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55)
2018 (258)
2019 (192)
2020 (200)
2021 (199)
2022 (190)
《彼得前書》是身處羅馬的彼得寫給散居在同在羅馬政權統治下的小亞西亞五個行政省份的信徒的書信。當時,雖然羅馬皇帝尼祿對基督徒的逼迫尚未來臨,可是彼得分明已經可以感受得到整個羅馬社會對基督徒的不理解、排斥,甚至是敵視和挑釁。同時,彼得也知道在這樣的情況下基督徒的一些反應,可能是不服,可能是對立,可能是反抗。這些反應對於人來說也算是正常的反應,因為當一個人受到別人的排斥、嘲笑和辱罵的時候,很自然就會有對立的情緒,拒絕來往、暗中較勁,甚至是針鋒相對、以惡報惡。然而,對於彼得來說,他深知作為基督徒,這樣的反應是不合宜的。
書信中一個很清楚的主題就是為義受逼迫、為行善而受苦。彼得首先告訴信徒,他們被神重生,所得到的救恩是有何等的指望;以此,彼得勸勉信徒要過聖潔的生活,活出重生的生命,因為是按照耶穌的樣式來搭建靈宮。那麽怎麽樣算是追求過聖潔的生活呢?怎麽樣算是效法耶穌呢?彼得指出,就是堅持行善,即在無論任何環境下都行神所喜悅的事情。彼得知道,在當時的社會情形下,信徒行善會受苦;可是彼得勸勉信徒,要堅持行善,要效法耶穌基督為義受逼迫,即便是在受到人們不公正對待的時候,仍然不放棄,不以惡報惡,而是以善報惡。彼得的教導涉及到信徒的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和教會生活。
我們可能會想,行善不是好的見證嗎?不是眾人都喜歡看到的嗎?為什麽還會招來眾人的逼迫和嘲弄、排斥呢?我們知道,行善,就是行神所喜悅的事情,活出神所喜悅的樣式。當我們這樣行的時候,很可能會深得人心,得眾人的喜愛,因為充滿和平、喜樂和互助;然而,我們也要知道,活出神所喜悅的樣式,也可能會與眾人為敵,因為是堅持神的真理,不與世俗同流合汙,而且也勸誡世人的悔改。在敵對神的世界中,當眾人知道我們是基督徒的時候,可能會因為我們的好行為而歸榮耀與神,但也可能會因為我們對神的信仰而排斥和攻擊我們。在受到逼迫的時候放棄行善,這看起來是人之常情。就好像原本是願意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可是當對方沒有表示感謝,反而是拒絕和恥笑;或者是當有意見不一樣的時候對方就翻臉不認人的時候,我們很自然的反應就是以後再也不幫他了,拒絕和對方來往,甚至與對方反目為仇。然而,在這種情況之下堅持行善,堅持一如既往地提供幫助,所顯明的不僅僅是對做一件事情的持之以恒的態度,更是藉此塑造信徒的生命,使得向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奪去、不再缺少的一部分,而不再受到環境的影響。這也就說明行善已經深入到信徒的生命中去了。當我們在患難、敵對的處境中堅持行善,堅持“活出”神所喜悅的樣式來,實際上也就是在塑造我們“成為”神所喜悅的樣式。
當年彼得在羅馬勸誡信徒要行善,要順服,不是要信徒向政府妥協,不是要討好政府,而是他知道,越是在這艱難的境況下,越是磨煉、塑造信徒生命的好機會,就好像鋼材在熊熊大火中被錘煉而塑造成形。今天,我們也會遇到很多因行善而受苦的時候,這樣的受苦可能來自於人際關係,可能來自於政府、社會的壓力,或是來自於家庭成員或教會的弟兄姐妹。這樣的受苦,可能會讓我們關起門來不再行善,或是對行善失去意願或動力。當這樣行的時候,也就意味著行善還沒有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以至於在有些時候我們會選擇失去它、放棄它,也就意味著我們的生命尚未按照神所喜悅的樣式塑造成形。我們時刻要提醒自己的是,行善,既是行為上的見證,更是生命的塑造。藉著堅持行善來塑造生命,藉著生命的塑造來活出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