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東南的博客

記性不好,寫得很慢,所憶所思,存下一點點
個人資料
西北東南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1916年9月在舊金山入境的清華學校考選留美的10名專科女生(下)

(2020-09-11 22:33:07) 下一個
 
 
(二)她們的職業、成就婚姻
 
上篇提到, 好不容易從網上搜到<清末民初洋學學生題名錄>(房兆楹編,1962年版)這本書,也隻能窺其中幾頁,總算讓我查到,1916年清華學校考選庚款留美的10名女生的姓名。如此,便和在舊金山入境時登記表上的英文姓名建立起對應關係了,她們是:袁世莊、方連珍、黃桂寶、李清廉、陳翠貞、蔡秀珠、鄺翠娥、劉華采、梁逸群、嚴惠卿。
 
這是繼1914年清華學校首批選送陳衡哲等10名女生留美之後的第二批10名庚款留美女生。
 
從1914年起,政府和清華學校對庚款留美女生資格已經有明確要求,她們必須是“體質健全、品行端淑、天足且未訂婚、年在二十五歲以內(1921年改為”年在二十三歲以內“),國學至少有中學畢業程度,英文及科學能直入美國大學”。選拔程序,包括通過10個科目的考試:英文、德文或法文,國文、代數、幾何、三角、物理、化學、曆史、地理。而且,除國文、曆史、地理三科用國文考試以外,其餘各科均用英文考試。考試不可謂不嚴格。北洋政府對她們所修學科也有規定,“應以師範、醫學、美術、音樂為要”,1918年,才又增加了“博物、物理、化學”作為學科選項。
 
最要緊的是,每兩年全國才選拔出10個人啊,太難了吧。不過,據說經過資格審查以後,最後參加選拔考試的也就是40多人,錄取比率約1/4。最終脫穎而出的10人,在當年肯定是出類拔萃,鳳毛麟角!可以想見,她們必是出身於中產以上,且有開闊視野,有遠見卓識的家庭。雖然年輕,她們也知道,去西方先進國家開闊眼界、學習先進知識技能,是為以後更好地服務民眾,改革社會,效力國家,不會隻滿足於做一個賢妻良母。
 
在美國學習4——5年,她們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的時候,距今正好100年。有幾人隨即回國工作,開始了她們的職業生涯;還有幾位繼續深造,又經兩三年、三四年的學習研究,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後回國服務。事實證明,她們在專業領域中成績卓著,不輸於同時代留學男生。
 
關於1916年這10名女生在美留學及後來的情況,據“這才是“奇葩”本意,回望耕耘在中美教育一線的三位上海女性”一文中說:“和薛葩同行的十名女生,後來分別進入包括康奈爾大學、密歇根大學、芝加哥大學、韋爾斯利學院在內的多所美國知名學府求學。畢業後,她們中的很多人回到國內,在醫療衛生、教育改革等方麵做出了卓越貢獻。其中不乏像黃桂寶(Huang Kwe Pau)一樣的佼佼者,她曾先後擔任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中國YWCA會長、世界YWCA副會長等職。”
 
畢竟時隔100年,追蹤不易,現隻查到其中7位女士的後續情況。有3人回國後從事教育,畢生教書育人,教育救國;4人從事醫療衛生和醫學教育,畢生行醫濟世,治病救人,培養青年。據說在百多年前,教育和醫療是最早向女性開放就業機會的兩個領域。也有人回國後比較長期在教會機構服務,因為相當一部分留學女生本就出身於有教會背景的家庭,並自小在教會學校接受教育。在婚姻方麵,她們完成學業後都屬大齡女青年了,但都遂了自己心願嫁給心儀的人(不似有些男士般的扭曲和糾結)。好幾位留美女生的先生是同為公費留美的同學和同行,家庭生活幸福美滿;按新觀念養育的子女,大都成才,且多有繼承父母事業且更上層樓的。
 
