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東南的博客

記性不好,寫得很慢,所憶所思,存下一點點
個人資料
西北東南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說些小時候的事——(三)挖野菜

(2016-04-25 19:12:50) 下一個

       8歲時,隨母親和家人從鎮江初到上海,與早已在上海上班的父親團聚。初時家住閘北某處,印象裏,那裏接近郊野。後來搬離,幾十年間再也沒有回去過,後來怎樣,改開後怎樣,現在怎樣,均不得而知了。

        我家住在一條東西走向、隻有一排兩層樓連壁木板房的小弄堂裏,不過十幾戶人家。這排房子前門朝南,二樓統一向前伸出大約兩尺寬,每家後麵有一小小院子,以竹編籬笆牆相隔和封閉。前門口不過幾米寬,再往前便是前麵那排房子的一溜竹籬笆牆了。常見前麵人家種的開著紅花、結著綠色扁豆角的扁豆藤纏繞在籬笆牆上,很是好看,那是我初識扁豆這種植物。弄堂口開在止園路上,弄堂尾出去,就像是農田或荒地了。
 
       我家是5號。4號是寧波人,兩口子,有個很小的男孩。他家開著一家掛牌的翻砂作坊,有學徒,門口常常碼著鋁錠。6號這家人是從沙市來的,開了一個造紙作坊,沒有牌子,但常在門口架起竹竿曬大紙。見過他家有兩個女孩進出,年齡和我相仿,長得都很好,也很文靜。後來上初一的時候,她倆和我在同一所學校,一個叫張新民,另一個叫陸雪琪,可能是親戚。同班時間很短,後來我家又搬了。弄堂口那家是一對四十多歲的夫妻,男的是木匠,大約脾氣不好,有一個男孩,年齡也和我們相近,不知何因,常常挨其父的打。
 
       弄堂口街麵上的木板房,也多是民居,偶有小商店。街麵上有家人,蘇州人,母女倆,一口吳儂軟語,女孩比我略小一兩歲。這對母女常常半真半假地小打小鬧,我們經常能聽到女兒邊跑邊喊“曼(晚)娘”、“曼娘”、。。。(其實是親娘)。我對“後媽”的戒備之心,大概從那時就有了。
 
       走到弄堂口,向右看到的是與止園路相交的天通庵路,商務印書館(現在才知,那可能是商務的第五印刷廠)塔樓頂上倒扣著的“大黑鍋底”和塔上麵長長尖尖的避雷針(哥哥告訴我的),在我看來,便是那一帶的地標了。向左邊看到的是另一條相交的青雲路,每天上學必經之路。我的高小是在和闐路小學完成的。從學校再往遠處走走,就是閘北公園,那是又一個地標。閘北公園也稱宋教仁公園,實際上,是先有宋墓,而後才有公園。
 
         從網上找了兩張照片,不過未必是當年的樣子了。
 
圖一。天通庵路的商務印書館
 
(網上找到的老照片,據說前些年也拆了
 
 
 
 
圖二。閘北公園裏的宋教仁墓(應該也是新修的)
 
 
    
 
 
       星期天,天氣晴朗的時候,媽媽會叫哥哥帶上我和妹妹去挖野菜,常去的就是公園附近的野地。記得起來的,春天主要是挖薺菜和小(野)蒜,夏天還可以挖馬齒莧。薺菜常用來做薺菜餛飩,或者薺菜豆腐羹,非常清香鮮美。馬齒莧通常不是現吃,而是煮熟、曬幹後收起來,以後常用以做包子餡。這些事通常是祖母和母親在做,我在旁幫忙。以後想吃時,先泡發、切碎,擠出多餘的水分後拌餡,包包子,味道很好,有肉更好。馬齒莧煮水,據說有消炎、解毒的作用,常用於夏天小孩經常發生的因蟲叮蚊咬而發生的癤、瘡之類。記得有一次我的背部長了一個大癤子,紅、腫、痛,聽大人說長的地方不好,是有些危險的。後來祖母就每天用馬齒莧水給我洗,慢慢地,膿頭成熟,把膿擠出去就好了。
 
        挖野菜不難,難的是去挖野菜的路上,要經過一條小河溝。需要走過一座用幾根木頭並排搭成的簡易小橋,才能到達對岸。現在想起來,水不深,橋也不長。但我那時膽小怕水,不敢過橋。當時我10歲上下,哥哥比我大4歲,在市北中學上初中,妹妹比我小3歲。哥哥總是先抱著或是攙著妹妹過了橋,而要我自己從橋上走過去。可我真是不敢走呀,不看腳下吧,就不敢邁步,低頭看腳下吧,一見水流就發暈,,。。。直到我急得哭出聲來,哥哥相信我真的沒救了,才不得不折回來攙我過去。
 
        後來的居住環境,再也沒有地方可挖野菜。薺菜有賣的,倒是比挖來的更大更水嫩。
 
        來美國後,很欣喜地發現記憶中的那些野菜,這裏居然都有,自家的院子裏也有。小蒜總是太老硬,不好吃。馬齒莧,懶得去弄。唯有薺菜最好。不過,野生的產量終究太少,後來要到些薺菜籽。撒在菜地裏,正經種植之蔬菜的間隙中隨意生長,算是副產品吧。兩周前,菜園裏幾乎空了,貼地的薺菜卻又長成了,又吃了一頓美味的薺菜餛飩。雖然其鮮美程度,比起記憶中的還是差了不少,卻讓我又想起從前。
 
圖三。自家菜地裏野長的薺菜
 
 
 
 
 
之前發在《幾曾回首》論壇( 2015-11-15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西北東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家慧' 的評論 :

薺菜:Shepherd's purse
家慧 回複 悄悄話 請問薺菜英文名是什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