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之聲

這裏是一些個人的讀經分享。知識就是力量,我們生命的力量是從認識真理開始。
個人資料
正文

珍惜應許與實現之間的寶貴空隙

(2018-04-02 20:09:35) 下一個

《以賽亞書》第64章與前一章的下半段可以連接為一個整體,講到對神的呼求。首先是對神急切的呼求,並且一再詢問神大能的作為在哪裏展現?詢問神為什麽允許他們犯罪卻不將他們挽回?(63:15-19)。接下來,經文在呼求中也開始反省,原來他們自己都是自以為義、犯罪離棄神的人,所以才招致神的掩麵不顧(64:1-7)。最後,經文再次向神發出呼求,並且再次詢問神保持靜默要到幾時呢?(64:8-12)這一個段落首尾呼應,都是對神,這位天上的父親,的呼求與急切的詢問。

除了首尾呼應的呼求以外,中間段落的反省也值得我們思考。這裏經文因著對神古時作為的回顧,認識到神“迎接那歡喜行義,記念祂道的人”(64:5)。這的確是神性情的彰顯。神在曆史中的作為,並不是以表演神跡為目的,更多的乃是彰顯神公義和慈愛的性情:審判罪惡,拯救子民。當正確認識神之後,經文引導我們開始反省自身的問題,就是“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汙穢的衣服;我們都像葉子漸漸枯幹,我們的罪孽好像風把我們吹去,並且無人求告你的名,無人奮力抓住你;原來你掩麵不顧我們,使我們因罪孽消化。”(64:6-7)這裏所提到我們人的問題,恰恰就是與神的性情相違背。神喜悅我們行義,而我們卻按照自以為的義,實際上卻是從內心的汙穢所發出的肮髒。神喜悅我們記念祂的道,而我們卻無人求告祂的名,個人偏行己路。正是因著對神作為的認識,我們才可以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正是因為對曆史的回顧,我們才可以正確認識現在的處境。

這一段經文所表達出的呼求與反省,乃是對前一章神要興起拯救之應許(63:4)的回應。呼求乃是因為對神應許的相信,而反省則是對自身生命的更新。同時我們也應該留意到其中張力的存在。很自然地,當聽到神拯救的應許時,人們的回應就是希望這拯救即刻到來,因為被管教、落在困苦中實在是讓人難以繼續承受下去。然而,在呼求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神所應許的拯救似乎遲遲沒有到來,以至於人們不斷迫切地詢問“要到幾時?”可是,就在神的應許與尚未成就的這個緊張張力的空隙中,經文卻安靜下來,帶領人反省自己的問題,從而願意認罪悔改歸向神。

對於我們來說,這真是很好的功課。在神所應許的事情還沒有到來之前,這恰好是我們靜下來心來反省自己的好機會。很多時候,我們所期望的就僅僅是神所應許的好事快一點到來,來解決我們現在的問題,來帶領我們脫離現在的困境。然而,事實上,神所應許的似乎都常常會“遲到”。這姍姍來遲的原因,不是因為神的能力不夠需要更多時間的預備,也不是神很忙被其它事情耽誤了,乃是神有意在其中留下這一段空擋的時間,讓我們反省自身的問題。神並非幫不了我們,神乃是希望我們成長;神知道我們的生命都有很多需要破碎與更新的地方,所以神也留出許多空間來給我們有反省、成長的機會。試想,如果神在每一件事情都馬上幫助我們,給我們心想事成,我們還有空間去反省嗎?我們還有機會去成長嗎?基本上就不會了。我們更多的隻是滿足於自己向神所求的盡都歸入囊中,即便隨口說感恩的話,生命卻不會有太多的震動。所以我們應該感謝神,在祂的應許與實際成就之間留下這空隙,也留下了我們反省、成長的寶貴空間。好好珍惜吧!

默想經文:“耶和華啊,有這些事,你還忍得住嗎?你仍靜默,使我們深受苦難嗎?”(64:12)

靜默思想:這句話可能也會是我們在期盼神的幫助之時的內心呼求。不要灰心,神聽見我們的呼求。但我們也要思考,神的心意我們可曾也聽見了呢?神留給我們這段空隙,要讓我們學習什麽功課呢?我們生命的那些方麵需要被神重建與堅固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