡頭是宗教”。
還是回到濃眉大眼男主阿伯拉爾的年代。查理大帝短暫的卡格林文藝複興時期,歐洲人東拚西湊搜羅了些劫後餘生的拉丁文版著作(類似於秦滅後,人們東拚西湊尚存的殘缺先秦著作),其中有西塞羅的書信,維吉爾的史詩,以及BOETHIUS舊譯的部分亞裏士多德著作(比如《(舊)邏輯學》等)。GERARDUS從阿拉伯文對亞裏士多德的全譯,以及十字軍從拜占庭掠奪的希臘原文版都是男主那個時代以後的事。男主阿伯拉爾那個時代經院哲學家們麵對的隻有些殘破的古代知識,以及被奧古斯丁他們閹割過的柏拉圖。當然,從阿伯拉爾和愛洛伊絲的書信中可以知道,我們的男主和女主顯然還涉獵過不少那個時代屬於三觀不正的東西,比如古羅馬奧維德的《變形記》(重口味的希臘神話集),《愛的藝術》(外遇調情術)以及古希臘美女詩人薩福的希臘文詩作(後麵會引用來為激情戲加馬賽克)。
奧維德堪稱古羅馬的勞倫斯,其作品在現代社會都被ME TOO運動所詬病,在中世紀就更不能堂而皇之拿到太陽之下,往往都是“虔誠”的僧侶們背地裏偷閱傳抄,類似那些年咱們人前裝君子,背地看黃碟,如果被朝陽群眾抓住會被送去挖沙子。去挖沙子真是該被恭喜的幸運,因為按照但丁《神曲》,男女主和現在的鋼琴王子這類濃眉大眼叛變革命的縱情者才有幸進入第二層地獄挖沙子。而咱們這些假裝革命君子卻偷看黃碟的屬於偽善者,直接打入第八層地獄去受煎熬。
當然,僧侶們除了和咱們一樣傳抄奧維德偷看成人碟的偽善者,也有表裏如一非禮勿視的真聖人,特別是後浪中的神學集大成者阿奎納。阿奎納屬於那種五道杠的自律勤奮男,其貌不揚沉默寡言,卻誌向遠大意誌堅定,類似曾國藩,終成畫上句號的荼糜綻放。其家族和兄長為了阻止其步入神學之路曾用盡包括美人計在內的各種騷操作,仍未能使其改變初心,放到現在當個紀檢書記是再合適不過了。而我們的前浪男主阿伯拉爾則相反,屬於難於安分守己,慣於質疑和批判,是經院哲學中類似令狐衝的麻煩人物。可惜他沒讀過東方哲學對飲鴆止渴的寓言警句,發之於情卻未能止乎於禮。否則以其超越愛奎納的才智及顛覆思想,無疑會遮去後浪阿奎納一大半的光芒,更不會有電影中後來那些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以及其後慘烈的悲劇和哀怨的餘生。
即使如此,阿伯拉爾仍常被後人比做中世紀的蘇格拉底,亞裏士多德,笛卡爾,以及中世紀最傑出的邏輯大師。其學說因顛覆神學三位一體教義被梵蒂岡判為異端邪說,然而卻開了概念論和語言邏輯分析的先河,彷佛是位來自啟蒙時代甚至近代分析哲學的時空穿越者,找了找唯同樣濃眉大眼的天才高富帥維特根斯坦可以相提並論。
阿伯拉爾儀表堂堂,風華正茂,思維敏捷,而且頗具領袖風範,與那些表麵道貌岸然內心腐朽猥瑣,嘴上高談敬畏天道,實際上褻瀆神明的嶽不群們完全是雲泥之別,從而吸引了一眾慕名而來拜在其門下的弟子,也有巴黎右岸的名媛佳麗們,相當於現在的流量網紅。而當年左岸拉丁區還是一片蘆葦叢,影片中反複出現的巴黎聖母院哥特式建築那時其實還並不存在。阿伯拉爾擔任“主座教師”的“巴黎聖母學校”(巴黎大學的前身,後遷至拉丁區)在西岱島上的原址,現在已成聖母院後庭院那一片平地,感歎一下世間滄桑。
作為傑出的邏輯學和辯論大師,阿伯拉爾的講授注重讓學生作追根究底的辯證,並羅列了一百多個“YES OR NO”問題來思辨神學,比如“人類信仰是否必須通過理性嗎?”,“神是唯一的存在嗎?”等等。在阿伯拉爾之前近千年,人們秉承的是特土良所說的,“因荒誕,故我信”。而阿伯拉爾這些問題本身幾乎個個挑戰這種傳統認知甚至作為根基的三位一體正統教義。
電影的女主愛洛伊絲是寺院中的法證牧師(相當於政治輔導員)富爾伯特年僅17的侄女,超群的聰慧並受過良好教育。與阿伯拉爾一樣,愛洛伊絲也博覽群書(甚至不輸阿伯拉爾),也有那種不安分的天性,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充滿對教義的各種思辨性的質疑,簡直就是男主的另一半。影片一開始就是愛洛伊絲在神學課上提問的情節:既然神是按照自己的樣子塑造人類,那麽神是否有男人一樣的命根子?敬畏神靈的老修女魂驚恐地將她拖出教室。這種學生遇上阿伯拉爾這種老師,肯定是相見恨晚惺惺相惜。
