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之聲

這裏是一些個人的讀經分享。知識就是力量,我們生命的力量是從認識真理開始。
個人資料
正文

由苦變甜的開始

(2017-03-08 20:55:13) 下一個

《路得記》是大家都很熟悉、喜愛的書卷,讀起來輕鬆、寫意、快樂、甘甜,被稱為“完美的故事”,也被看成小說藝術的曠世巨作。雖然全書以歡慶結束,可是故事的一開始卻是非常的淒涼。在第1章當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家破人亡的故事。以利米勒因為在自己的土地上遭遇饑荒,就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逃往摩押地避難。雖然在那裏兒子們都娶了妻,在異地好不容易安定下來。可是接二連三的,以利米勒和兩個兒子相繼去世,家中隻剩下三個寡婦。此時,拿俄米聽說神眷顧以色列人,賜糧食給他們,於是就要回去。她勸兩個兒媳回娘家,不要跟著她繼續這樣一個沒有盼望的生活。俄珥巴含淚離開了,可是路得執意留下了。拿俄米帶著愁苦回到本家,以自己的名字為羞愧,不願被叫做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而寧願被叫做瑪拉(就是苦的意思),因為她自覺在神的手中受了大苦。

拿俄米的確很苦。一個信神的子民,被饑荒所迫,離鄉背井,原本就是一件很苦的事;然而丈夫和兩個兒子的離世,則讓她苦上加苦。以前在饑荒中看不見神的幫助也就罷了,可是現在雖然看見了神的影子,但卻是那位使自己受苦的神,這更讓拿俄米痛苦萬分。

雖然受盡了人間的苦難,也在神的手中受苦,可是拿俄米卻有兩個非常特別的地方使她的苦盡甘來成為可能。首先,無論在神的手中受了多大的苦,拿俄米始終要起身回猶大地,回去神那裏,回到神的子民中去!在她眼裏,即便神苦待了她,讓她從甜變為苦,可是神始終是她的神;她沒有被摩押地的偶像擄掠,而是依然以耶和華為她的主。其次,無論拿俄米多麽的苦,她始終是在為別人著想。她即便隻剩下自己孤零零無依無靠地回本家,也要極力勸說兩個兒媳離開她,為了她們的將來著想,而不是因為自己老無依靠而死死把她們抓在身邊。

正是因為拿俄米在無論多麽困難的情形下,她始終以神為神,始終為別人著想,帶來了她人生的重大轉機,雖然她還在為自己由甜變苦而悲哀,可是卻不知不覺已經踏上了由苦變甜的蒙福之路。讀《士師記》的時候,我們已經總結出以色列人悖逆神的兩個麵向,一個是離棄神、拜偶像;另一個就是把神掛在嘴邊,但卻彼此相爭。與這些恰恰相反,拿俄米是無論再苦也不離開神,無論再苦也要幫助人。在神的眷顧之下,拿俄米踏上了回地上老家的旅程,也踏上了回到天上更美家鄉的旅程。

從拿俄米身上我們學到什麽呢?很明顯,就是無論身處何種境況,我們都要持守愛神、愛人的原則。這個世上,我們會遇到很多讓我們覺得很痛苦,很孤單,很委屈,被人遺棄的事情,有時我們甚至都在埋怨神為什麽苦待我?很多事情我們找不到答案。可是,我們如果能好像拿俄米那樣,即便認為是神使自己受苦,可是心中始終謹記的是神依然是我的神,我依然要去找祂,要回到祂的懷抱中去的話,我們終究就會體驗到,信靠耶和華的必不自羞愧!

默想經文:“她就與兩個兒婦起身要從摩押地歸回,因為她在摩押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1:6)

哦,主啊,多麽溫馨的畫麵,多麽感人的故事。當我看到拿俄米對你如此的忠心,對兒婦是如此的善良的時候,我幾乎都忘記了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是的,當人心中有神,心中有他人的時候,苦難又算得了什麽呢?當我們轉向神的時候,也就是苦盡甘來的時候了。主啊,感謝你。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

一點操練:在生活中遭遇意想不到的事情,遭遇不可理喻的事情,不要灰心,不要憂愁,不要自暴自棄。要知道,神始終是我們的神,我心裏依靠祂,就得到幫助(詩28: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