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東南的博客

記性不好,寫得很慢,所憶所思,存下一點點
個人資料
西北東南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交大校慶,ZT。記34級15位級友在母校耕耘的點滴事跡 張鍾俊

(2016-05-28 19:00:45) 下一個
ZT。記34級15位級友在母校耕耘的點滴事跡       張鍾俊
    
2004年09月30日 ⁄ 交大春秋校園文化 ⁄ 共 4606字 ⁄ 評論關閉
 
轉載者(西北東南)注:
1.百度百科:張鍾俊(1915.9.23-1995.12.29),出生於浙江嘉善。自動控製學家。[1]  ,電力係統自動化專家,中國自動控製、係統工程教育和研究的開拓者之一。長期從事係統科學、控製理論與應用的研究,在將係統工程用於戰略規劃和將控製理論用於工程設計方麵取得豐富的成果。
2.此文應成文於1994年。
3.為突出文中所述及的人物,我將文中34級級友姓名用黑體字示出。
======================================================

交通大學34級級友在畢業時共有137人,分別屬於機械(20人)、土木(42人)、電機(35人)、管理(28人)、科學(數、理、化14人)等學院。在母校發展的各個時期,前後共有15位級友在母校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其中,在母校工作時從事教育為主的以電機學院專業的最多, 有林津、張思侯、張煦、趙元良、張鍾俊、朱蘭成、曹鶴蓀、季文美、辛一心、方文均等10位。其中曹鶴蓀、季文美為母校建立了航空係,辛一心為母校造船係的建立,起了不少作用,而林津等6位則在母校電機方麵從事教育和科研工作。在34級土木學院級友中,先後有丁觀海、宋家治、徐人壽、王達時、俞調梅5位在母校擔任教學工作。

世界各國的大學,都有畢業生回校工作一段時期為母校的教學科研事業作出貢獻的史料。但從拙文收集的材料來看,在137位級友中,總數達15位的級友(占全級總數的九分之一,特別是電機學院級友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回到母校耕耘,這在國內外都是罕見的。因此,欣逢畢業60周年出版紀念冊的機會,提供這方麵的一些史料,從不同的角度充實母校校史,並表達出34級對母校哺育恩情的反饋。

茲將上列15位級友在母校的工作的情況按母校的不同階段簡敘於下

一、   抗戰前交大

林津級友於1934年畢業留校,在鍾兆琳老師的領導下在電機學院電機實驗室工作,除輔導學生做實驗外,還為上海民族電機工業提供開發和鑒定工作。抗戰開始後,林津同學即赴昆明, 參加資源委員會屬下唯一的電工器材製造廠電器製造組工作,後赴美國西屋電機製造廠合作研究。1949年回國到一機部工作。

二、   抗戰時重慶小龍坎交大分校

 抗戰時上海淪陷,徐家匯的交大校址由日人設立同文書院,交大則被迫暫借於紹興路中華學藝社上課。當時,北大、清華、南開大學到昆明合並為西南聯大,中央大學由南京遷到重慶沙坪壩,複旦大學遷至重慶北碚,武漢大學遷至四川樂山,浙江大學曆經數省,最後到達貴州遵義辦學。在重慶工作的交大校友,希望在抗戰後方重慶建立交通大學,於是推舉原交大化學係主任徐名材老師(當時在資源委員會動力油料廠任廠長)籌備重慶交大,適有當時教育部提供的增設機電兩個班(每班學生定額40人)的經費即用於複校,校名定為重慶交大分校,借重慶小龍坎中央無線電器材廠(廠長是現在電子係王端驤教授)的工人宿舍於1940年開學。由於教育經費極少,大部分教師由中央大學交大校友兼任,專業教師則由徐老師約聘當時由國外留學回來的 1934級級友曹鶴蓀、張鍾俊、季文美、丁觀海等來教學。茲分別敘述這四人在重慶交大分校的耕耘情況。

(1) 曹鶴蓀級友留學意大利學習空氣動力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原在成都航空委員會航空研究院工作,1940年轉來重慶交大分校,擔任機械係主任。第一年講授一年級的普通物理學,第二年講授二年級的理論力學,備課及講課認真,深得學生愛戴。

(2) 張鍾俊級友留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1939年回國後,先後擔任四川樂山武漢大學電機係及重慶中央大學電機係教授,1940年夏由徐名材老師約聘至重慶小龍坎交大分校工作,擔任電機係主任。第一年講授微積分,第二年講授微分方程、矢量分析。因張鍾俊級友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時,數學是其第二專業,故所有數學課程頗能勝任。