話說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阿伯拉爾心中執金吾是哲學和神學教師,而他傾心的陰麗華無疑就是愛洛伊絲。為了能有機會與其獨處廝守,他主動提議以聖母學校主座教師之尊擔任愛洛伊絲的私人家教,以此搬入監護人富爾伯特的家中。不明所以的富爾伯特欣然同意,按照阿伯拉爾書信中的比喻,殊不知其“引狼入室” 。阿伯拉爾這個比喻有兩個含義,其一是在反諷唯利是圖將自己侄女待價而沽的教士富爾伯特。其二,阿伯拉爾毫不忌諱地坦誠自己有意勾引愛洛伊絲。然而,阿伯拉爾自己卻沒意識到,他走進的這個"室"內還有凶險的深淵,他不是狼入羊室,而是飛蛾撲火。
如果按朝陽群眾的三觀,不以結婚為目的的男歡女愛都是耍流氓,阿伯拉爾這等“渣男”確實該被抓去挖沙子。然而,博覽拉丁文群書,浸淫古代自由意識的任性穿越者與世俗的評判並不在一個時代。雖然他們最終成婚,但那是後話,並不等於初始打算,因為12世紀神學教師按教義仍須禁欲獨身。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潛規則,違背教義偷偷成家也是司空見慣,就像僧侶們傳抄“黃碟”,教士們貪色斂財都屬於公開的秘密。
孑然一身的時空穿越者邂逅懷春的紅顏知己,在奧維德浸淫之下後麵的一切驚世駭俗都顯得那麽順理成章。初次偷嚐禁果之夜,阿伯拉爾擁吻著雪膩的肌膚喃喃低語:“真香”,花為悅己者容,愛洛伊絲輕聲回應:“為你”。狗糧撒的何等婉約,寥寥數語對白就將形而下原始塞克思升華了。接下來發福利是翻雲覆雨打真軍,咱隻能用度娘翻譯薩福的詩句來當馬賽克: 唇已啞然,舌也難言,肌膚徐徐熱焰,目光朦朦迷幻,耳畔陣陣輕吟,戰粟的身軀沐浴著淋淋潮汗 。。。 你懂的。影片中這些激情戲並非填油加醋從借用勞倫斯,而大多源自阿伯拉爾書信中的原文敘述,甚至包括直白的SM描述。當然用的不是這個詞,薩德侯爵是大半個千年之後的事了。
愛洛伊絲的書信中的回憶則更直白,更充斥情欲,甚至令我們現代人震驚。與其說是阿貝拉爾勾引愛洛伊絲,不如說是兩人都沉溺於五十度灰的縱情陷阱之中,任何時間,任何獨處的場合,在她的閨房,也在寺院的廚房。這種縱情終究不是能讓人祝福的浪漫。不久,他們的偷情被富爾伯特撞見(見圖)。憤怒的牧師將阿伯拉爾趕出了自己的家門,並禁止他再與自己的侄女相會。
富爾伯特不知道的是,此時愛洛伊絲已經懷孕。兩人幹脆私奔,偷偷成婚,並產下一個男嬰。在此之後,阿伯拉爾祈求富爾伯特的饒恕,希望他認可他們的婚姻。
然而,為了阿伯拉爾的名譽,愛洛伊絲卻堅決不願公開他們的婚姻。這讓富爾伯特對阿伯拉爾更加懷恨在心,認為是阿伯拉爾欺騙了他的侄女。接下來發生的事遠比現代德國骨科還要慘烈。一天夜裏,這位心狠手辣的牧師糾結同夥闖入阿伯拉爾的臥室,殘忍地對他實行了宮刑。
有些誘惑,一旦嚐試就是深淵。有些情感,一旦放飛就是煉獄。那個風華正茂的阿伯拉爾從此消失。經院哲學的荼靡花事要等一個多世紀之後的阿奎納。
這段史上不斷觸動世人的師生戀似乎充斥種種瑕疵和哀怨,也被人性弱點甚至貪婪所打斷。在張愛玲小說中,往往是那些特意塑造的瑕疵和哀怨使得顧曼楨和王佳芝等人物的最終命運讓我們難以釋懷。阿伯拉爾與愛洛伊絲之戀中,也正式其中的瑕疵和哀怨一起創造了一個完美的神話,一個更觸動人心的、支離破碎而活生生的,不能過於苛責的真實。
1. 他們搞的是哲學。
2. 他們已經走到了哲學的盡頭。
===========
感覺這裏的邏輯還是不太嚴密。漏洞在於:假設了哲學家關心的就是哲學。
也許哲學家隻是掙個飯錢,對哲學並不感興趣。
現在都是在搞funding, 上有八十歲老母..等等的。 :)
“有些誘惑,一旦嚐試就是深淵。有些情感,一旦放飛就是煉獄。”經典句子,非常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