3位從事教育的是:袁世莊、蔡秀珠和梁逸群。她們的先生,分別是汪懋祖、張彭春、莊澤宣,這三位先生也全是公款留美學生,也都從事教育事業,且後來都成為著名教育家。
 
從事醫學和醫學教育的4位女士是:方連珍、黃桂寶、陳翠貞和鄺翠娥。陳翠貞的先生汪克非也是庚款留學生,也是學醫的,後來成為著名外科醫生。
 
未能查到後續情況的3人是:李清廉、劉華采和嚴惠卿。
 
袁世莊,1916年赴美後,先在預備學校學了一年,後進入馬薩諸塞州的Wellesley女子學院,學習曆史。1921年畢業後回國,與同年由江蘇省考選公費赴美留學、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已於1920年率先回國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書的未婚夫汪懋祖先生結婚。婚後,袁世莊女士在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任教。後來隨丈夫遷回南方,曾任教於金陵女大和蘇州振華女校,教授英語和曆史。1927年遷回汪先生老家蘇州後,還協助汪懋祖先生創辦蘇州中學,汪先生任首任校長。抗戰時期,她和丈夫帶著3個孩子一起轉移到大後方,協助丈夫克服種種困難在雲南辦學。後來汪先生任西南聯大師範學院教育係教授。汪、袁二位先生繼承父輩著名教育家袁希濤先生的事業,實踐“報國平生誌 樹人百歲心”的心願,教書育人數十載,是桃李滿天下的著名教育家。”可惜,抗戰勝利返回蘇州後,汪先生生病且病情愈趨嚴重,不幸於1949年初過早去世。
 
對於袁世莊和汪懋祖先生的教育事業、情操和高尚品格,袁世莊先生的外甥女、本城博友小溪姐姐近期發表的連載文章“金陵老宅三代 ”Wellesley“ 學人”中有比較詳細介紹。
 
蔡秀珠(1898——1986),出國留學時18歲半,10人中第二小。有文章說,她先入特拉華州立大學,次年即轉入紐約私立瓦薩女子大學攻讀化學,品學兼優。1920年春,中國教育界赴美教育考察團訪問該校,因了校長的介紹,認識隨團翻譯張彭春先生。張彭春(1892——1957)是張伯苓的胞弟(小16歲),1910年庚款留美的第二批學生(就是胡適、趙元任、竺可楨那批),1916年學成回國,在南開任教。1919年再度赴美深造。1921年蔡秀珠與張彭春在美國紐約結婚。1923年回國後,張彭春任清華教授和教務長。1931年張彭春去芝加哥大學任教。抗日戰爭爆發,張彭春奉命到英美等國宣傳抗日。於1940年調入外交部,出任駐外使節。1946年,張彭春先生作為中國代表參加聯合國大會,1947年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國代表,1948年任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副主席,參加起草《世界人權宣言》。之後,全家在紐約居住。
 
梁逸群  (1897——),鍵入姓名,出來的卻是中國著名教育家莊澤宣,說梁逸群是莊澤宣的夫人,她本人也是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生。莊澤宣先生是浙江嘉興人,1917年畢業於清華學校,1918年庚款留美,先後獲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教育與心理學博士學位。1922年歸國,曆任清華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嶺南大學、廣西大學、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心理學係和教育係教授及主任等職。1948年夏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聘,赴巴黎主持戰後文教損失調查。1950年應聘去馬來西亞創辦韓江中學,推進華僑子弟中文教育。1952年任新加坡聯營出版公司總編輯,編印華僑學校教科書,在東南亞各國影響甚大。在僑居美國期間致力於溝通中美文化。
 
方連珍,1916年出國時,19歲的方連珍,原計劃是進入“布拉佛”學院(是Bryn Mawr College嗎?)學習文科的,沒查到她在美國最後學校和學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她在美國大學本科畢業後,不知在哪所學校研讀了牙醫學科,回國後在上海做了一名牙科醫生。應該算是相當早的一批中國牙科醫生,特別是在開創中國兒童牙科診治實踐和兒童牙科學教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據資料記載,方連珍醫生是在上海從事兒童牙科診治的先行者。並在1932年法國教會創辦的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設在廣慈醫院)牙醫學係任教,講授兒童牙科學。震旦大學醫學院牙醫學係,後來成為上海第二醫學院口腔醫學係、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現為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院。1958年,《口腔醫學文摘》雜誌創刊,張滌非任總編輯,方連珍等12人任編委。
 
黃桂寶(葆), 看到過一個說法,說黃桂寶(葆)是著名宗教人士黃光彩的孫女,不知確否。“ 這才是“奇葩”本意,回望耕耘在中美教育一線的三位上海女性 ”一文中說, “ 其中不乏像黃桂寶(Huang Kwe Pau)一樣的佼佼者, 她曾先後擔任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中國YWCA會長、世界YWCA副會長等職。”  黃桂寶()的的丈夫是銀行家黃秀峰。
 
陳翠貞,北京人,1898年出生於基督教家庭。1916年赴美留學時剛滿18歲,是10位女生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她似乎沒按原計劃進入紐約州立大學Albany分校,而去讀了俄亥俄州衛斯裏安大學。1920年,從衛斯裏安大學畢業後,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錄取,192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
 
