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之聲

這裏是一些個人的讀經分享。知識就是力量,我們生命的力量是從認識真理開始。
個人資料
正文

被神救拔之後仍需自救嗎?(19:30-38)

(2022-03-03 19:24:38) 下一個

第35段記載的是羅得和兩個女兒逃到山洞之後所發生的事。羅得的兩個女兒在父親不知情的情況下與他同寢,生出後裔,成為摩押人和亞捫人的始祖。我們現代的讀者會很容易將這段記載定性為父女之間的亂倫,生出的孽種成為以色列人的仇敵。然而,如果我們回到當時的場景去體會他們的處境,會有更深一層的理解和領受。

首先,我們看到羅得要帶著女兒們上山的原因乃是因為他怕住在瑣珥。羅得為什麽怕住在瑣珥?從之前的經文我們可以有一些的了解。瑣珥原本是要和所多瑪和蛾摩拉一同被毀滅的,隻是因為神憐恤羅得,就容讓他逃進瑣珥而不毀滅這城(19:21)。這樣我們可以看到,瑣珥原來也是一座要被毀滅的罪惡之城。除非我們認為當羅得逃進瑣珥的時候該城是一座空城,否則我們就可以理解當羅得逃進該城之後,他會發現該城的人一點不比所多瑪好到哪裏去。在所多瑪所經曆的那個恐怖的晚上依然讓羅得記憶猶新,這恐怕就是羅得害怕在當地繼續居住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其次,我們再來看羅得兩個女兒的動機。她們是因為看到住在山洞裏與世隔絕,羅得也老了,妻子已經變成一根鹽柱;而她們自己許配的丈夫也都因為不願意離開所多瑪而一同被毀滅了。這樣,她們能想到的為家裏延續後代的方式也就隻有通過和父親的同寢這一條路了。當然,這兩位女兒也知道她們的籌算很難得到父親的認同,於是就采用將父親灌醉的方式來進行。雖然這兩個女兒的做法很讓我們受不了,但我們要記住的是,她們之所以可以被從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毀滅中救出來,原本就不是因為她們的義,而是因為神憐憫義人羅得。所以,她們現在會有這樣的做法也是與她們自身原本的生命品質相稱的。

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無論羅得選擇離開瑣珥住在山上,還是他的兩個女兒想要延續後代的做法,在當時的情形下都屬無奈之舉。然而,這並非意味著他們的做法就是對的,特別是當將這些放在他們剛剛從所多瑪逃出來的背景之下,他們的做法就越發值得我們在當中好好的思想和警戒。他們之前之所以可以從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毀滅之中逃離出來,乃是出於神的憐憫和保護,這想必是他們父女三人都已經很清楚的事了。那不聽從吩咐要回頭看的已經變成鹽柱不在他們中間。所以,現在存留下來的父女三人都算得上是在艱難中經曆了神的憐憫和保護,也聽從了神的吩咐。照理說他們與神之間的關係應該上了一個新台階。然而,在麵臨新的壓力和挑戰的情況下,他們卻很快離開了對神的依靠,自謀出路去了。羅得怕住在瑣珥,他想到的不是向那位曾經憐憫、顧念、搭救他的神尋求幫助,而是帶著兩個女兒逃到山上;羅得的兩個女兒看到窮山僻壤無法為家裏傳宗接代,她們想到的也不是向那位搭救他們的神尋求幫助,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

他們在被神救拔之後,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想到的依然是要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救自己。這也是對我們很好的警醒。在被神搭救之後,我們仍需自救嗎?照理來說,蒙神救拔之後,我們應該越發信靠神,因為我們曾經真真實實地經曆過神的作為。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和羅得及其兩位女兒一樣,被神救拔之後,仍然采取自救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免受新的傷害,保護自己可以繼續生存下去。不是嗎?我們可以一麵分享感恩神的作為,一麵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依然憂慮,想到用自己的方式去麵對。這不是說我們經曆過神作為的人從此就不再需要,甚至不再應該去在困難和挑戰麵前承擔自己應負的責任,把任何事情都甩給神。這乃是提醒我們在經曆了神的作為之後應該剛強壯膽,在跟隨神盡自己能力和責任的同時,也時刻仰望神的帶領和引導。

默想經文:整段經文。

靜默思想:將這段“自救”的經文放在更廣闊的“被神救拔”的背景下,去體會、思想。被神救拔之後,仍需自救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