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之聲

這裏是一些個人的讀經分享。知識就是力量,我們生命的力量是從認識真理開始。
個人資料
正文

極其自卑,得見神的榮耀

(2017-11-06 20:57:17) 下一個

《曆代誌下》第33章講的是瑪拿西作南國猶大的王。瑪拿西因著行惡而受到神的嚴厲懲罰,又因著他的悔改而得蒙神的拯救。當對比《列王紀下》的平行經文時我們會很驚奇地發現,《列王紀下》刻畫出瑪拿西是一個行惡的王,而《曆代誌下》卻將瑪拿西描述成一個悔改的君王。造成如此懸殊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兩卷書的作者對瑪拿西的認識有矛盾之處,而是因為他們各有側重點。《列王紀》側重在以瑪拿西的犯罪作為我們應該警醒的教訓,而《曆代誌》側重在以瑪拿西的悔改作為我們應該效法的對象。

這樣的對比會讓我們很困惑,我們究竟該如何為瑪拿西定位呢?或許,這樣的困惑正是神要告訴我們的心意:為人下定論不是我們的事,乃是神的事。我們常常希望得到對一個曆史人物的的評價,因為我們往往對別人很有興趣。可是聖經卻不是好像我們那樣急切地去為一個人定位,而是要讓我們知道各人應該從一個人身上學到什麽,美善的要持守,各樣的惡事要警戒不做。聖經並不鼓勵我們去為別人下定論,而是提醒我們應該從別人身上學習和成長。

瑪拿西“從將軍到奴隸,又從奴隸到將軍”,這其中的轉變固然是有神的憐憫,可是也與瑪拿西的悔改有關。經文寫到:“他在危難的時候,就懇求耶和華他的神,且在他列祖的神麵前極其自卑。”(33:12)這是一句很特別的描寫,說到瑪拿西不但是自卑,而且極其自卑,也就是瑪拿西將自己降到極處,擺正與神的關係,沒有任何一絲的驕傲、自誇、僥幸、掌控、怨氣、憤恨殘餘在心中,而且是完全俯伏在神麵前。成為階下囚的瑪拿西認識到事情完全不在自己的手中;他承認自己所得的乃是悖逆神所當得的懲罰,所以心裏對神也沒有任何的怨言和不滿,甘心受罰。也正是因為瑪拿西極其自卑,他才可以真正成為一個清心的人,心裏不再有自己,眼裏不再有環境。也隻有這樣,瑪拿西才能真正看到神的榮耀,他不但認出耶和華是神,而且更是知道“唯獨耶和華是神”(33:13)。

對於我們來講,我們都知道自卑的道理,也知道禱告的重要。可是我們要學習的,乃是好像瑪拿西一樣,在神麵前極其自卑。很多時候,我們自卑,我們向神禱告,但心裏卻沒有經曆完全的破碎,始終還為自己存留一絲的空間。雖然自卑,但覺得自己還是有些機會能力;雖然禱告神,但覺得自己還是有些能力;雖然自卑,但覺得自己還是有些不服;雖然禱告神,但覺得自己還要再爭口氣.....當我們不是極其自卑,降到極處的時候,我們就還是為自己存有僥幸,即便得到了神的幫助,但心裏也多少認為有自己的功勞,是自己當得的份。隻有當我們自卑到極處的時候,我們才是一個清心的人,才真正認識到惟獨耶和華是神,我們不是。

默想經文:“他在危難的時候,就懇求耶和華他的神,且在他列祖的神麵前極其自卑.....瑪拿西這才知道惟獨耶和華是神。”(33:12-13)

主啊,我願極其自卑,拿去心中的自高、自義、自我、自滿、自負、自憐.....主啊,求你開我的眼睛,認識你,獨一的真神。

一點操練:自卑不是看不起自己,乃是擺正與神的關係:唯有祂是神,而我不是。隨時隨地提醒自己,要作一個極其自卑的人。當與別人爭競的時候,問問自己是否極其自卑而願意將主權交在神手裏;當嚐試推動一件事情的時候,問問自己是否極其自卑而願意等待神的帶領;當看不慣別人的時候,問問自己是否極其自卑而看到神的憐憫;當心中不服氣的時候,問問自己是否極其自卑而看到神的公義;當向神禱告的時候,問問自己真的承認唯獨祂是神,而我不是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