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之聲

這裏是一些個人的讀經分享。知識就是力量,我們生命的力量是從認識真理開始。
個人資料
正文

隻願為主多得人(16:1-5)

(2021-03-30 19:12:31) 下一個

第49段記載了提摩太成為保羅宣教之旅同工的經過。經文特別提到提摩太的身份,是已經信主的基督徒,母親是信主的猶太婦人,而父親是希臘人。在當時猶太人的眼裏,父母任何一方不是猶太人的,子女就需要行割禮才算是“完全的猶太人”,才會與之交往。保羅為了不被當地的猶太人議論,於是就給提摩太行了割禮。這樣,保羅再帶著提摩太在猶太人當中行走、出入的時候就沒有什麽攔阻了。保羅之所以如此顧及猶太人的感受,一方麵原因可能是因為要向這些猶太人傳福音,所以希望得到他們的接納;另一方麵原因可能是因為保羅的同工中也有猶太人,所以希望大家可以接納提摩太的加入。

我們可能會覺得,保羅這樣的做法是否與福音真理相違背?保羅也說過他沒有勉強提多行割禮(加2:3),為什麽在這裏卻要給提摩太行割禮呢?是不是保羅前後不一致,在福音真理上有所妥協呢?實際上並非如此。保羅之所以沒有給提多行割禮,乃是因為當時所麵對的乃是那些不懷好意的人要窺探他們在基督耶穌裏的自由,所以保羅就堅持不給提多行割禮,因為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給提多行割禮的話,來就意味著他在福音真理上迫於壓力而做出讓步和妥協。而這一次給提摩太行割禮的場景則完全不同,因為保羅希望帶上提摩太在宣教之旅中一起同工,所以為了方便他們被猶太人所接納,而不至於因為提摩太的特殊身份而與猶太人之間有隔閡,給傳福音帶來負麵影響。所以這一次給提摩太行割禮,不是在福音真理上的妥協,而是反過來為了更好地傳講福音真理。至於在福音真理上,保羅依然非常堅持,沒有任何妥協。他將耶路撒冷會議的決定帶到當地,也就是要求外邦信徒在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和奸淫就好了(15:20,29),而對因信稱義的福音沒有任何的更改或調和。

正是因為保羅即堅決堅持福音真理,同時又為傳福音的工作做了一些必要的調整和預備,以至於“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16:5)真理得以保持,接受真理的人得以增加。正如保羅自己所說的,“向什麽樣的人,我就作什麽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9:22-23)

保羅當年的做法也是給我們今天的傳福音、宣教很好的借鑒,就是如何在堅持福音真理的前提下因著對方的緣故而做一些的調整,為的是更好地融入對方的生活,被他們接納,以至於可以將純正的福音傳給他們。的確,有時候,當對方覺得和我們有隔閡、不接納我們的時候,我們根本就連傳福音的機會都失去了,即便手中握著寶貴的福音真理也無法給對方帶去益處。然而,創造條件去和對方有更好的融合和交流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在所傳的福音真理本身要有改變,或是我們的生命見證要與福音不符。例如穿西裝還是牛仔褲,這都不影響福音的本質,或是我們被福音所改變的生命的流露(如果我們的生命是要依靠著裝來表達,會因為穿西裝或是牛仔褲而有所不同的話,那麽我們可能就隻是靠著外表來取悅於人的假冒為善、自以為義了),但卻給對方帶來不一樣的感受,縮短我們和對方的距離,為傳福音創造良好的溝通環境。

另外,在堅持福音中真理這一方麵,我們也需要有所提醒。我們容易走兩個極端。一個極端就是過於寬鬆,將福音包裝成美麗、廉價的禮物,隻要對方隨隨便便“一信”就好了,就可以心想事成,而對悔改、對信心、對生命改變、成長沒有明確、嚴格的要求。另一個極端就是過於嚴格,將福音沒有要求的內容強加在對方身上,將福音以外的,自己個人的喜好、個人的規範也作為對方得救的條件。這樣的做法,並不是將人帶到神麵前,而是將人作為自己的私有財產了。

默想經文:整段經文。

靜默思想:了解當時保羅所麵臨的真實處境,體會保羅做每一件事情背後的原因,在當中有所領受,也給我們自己的所處環境帶來提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