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東南的博客

記性不好,寫得很慢,所憶所思,存下一點點
個人資料
西北東南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100年前,9歲女孩楊絳的幾位女性親戚已在美國留學

(2020-07-31 22:50:44) 下一個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原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辛亥之年生於北京。父親是楊蔭杭(1878——1945,法政學家),母親是唐須嫈(1878——1937)。2016年,楊絳先生以105歲的高齡辭世。
 
由今日倒退100年,1920年7月,清王朝被推翻還不足10年。楊絳是一個剛滿9歲的小女孩,她的3位較為年長的女性親戚已經同時在美國留學了,她們是楊絳的三姑母楊蔭榆、堂姐楊保康和表姐袁世莊。這幾位女士應該算是走在中國女性赴美留學前列的人物。
 
楊絳的三姑母(楊絳說,她們無錫及江南一帶把姑母叫“伯伯”)楊蔭榆(1884——1938)女士,早在1907年23歲時,就曾公費留日,進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習教育學。畢業回國後在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任教並任教導主任。1914年起在北京女子師範學校(1919年更名為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任學監。
 
1918年,楊蔭榆再受教育部選派,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進修教育學,時年34歲。先後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22年學成回國任教。1924年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校長,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大學校長。1926年,因強硬處理學運遭非議,解職後回家鄉蘇州任教。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因楊蔭榆公開抗議其暴行而將她殺害。
 
 
 
圖一  楊蔭榆(圖片源自網絡) 
 
 
楊絳的堂姐楊保康女士,父親是楊蔭桓(1875——1901),母親姓秦。因父親在1901年火炮事故中早逝,自幼受叔父楊蔭杭關照,和楊絳的姐姐們一起成長受教育。1918年,22歲的楊保康考取清華學校招考的庚款留學的專科女生,與三姑母楊蔭榆同船赴美留學,她先入讀於Wellesley女子學院,畢業後曾就讀哥倫比亞大學。
 
後來,楊保康與同船赴美的清華學校留美預備部畢業生、已取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學士、威斯康辛大學教育學碩士、又在哥倫比亞大學做研究的沈履(茀齋)先生結為伉儷。他們回國後也從事教育工作。後來沈履來到清華大學任教,還曾任清華大學秘書長,後來任西南聯合大學總務長(1940年沈辭職後,眾人一致推舉下,由原北京大學秘書長鄭天挺接任西南聯合大學總務長)。同一時期楊保康任西南聯大附中的英文教師。
 
 
 
圖二   楊保康(圖片源自網絡)
 
 
楊保康的姨表姐袁世莊女士,也算是楊絳的表姐吧,比楊絳的三姑母和堂姐更早兩年赴美留學。袁世莊是楊保康的姨父袁希濤、姨母秦織雲的長女。袁希濤(1866——1930)先生是清末和民國著名教育家,曾任教育部次長。
 
1916年,清華學校繼1914年以後,第二次招考選錄該年度庚款留的10名專科女生,袁世莊女士榜上有名。當年9月和同期男女同學同船赴美後,她先入預備學校,繼而就讀Wellsley女子學院,1921年畢業後回國任教。
 
1922年,袁世莊女士與同年江蘇省公費留美學生、哥倫比亞大學碩士、曾任哈佛大學研究員、並已於1920年先行回國任教的未婚夫汪懋祖先生結婚。婚後,汪、袁雙雙投身教育事業,辛勤耕耘,成就卓著。汪先生手書的“報國平生誌 樹人百歲心”,是為畢生座右銘。
 
袁世莊女士先後任教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金陵女大、蘇州振華女校等,教授英文和西方史。汪懋祖(1891——1949)先生回國後,先後任國立北京師範大學教務長兼代理校長、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學院哲學係主任兼教授、國立東南大學教育係主任兼教授、江蘇省督學。1927年重返家鄉蘇州,在第一師範學堂的基礎上創立蘇州中,並為首任校長。抗戰期間在大後方,曾克服重重困難在雲南大理辦學,又曾任西南聯合大學師範學院教育係教授,是著名教育家。  
 
 
 
 
圖三  袁世莊(圖片源自網絡)
 
 
前些天,看到楊絳老人晚年,一百多歲時寫的幾篇文章,其中有一篇“年往事”,回憶童年家住北京期間,楊、袁兩家同院而居、親密無間及後來回南方之後的一些故事,摘幾段放這裏,看看當年小楊絳對袁家和“袁世莊姐姐”(也是本城熱門博主小溪姐姐的“二伯伯”)的印象。
 
“後來,我爸爸當了北京京師檢察廳長,檢察廳在西城,我家就搬到東斜街25號,房東是程璧。房子不小,前後兩個寬暢的四合院。”
 
“我家搬到東斜街,開始隻住一家,南屋沒人住,我家也天天打掃,我和姐姐常到空屋裏去玩。”
 

“不久,我堂姐的姨父姨母也到北京來了,就住了那五間南屋。姨父是教育部次長袁觀瀾 (字希濤)。我家門口有兩個門牌:一邊是無錫楊寓,一邊是寶山袁寓。”

 

“我爸爸因為姨父姨母不是親的,姨母稱袁大阿姨。姨父稱袁老伯。

 

“我和三姐姐常到袁家去玩。袁大阿姨臥房裏,近門口處,掛一張照相,我知道那是袁世莊姐姐的相片,她在外國讀書,要三年後才能回來。我總覺得三年好長啊,常代袁大阿姨想女兒。世莊姐姐的妹妹是世芳姐姐,她身體不好,不上學。”
 
看了她晚年的這幾篇文章後,覺得百歲老人楊絳先生的記性真好!
 
