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55)
2018 (258)
2019 (192)
2020 (200)
2021 (199)
2022 (190)
第23段記載的是亞伯蘭和羅得分開的經過。亞伯蘭一行被“請出”埃及之後,踏上了重回應許之地的行程。我們可以看到,亞伯蘭是按照他當時離開迦南來埃及的路線原路返回。他之前是在伯特利和艾中間,然後去到南地,然後下到埃及(12:8-10);現在,他從埃及啟程上到南地,繼而去到伯特利與艾中間,在這塊他曾經築壇的地方再次求告耶和華的名。
這原本是一次信心回歸的旅程,在經曆了饑荒、埃及的遇險,以及神特別的保守和看顧之後,亞伯蘭回到了神給他後裔的應許之地,而且這一次的到來,他和羅得的財物又比以前更加的豐富。看起來,經過一番的折騰,又蒙受了神的恩惠不但安然度過了饑荒而且越發興盛,亞伯蘭這次回到應許之地應該可以安心、穩定地住下來了吧。可是,亞伯蘭隨即又發現他們處在一個新的挑戰之中,就是因為所居住的地方狹小,使得他和羅得之間產生了張力,大家都有自己的牛群、羊群,都需要充足的水源和草場,在狹小的地方難免會發生爭執。為了避免兄弟之間的張力激化成為衝突、相爭,亞伯蘭提出和羅得分開,並且由羅得先挑選他想要去的地方。亞伯蘭這也算是盡了叔侄的情分,難能可貴。
我們不需要急於將羅得的選擇定性為他貪愛世界、向邪惡的所多瑪靠攏。羅得隻是基於亞伯蘭的建議而挑選一塊在他眼中適合居住的地方而離開而已,很有可能他當時並不知道那尚在遠處的所多瑪是如此的邪惡。實際上,即便住到了所多瑪,羅得也依然沒有被所多瑪的惡行所同化,反倒是為這些罪惡傷痛(彼後2:7-8)。
經文讓我們看到促成亞伯蘭與羅得分手的原因乃是因為當時的地方狹小。經文特別指出當時迦南人和比利洗人在那裏居住。這已經是經文第二次提到在應許之地有當地人,特別是迦南人居住了(12:6;13:7)。經文如此重複不是無緣無故的,除了呈現出當時的一個事實以外,還讓我們看到亞伯蘭進入應許之地所麵對的艱難。原來在當時那並不是一塊空曠肥沃的土地任由他安然居住、隨意往來。相反,當地已經有居民在那裏居住,所以使得亞伯蘭不得不繼續過著遷移的生活,而且也被局限在狹小的空間無法伸展。這就好像某人獲贈一套房子,等搬過去的時候卻發現那裏原來還有以前的租戶住在那裏;這感覺是多麽的難受和壓抑。難能可貴的是,亞伯蘭沒有想到動用武力去征服這塊土地。實際上,亞伯蘭是有一定實力的,他之後可以去解救羅得就足以說明這一點。可是為什麽亞伯蘭當時沒有用他的勇猛和武力去和迦南人一爭高下,打出一塊屬於自己的寬闊土地呢?很有可能亞伯蘭的本性並不是好鬥,隻是在需要解救羅得的時候才被迫出手;也有可能亞伯蘭是在等待神的時間。既然神應許將這塊土地賜給他的後裔,而且當時他還沒有後裔,所以很自然這應該是以後的事情,就等著神去安排吧。這就好像一個沒有兒子的人獲贈一套房子給自己連影子都沒有的孫子,這人也就無需急於將房子過戶到自己的名下了。
無論如何,從亞伯蘭與羅得的分開,我們可以感受得到他當時所麵臨的挑戰和心中的無奈。亞伯蘭愛他的侄兒,甚至不惜為他一戰。可是,因為時局所迫卻不得不與羅得分開。亞伯蘭曾經因為應許之地的饑荒而不得不離開。接下來亞伯蘭重回應許之地,卻發現依舊困難重重,甚至更甚,使得他不得不與自己親愛的侄子分開。在這塊應許之地,他遇見的是迦南人的占據、饑荒的發生,居住地域的狹小、與親人分離的痛苦。這是否也是我們在跟隨神的道路上常常會遇到的真實情形呢?神呼召我們去到一個地方居住、為祂作見證,或是在某個教會的某一個職分上去服事祂,我們滿心歡喜地去了,卻發現困難重重,甚至沒有立足之處;神呼召我們來跟隨祂,我們帶著那強烈的感動和喜樂出發了,卻發現原來是一條舍己的十字架道路。然而無論我們曾經遇到過什麽樣的困難,無論看起來情況是否依然沒有絲毫的好轉,我們始終要相信,應許之地必定是應許之地,神的話必不會落空。我們有信心仰望神,等待祂的時間和作為嗎?亞伯蘭是憑著信心進入了應許之地,但並不是因此就萬事大吉;相反,他依然還有很多功課要學習,就是在應許之地繼續調教、塑造、堅固、試驗他的信心。願我們繼續一同和亞伯蘭一起憑信走上這條漫長的信心之旅。
默想經文:“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13:7)
靜默思想:默想這句話,體會當時亞伯蘭所麵對的困境,體會在應許之地的這條信心之旅的艱辛,作為我們自己同走信心之旅的寫照也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