(3) 季文美級友留學意大利,獲飛機結構博士學位。1941年由航空委員會南川飛機製造廠應召轉到重慶小龍坎交大分校,擔任二年級的應用力學及材料力學課程,講課內容新穎,深受同學歡迎。季文美編寫的教學講義,後來出版,風行一時,多次重版,未曾發現一個錯字或公式誤植,足見季文美級友的認真負責,文筆流暢。

(4) 丁觀海級友留學美國密執安大學,1935年與同學王雋英結婚,次年生了個男孩丁肇中 (諾貝爾物理獎金獲得者)。丁觀海在導師美國教授鐵木辛科的培育下取得了碩士學位後全家回國到重慶工作,擔任重慶大學土木係教授,其夫人則在重慶師範學院任教。由於當時交大分校二年級力學課程較多,丁觀海自告奮勇每周來兼課三小時為交大分校添注新活力,作出很大貢獻。丁觀海級友在抗戰勝利後赴台灣工作,曾任台灣大學工學院院長一職多年。

由於當時在交大分校工作的幾位級友都在國外得到名師傳授,其教課內容及觀點新穎,理論聯係國內外實際,對當時培養的學生很有好處,可以作為這一時期交大較特出的優點。

三、   抗戰時的重慶交大

在重慶工作的交大校友迫切地希望通過各種途徑使交通大學在重慶複校,1941年夏改聘吳保豐校友(重慶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處長兼交通部技術人員訓練所所長)繼任重慶小龍坎交大分校主任,利用交通部技訓所在重慶九龍坡建設校舍的機會,建立重慶交通大學。1942年夏,重慶交通大學在九龍坡正式誕生,成立了機械、電機、土木、造船、航空、工業管理和運輸管理等七個係,並籌建電信研究所,招收二年製的碩士研究生。當時在校耕耘的34級級友有曹鶴蓀、季文美、張鍾俊、張思侯、張煦、朱蘭成、宋家治、徐人壽、王達時、辛一心等十位,茲分別敘述一下他們的工作崗位。

(1) 曹鶴蓀和季文美籌建航空係,由任係主任,曹鶴蓀講授空氣動力學,季文美講授飛機結構學,他們成功地建立了交大航空係,開始為母校培養航空工業專業學生。

(2) 張鍾俊除了擔任電機係的“交流電路”、“配電工程”、“電力傳輸”等課程的講授 外,並任電信研究所主任,招收兩年製電信工程碩士生,課程設置以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物理係的為藍本,加強基礎課程的訓練,例如開設了近代物理、近代數學及電磁學、電信網絡、無線電理論等課程。所招研究生由交通部電信總局、中央電工器材廠和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撥給與助教工資相同的獎學金。研究所教授主要由校電機係、交通部電信總局和電工器材廠的高級工程師兼任,兩年內開設了近10門課程,為研究生打好了基礎。張鍾俊在所內開設了高級電工數學(應用複變函數)和電信網絡兩門課。

(3) 張煦張思侯級友,他們兩人首先在交通部技訓所工作。張煦是1940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回到重慶,擔任技訓所高級班主任。張煦張思侯都在重慶交大電機係兼任課程,為建立電訊組的課程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張思侯級友兼任無線電工程一課,一直講授到他到被公派去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為止。

(4) 朱蘭成級友是1938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科學博士學位的,後來在美國國防科委擔任無線電方麵的領導工作。1943年他擔任美軍駐華統帥魏德邁的技術顧問,指導在昆明飛機場建立盲目降落設備。某日在重慶市區與級友張鍾俊相遇,因已完成他的昆明任務,張鍾俊級友邀請他到電信研究所為研究生開設微波電路一課,共講授36小時,每天上、下午共講 6小時。他是我校聘請國外專家講學最早的一位。朱蘭成級友精力充沛,課程內容非常熟悉, 介紹了不少美國最新的微波技術,深得研究生歡迎。

(5) 宋家治級友,重慶交大成立後設有土木係,由校友薛次幸兼任,但薛另兼交通部西南公路總局局長,不能經常來校,因而請宋家治級友兼管業務。抗戰勝利後,去台灣公共工程局及台灣電力公司工作。

(6) 徐人壽級友於1939年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回國後在福建省工作。重慶交大成立後,即由廈門大學回母校土木係任教,開設了好幾門新的課程。抗戰勝利後徐人壽級友首批到台灣工作,任基隆港務局局長,主持港灣恢複,1948年任台灣鐵路局處長。