不過若是較個真的話,她說的“袁大阿姨”,”袁老伯“的稱呼,似乎不大對吧,是不是應該叫“秦大阿姨”、“袁老伯”,才更合適呀。畢竟兩位姐姐的媽媽是秦姓姐妹,應以秦姓而非袁姓為主。有沒有可能,萬一她老人家記錯了呢?
 
 
 
 
(圖片來自網上)
 
 
相關鏈接:
 
 
 
 
 

後記:此文發出以後,又經搜索確認,楊絳的堂姐楊保康,是1918年清華學校考選的8名專科女生之一,和1916年的袁世莊女士一樣,都是中國政府選送的庚款留美女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5)
評論
jty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北東南' 的評論 : 幸會!看到了留美學生入境的那個文件,太珍貴了!搜尋這些資料,你花費了很多的精力和時間,謝謝!已經和小溪姐姐聯係上了。
小溪姐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北東南' 的評論 : 不好意思,在手機上,發不上來一用勁發了三,請刪多餘的,謝謝你啊
小溪姐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北東南' 的評論我也有好消息,我二伯伯家在美國的外孫女(從沒有見過麵)也在文學城,她今天下午給我發來悄悄話了,你是來告訴我相同的好消息嗎?我這兩天正在生病,連回言都沒精神,收到我從未謀麵的表姐女兒的悄悄活.馬上什麽毛病都沒有了!真是要感謝萬能的文學城,還有你這樣善良熱心的網友!來你這兒就看見了,好高興啊!!!
西北東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jty' 的評論 :
問好!你看到這篇文章了,真是太好了!看過前麵幾篇了嗎,也有你外婆的相關信息。
小溪姐姐可能一直在等,終於等到了。
原來也是文城博友,幸會幸會!
jty 回複 悄悄話 拜讀了樓主的大作,寫得太好了!我是袁世莊的外孫女,我母親是袁的長女。昨天在文學城首頁看到你文章裏有外婆的照片很激動。和小溪姐姐還未聯係。我會去她的博客問好。
西北東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兵團農工' 的評論 :
世事如此,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西北東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大榮確' 的評論 :
你說得對,確實如此。不過,雖非名門望族,若普通百姓家,自己有人會寫也願意寫的話也可以把自家的真實故事寫下來。真有意思的話,或許也能流傳,特別是現在這個多媒體時代。所有的網民博主都可以是寫手。
西北東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就事論事^*^' 的評論 :
好像是哦,在我查找資料的過程中,也發現這種情況。謝謝閱讀和討論。
西北東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江南一素子' 的評論 :
對了,你也是蘇南人!謝謝閱讀和留言。
西北東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olo15' 的評論 :
謝謝閱讀和討論。
西北東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小溪姐姐' 的評論 :
你好,你是回憶、發掘自家的故事,我是來分享讀來的故事。
看到百年前的這些照片,而且恰好是通過楊絳老人把她們聯係在一起了,我真是很想去了解她們的故事。昨晚沒改好就發了,等著從首頁上下來以後,準備再寫幾句話,提一下汪、袁兩人回國後的工作,像前麵兩位一樣。
西北東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zhige' 的評論 :
謝謝你讀文並留言。你說得對,相比起絕大多數同時代人,這幾位和他們那一批人肯定是贏在起跑線上了。當年國家太貧弱,民眾多困苦,還混戰不斷。不同個體,條件不同,機會並不均等。我覺得,問題在於這些條件較好的先行者們能否幫助、帶動更多民眾。實際上,他們絕大多數學成後歸國,很多人從事教育,培養青少年,有些人從事醫療,服務民眾,或從事實業,強盛國家。條件更好的,出資開辦學校,開辦醫院,辦工廠,等等。總之,那個時代的知識階層,先行者們,大都有深刻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隻為小家的人真是不多。歡迎討論。
小溪姐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zhige' 的評論 : 對不起,我也是來讀文留言的。其實您說得很對,像東南樓主介紹的民國仨位知名女性的確在當年和以後很長一段時間也是鳳毛麟角。49年前中國老百姓曆盡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民不聊生,49年後各種運動,老百姓一直等到鄧小平改革開放才吃飽了飯,才可以考大學,公平競爭,出國留學。。。
