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之聲

這裏是一些個人的讀經分享。知識就是力量,我們生命的力量是從認識真理開始。
個人資料
正文

枷鎖脫落,何必再拾起?

(2018-11-19 20:02:33) 下一個

《那鴻書》是針對尼尼微的默示,也就是針對以尼尼微為京都的亞述帝國的默示。根據書卷的內容,大致可以劃定成書的時期是在公元前七世紀的中頁(公元前630年左右),在亞述滅亡(公元前612年)之前,是預言亞述將要受到神的刑罰導致毀滅。

第1章經文在描寫神的性情時讓我們感到一種張力。經文寫到:“耶和華是忌邪的神。耶和華施報大有忿怒,向祂的敵人施報,向祂的仇敵懷怒。耶和華不輕易發怒,大有能力,萬不以有罪為無罪。“(1:2-3)這裏給人的感覺就好像過山車一樣。一下子講到神大有忿怒,讓我們的心一下子緊張起來;可是緊接著馬上又說到神不輕易發怒,讓我們剛剛提起的心又可以稍微放下一點;可是剛講完神不輕易發怒,氣氛有所緩和,馬上就又說到神萬不以有罪為無罪,這不禁讓我們又再一次緊張起來。一會兒說神要發烈怒,一會兒又說神不輕易發怒,一會兒又說神還是要審判罪惡,似乎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神到底會如何。可是,這種張力表現出來的不是神左右為難,或是朝令夕改,而是顯明神有全備的公義,也有全備的慈愛;祂樂意饒恕人的罪,但也嚴厲刑罰那些死不悔改的人。

那麽我們又該如何回應這樣一位看起來充滿張力性情的神呢?祂到底會不會向我們發怒呢?祂到底會不會赦免我們的罪呢?其實,問題不是神的捉摸不透,而是我們的心是否始終如一。我們所要關心的不是懷著一個窺探的心態去琢磨神到底會這樣還是那樣,而要關心我們到底是不是那些始終如一投靠祂的人(1:7)。

這一點非常重要。縱觀曆史,我們會明白其中的深刻教訓。在《那鴻書》的年代,猶大受到亞述的嚴重威脅,而書卷所預言的是神對亞述的刑罰,以及對猶大的拯救。神對亞述傾覆的預言果然於公元前612年應驗了,亞述被巴比倫所滅。可是預言的另一半,也就是猶大的拯救和複興呢?我們在曆史中看到,猶大在亞述被滅之後,雖然享受過一段重擔脫落的時光,但也好景不長。在接下來不到20年的時間內,猶大經曆三次被擄,而且最終還被巴比倫所滅。所以對於猶大來講,他們可能會覺得神的話落了空。不錯,亞述的確如神所料被傾覆了,猶大的枷鎖脫落了。可是卻換來了更大的枷鎖;亞述倒下了,巴比倫起來了,猶大可謂是剛出虎穴,又入狼窩。說好的拯救和複興根本就沒有來到。為什麽會這樣呢?難道是神的話我們隻能信一半?

當然不是!原因不是出在神身上,而是因為猶大並沒有從中吸取教訓。他們以前之所以受到亞述的脅迫,是因為他們犯罪被神管教的緣故;而當他們蒙神拯救,從亞述的枷鎖下釋放的時候,依然不思悔改,接下來的幾任君王依然一再地悖逆,頑梗,從而繼續受到神的責罰。所以他們從亞述手下掙脫的枷鎖,被巴比倫再一次戴起來,而且更淒慘。

枷鎖既已脫落,何必再拾起呢?因為繼續犯罪、不依靠神的緣故!今天,我們這些信了神的人,也常常會發現自己在這樣的怪圈中打轉。我們有時靠著神的恩典剛剛好一些,可是發現不久就又陷入新的一場漩渦之中;剛找到工作,不久就又被裁員;夫妻剛好了幾天,不久就又開始打仗.....這不是說隻要我們忠心依靠神就不會再有困難,而是在提醒我們是不是在重滔覆轍,舊性不改,以至於始終是在脫落一個枷鎖,又套上新的枷鎖的循環裏麵。我們可能會疑惑說神所應許的在基督裏的自由釋放為什麽始終不能持續得到、完全領受。然而,實際上,問題不是神不信實,而是因為我們不忠實。想想我們的枷鎖是如何脫落的?提醒自己,不要又回到以前的老路上去。枷鎖是如何靠神脫落的,就一直靠神脫落吧!

默想經文:“耶和華是忌邪的神。耶和華施報大有忿怒,向祂的敵人施報,向祂的仇敵懷怒。耶和華不輕易發怒,大有能力,萬不以有罪為無罪。”(1:2-3)

靜默思想:多默想神這看似“複雜”的屬性,讓自己慢慢變得“簡單”起來,成為單單純純投靠神的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