(7) 王達時級友於1938年獲得美國密執安大學土木碩士學位,回國後在重慶大學土木係任教。重慶交大成立後,即到母校土木係任教,不久繼宋家治級友兼代土木係主任。王達時級友為恢複和發展交大土木係,卓有功績。

(8) 辛一心級友於1938年獲得英國新堡杜倫大學造船工程碩士,曾與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大學合作科研。於1940年返國,先在陝西城固西北工學院任教,不久即來重慶,在重慶招商局主持船務處,並兼任重慶交大造船係教授,先後講授船舶靜力學、船體結構振動、船舶搖擺、船舶推進學、船舶結構力學、船舶流體力學、船舶動力學等課程,為母校造船工程係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以上十位級友是在重慶交大時期擔任主力教師,為交大航空係、造船係及電信研究所的建立, 交大土木係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四、    抗戰勝利複員回上海時期的交大

1945底重慶交大複員回上海,在徐家匯原校址開學,恢複了三院製(工學院、管理學院及理學院),增設了不少係科。34級級友,除了徐人壽、宋家治去台灣工作,張思侯、朱蘭成去美外 ,其餘曹鶴蓀、季文美、張鍾俊、張煦、王達時、辛一心六位級友都在徐家匯母校任教或兼任,並有俞調梅級友來母校任教。俞調梅級友於1938年獲得英國倫敦大學工程碩士學位後,於1940年回國,曾任教東吳大學、中正大學等校, 是在母校較早開設新課程“土力學”者。

在這一時期,交大發展很快,分散在全國高校執教的交大校友,紛紛回徐家匯母校工作,人材濟濟。34級級友當時在母校工作的隻有七位,但都是骨幹教師,並都擔負了一些行政工作, 如曹鶴蓀級友兼任教務長,季文美級友兼任總務長,王達時級友兼任工學院院長,張鍾俊級友兼任電信研究所主任,辛一心和俞調梅級友分別兼任造船係和土木係主任。有人稱34級級友是當時交大教師中的“少壯派”。

五、   1949年後院係調整時期的交大

?1949年後由於學習蘇聯,自1952年起進行院係大調整,交大隻保留機械(包括造船)和電機兩方麵專業王達時和俞調梅友調整到同濟大學,曹鶴蓀級友調整到哈爾濱軍工學院,季文美級友調整到華東航空學院(後又到西安的西北工業大學),張煦級友調整到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留在母校工作的隻有張鍾俊辛一心兩級友。方文均級友於1949年獲得美國密執安大學造船工程碩士後於1950年回國,參加中央重工業部船舶工業局負責籌建船模試驗池,他於1955年來母校兼課主講“船舶阻力”等三門課程,為母校船模試驗池的建立做出了貢獻。

六、    遷校西安及分設兩地後的交

1955年國務院決定將交通大學遷往西安。1957年又根據當時實際情況及西安和上海兩地的需要,分設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1959年又將兩部分分別獨立,稱為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在交通大學全部遷往西安後,在徐家匯原校址設立了上海造船學院,內分造船、船舶動力和船舶電機三個係(造船學院後來成為上海交通大學的重要部分)。趙元良級友是在那時來母校船舶電機係任職的。趙元良級友是在意大利留學獲博士學位後回國到四川樂山武漢大學任電機係教授。他是從閔行電力專科學校調到造船學院,俟後他即在上海交通大學主持電工基礎教研組的教學工作。

總之,在上列的交大六個時期中,34級級友在重慶時期對母校的反饋貢獻最大,當時各位級友剛好學成回國,都是年齡在30歲以下的青年,風華正茂,而今都已經從交大畢業60年了,已入耄耋之年。

值得在紀念冊上一提的還有:級友錢學森由於在我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級友張光鬥由於在我國水利工程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被中國科學院推選為學部委員——國家學 術的最高榮譽稱號。級友張煦,由於在我國通訊技術政策及傳授通訊新技術,從載波電話、數字通訊到光纖通訊,做出了突出貢獻,被中國科學院推選為學部委員。張鍾俊則因其半個世紀來對推動我國自動化技術和推廣高級自動化的應用做了一些工作,也被中國科學院推選為學部委員。1934年級友中,共有上列4人獲此殊榮。

    (選自《交通大學,1934級同學畢業60周年紀念冊》)

 

 (2016-03-25 《幾曾回首》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974451.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