西北東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Redcheetah' 的評論 :
謝謝你來讀文和喜歡,常在幾曾回首論壇看到你的身影,想必也是對真實的曆史人物、曆史事件饒有興趣。我也是,看到這些別人辛苦收集到的百年前的照片,就想去了解。了解了,還願意分享。哈。
zhige 回複 悄悄話 樓主說得很對,很多留洋的機會是通過考試得來的,但我評論是對應你的文章,指的是女性。如果貧苦家庭的女童鮮有機會讀書上學,那她們又怎麽可能有機會去考試,更不要說能通過考試呢?
小溪姐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zhige' 的評論 : 其實民國期間的留洋知識分子並不是因為家裏有錢才去留學,而是公平競爭考上了各種名目或政府的獎學金,光緒31年我的大外公袁希濤和馬相伯籌建複旦學院,累積負債6千餘兩銀元,都是由大外公教書,逐年償還。好多年家裏生活都非常貧困。大外公隻有一件像樣的長衫穿了出門,有一天,大外公出門了,騙子到家裏來騙說大外公讓他來取大外公最好的衣服見客。大外公的夫人說他那唯一一件最好的衣服已經被大外公一早穿出門了。這些都是我表姐她們的回憶,我表姐的年紀是和我母親年紀差不多的,活著的話都是近百歲的人。我也是看她們的回憶錄,自己對民國老一輩人真不太了解。
小溪姐姐 回複 悄悄話 在表姐《我家的故事》裏讀到1924年,“北京女高師改為女師大,教育部聘請楊蔭榆為校長,楊與我父親(汪懋祖教授)是哥倫比亞大學同學,她急需我父親去協助辦學。。。由於楊蔭榆封建家長式作風管理學校,對學生非常嚴厲,引起學生不滿。女師大驅楊風潮已經鬧了數月,父親到女師大正是撞到了風口上。。他盡力在楊和學生雙方調解,累到胃大出血”。
沒想到在網上看到,抗日戰爭期間,當時寓居蘇州的楊蔭榆先生目睹日軍的種種暴行,多次向日軍長官抗議,並因此在1938年1月1日被日本兵誘押至蘇州盤門吳門橋下,射殺身亡,遺體被投入河中。楊先生死得悲壯,是民族英雄,不應該被忘記。
當年在上海,二伯伯袁世莊也是上了汪偽的黑名單,幸好逃離了。表姐的回憶裏還記載著楊蔭榆先生在蘇州盤門的舊居與二伯伯家不遠,她在一所中學教英文,據說她的日文非常好,英文卻要常來與二伯伯切磋。她一來了,就與二伯伯一起翻那本碩大無比的韋氏大辭典。可見她們嚴謹認真的教學精神。要不是東南的大文,還不知道袁楊家的關係,謝謝了。
就事論事^*^ 回複 悄悄話 早期留美學生似多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不少還是在其教育學院
江南一素子 回複 悄悄話 無錫人還有常州人,稱呼姑媽為伯伯,現在還是這樣子稱呼的。喊伯父為老伯伯,一定要加一個老字,與姑媽的稱呼伯伯區別開來。
大榮確 回複 悄悄話 隻有人生贏家的故事才能被後世娓娓道來;而其他數以十億計的芸芸眾生,真所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名字能被孫輩記住就不錯了。倘若不能成名成家,巨富顯貴,絕大多數人在曆史上留不下什麽痕跡。你的悲歡離合、你的喜怒哀樂,你的愛恨情仇,後輩有幾個記住的?又有幾個在乎的?活好自己有限的一生對自己而言才是最重要和最有意義的事情。
小溪姐姐 回複 悄悄話 讀了東南妹妹的大作,趕緊去查了表姐《我家的故事》,果然讀到“外祖母(袁希濤的夫人)的妹妹秦自英(由於未婚,我們按男的稱呼,叫她舅公),從無錫來到北京,照顧母親(袁世莊) 和我(安琳表姐),我的舅公學問很好,衛生知識豐富。。” 看來秦家至少有三個女兒,一女嫁給了袁家,袁希濤(袁世莊,二伯伯的父親),一女嫁給了楊家。還有一位未婚的女兒。袁希濤大外公最接受西方文明,是他三兄弟裏,唯一沒有納妾的。老時光裏,女人嫁進夫家,都隨夫姓。二伯伯在南京住的時候,老鄰居都尊稱她為汪師母,當然學生來拜見還是稱她袁先生。
兵團農工 回複 悄悄話 富貴而受到良好的教育,
令人羨慕,嗬嗬。
那時候,全國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文盲和窮人吧?
反差太大了。
solo15 回複 悄悄話 我想應該不是楊老先生(注我用先生而不是女士哦)記錯。舊時家族女性長輩如要特別表示敬仰之意多會被稱為伯伯instead of 姑姑。有才華的如楊老同時代的新知識女性也被尊稱為先生而非女士。現在台灣人還有習慣稱同學的父母,年長街坊以父姓姓氏為準,如陳同學的父母會是陳爸爸,陳媽媽。
zhige 回複 悄悄話 在那個年代,有成千上萬的家庭溫飽不保,成千上萬的女嬰被父母放棄、女童夭折或者被迫做童養媳,對比之下,這就是所謂的“贏在人生起跑線上”了。
Redcheetah 回複 悄悄話 good to read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