陳翠貞回國後在北京協和醫院做兒科醫生,在協和醫院工作時,於1927年和畢業於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西儲大學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的外科醫生沈克非結婚。後來隨先生離開協和,先後到安徽、南京工作,曾任職南京衛生局和南京中央大學。
 
抗戰期間,1941年,他們也去了大後方。陳翠貞到重慶國立上海醫學院任兒科學教授兼附屬醫院兒科主任,並積極參加救護工作。沈克非教授專長外科,在抗戰期間曾任重慶國民政府中央衛生署副署長,兼任陸海空軍總司令部醫監。抗戰勝利後,陳翠貞教授隨學校返滬,任兒科學教授,兼任中山醫院兒科主任。陳翠貞教授和有外科泰鬥之稱的沈克非教授同被評為1956年上海醫學院首批一級教授。
他們育有二子一女,女兒繼承了父母的事業。
 
2016年,上海醫學院成立90周年,在校園為16位首批一級教授塑像。
2018年,上海複旦大學醫學院兒科醫院舉辦了紀念陳翠貞院長120年誕辰的活動。
 
 
 
 
上海複旦大學對陳翠貞教授的官方介紹是:

陳翠貞

  陳翠貞(1898—1958),女,北京人。教授,中國兒科醫學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24年畢業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41年到國立上海醫學院任教,曾任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兒科醫院院長、兒科學教研室主任、兒科係主任,兼任重慶醫學院兒科醫院院長和兒科係主任。曾當選為上海市第一屆政協委員、上海市婦女聯合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兒科雜誌》主編等。

 
  
鄺翠娥(1897——1968) ,1926年畢業於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上海行醫,在被稱為“紅房子醫院”的著名西門婦孺醫院擔任首任護士長。1948年底,在美籍人員紛紛離開後,鄺翠娥教授擔任上海女子醫學院首任中國籍院長,王淑貞任副院長。1956年,被評為上海第二醫學院(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二級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官方介紹如下:
 

鄺翠娥

 

鄺翠娥(1897—1968),女,廣東番禺人。消化內科專家,二級教授。1921年赴美學習(這句話肯定不準確吧?!——西北東南注),1926年畢業於美國康乃爾大學醫學院,並獲醫學博士學位。1927年回國後,在上海行醫。1942-1952年任上海女子醫學院內科教授、西門婦孺醫院院長兼內科主任。1953年調上海第二醫學院任內科學教授、廣慈醫院內科副主任。鄺翠娥教授對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對病人親切和藹、醫德高尚,為青年醫師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發表《人工氣胸治療肺結核》、《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27例頑固性支氣管哮喘》等論文,參編《內科臨床診療手冊》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西北東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the2the' 的評論 :
是啊,特別可惜,與當時生活狀態和醫療水平相關吧,總體平均壽命較低。也有人(不多)很長壽,活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有些感慨。
謝謝你讀帖和留言!
西北東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小溪姐姐' 的評論 :
對了,小溪的媽媽也是醫界前輩啊,接下來會寫寫你家的故事嗎?知道你已順帶寫過一些。
小溪真不吝用好詞誇人,卻叫人不敢接受。對我而言,興趣使然,隻是用心寫了文章,還是希望有人來看看,如此而已。若對別人有用,就是意外收獲,當然會特別高興!隻是不用那麽客氣。
謝謝,祝好!
西北東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jty' 的評論 :
找這個名單不容易,最終找到了,還是源頭,挺好的。各人信息,不容易找全。陳衡哲是1920年回國的,被蔡元培請去北大教書,是中國第一位女教授,是庚款留美女生傑出代表啊。陳的一位後輩親屬也是文城女網友,陳是她外婆的姐姐,她稱陳二姨婆,這兩年不常見了。
謝謝你看帖和留言,祝好!有空的時候,也寫寫你外婆,還有你家的故事吧。
小溪姐姐 回複 悄悄話 讀了東南博主的大作,才知道抗戰時期撤退到到四川,南京中央醫院老院長沈克非的夫人陳翠貞是袁世莊先生1916年一起留學的同學。
感謝東南博主的對民國留洋知識分子們曆史資料的收集,研究和貢獻,真是功德無量。
jty 回複 悄悄話 東南博主找到這些資料太不容易了。沒想到一百多年前庚款留美的考試科目範圍就如此廣泛。文中提到陳衡哲,經常聽外婆提起她,是民國時期有名的作家。原來她是庚款第一批留美女學生。
the2the 回複 悄悄話 那麽年輕就死了,都很可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