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55)
2018 (258)
2019 (192)
2020 (200)
2021 (199)
2022 (190)
第8段描寫的是當彼得在五旬節講道、三千人受洗之後初代教會的生活麵貌。這裏有幾個地方需要留意。首先就是講到眾人都懼怕。“懼怕”這個詞如果翻譯成“敬畏”(在希臘原文都是同一個詞),可能更適合上下文的關係,就是眾人聽了彼得的講道,也看到使徒們奉耶穌的名所行的許多神跡奇事,心裏對神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發。其次,就是說到“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這裏給讀者的印象是信的人都把田產、家業賣了。但實際上並不一定如此絕對,因為如果真的所有信的人都把田產、家業賣了,那麽他們自己可能連聚會和生活的地方都沒有了。這句話更有可能要描述的情形是,在信的人當中有些人因為看到別人的需要,於是就賣了自己的田產和家業去幫助他們。這也很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因為一下子有三千人受洗,人數突然增長那麽多,而且其中還有不少是當時從外地來耶路撒冷過節的人,需求量一定會很大。第三,就是信的人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悅。這裏“得”眾民的喜悅,希臘原文所用的介詞意義比較模糊,有“朝向towards”的意思,也有“一起with”的意思。所以當時的情形,可能是信的人得到眾民的喜悅,也有可能是他們和眾民一起喜悅,或是他們對眾民有喜悅的心。無論是哪種,都表明他們和眾民之間和睦、喜愛的關係。
麵對這樣一幅初代教會生機勃勃的畫麵,我們可能會覺得望塵莫及;羨慕,但卻不得不承認我們根本無法去複製這樣的場麵。我們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怎麽可能老是待在一起?怎麽可能都變賣家產呢,那住在哪裏呢?怎麽可能天天在一起讚美神、在一起吃飯呢,難道不用工作、養家糊口嗎?的確,因為時代、文化的不同,我們現在的教會是無法完全重現當時教會的情形的。即便是在當時的教會來說,這樣的場景想必也不是一直這樣維持下去的。保羅在他的書信中也教導信徒要親手做工,而不是空空地等待主的再來(帖前4:11;帖後12)。這番場景更有可能是當時許多人信主受洗之後的滿腔熱情的寫照。雖然不一定要成為曆世曆代教會的標準樣式,但是這火熱的場麵所包含的屬靈氣息卻是我們要細細體會、受其感染的。
首先,就是大家願意在一起,凡物公用。這其中所流露出來的乃是信徒之間彼此相交的親熱和無私;大家都在主裏麵成為真正的一家人,不但願意花時間在一起,而且在財物方麵也願意彼此分享、不分你我。其次,就是大家願意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即便是要變賣家產去幫助他們也是在所不惜。其中所流露出來的乃是信徒對身邊有需要的人舍己的關愛,而且付之於行動,不計後果,因為他們真正相信神的供應而不為自己的需用而擔憂。第三,就是大家對神的讚美和對與眾民之間的愛的關係。這其中所流露出來的乃是信徒之間的聚會,不是好像我們現在的俱樂部或是封閉的小圈子活動。大家聚在一起是在讚美神、記念主為他們所行的,而且與眾民,也就是還沒有信主的“圈外人”,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和互動。最後,就是神在他們中間的工作,不但是有神跡奇事發生,而且也將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他們;因著他們有這樣美好的見證,神也樂於使用他們來擴展祂的國度。
今天,我們可能都很希望從這段經文中抽取一些可以來複興自己教會、增加自己教會人數的方式、方法。這樣的努力不是不好,但是如果沒有從心靈深處去體會初代教會信徒因著信主、受洗而帶來的生命改變和愉悅之心,那麽所得到的隻會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皮毛而已。願我們可以在靜下心來沉浸其中,去被這股熾烈的熱情所感染,帶出不一樣的生命氣息。雖然一個巴掌拍不響,教會的複興是需要每一個信徒的參與,但是從自己做起乃是最基本的起點了。
默想經文:整段經文。
靜默思想:設身處地地進入當時的場景去體會初代教會的那股激情,讓自己沉浸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