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55)
2018 (258)
2019 (192)
2020 (200)
2021 (199)
2022 (190)
普遍相信,《彼得前書》的寫作背景是發生在公元64年間羅馬皇帝尼祿逼迫基督徒的時期。當時因為發生在羅馬的一場大火,尼祿王就將責任栽贓到基督徒身上,從此拉開了大肆逼迫基督徒的序幕。基督徒受到極大的逼迫,被流放、被扔到鬥獸場處死、被火燒死,種種酷刑都臨到了基督徒的身上。這對當時的信徒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和挑戰。從《使徒行傳》裏麵我們可以知道,曾幾何時,初代教會的信徒在一定程度上與羅馬政府還保持有一些稍微寬鬆的關係,羅馬政府對基督徒並沒有太刻意的壓製。以保羅為例,當他揭示出自己羅馬人身份的時候,得到了羅馬政府、官員和軍隊的保護。這一方麵當然是因為保羅的羅馬人身份使然,但另一方麵也是因為羅馬政府當時對基督徒還沒有達到那麽的喪心病狂的地步。史學家在研究其原因的時候,得出的結論是因為當時猶太教在羅馬政府的眼裏算是一個合法的宗教,而基督教被羅馬政府看成是隸屬於猶太教裏麵的一個分支而已。然而,發展到後來,當羅馬政府逐步認識到基督教與猶太教之間的區別,加之猶太人對基督徒的逼迫,尼祿王也就趁機把羅馬大火的責任推到基督徒的身上,從此,基督徒的寒冬來臨了。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彼得寫了《彼得前書》來鼓勵當時正受到大逼迫的基督徒。在第1章裏麵,保羅指出在逼迫中基督徒要清楚的幾件事。首先,就是要認清自己的身份(1:1-2)。雖是散居在各處,但卻是被神揀選的,有神的美意在當中的;雖是被看為汙穢、社會的渣滓,但卻是被聖靈成聖的,是聖潔無瑕疵的兒女;雖然是儒弱無助,任人宰割,但卻是順服耶穌基督,在主裏剛強的;雖是受到血腥鎮壓,流血殉道,但卻是蒙耶穌的寶血所灑,是在神的永約裏有份的人。在患難中認清自己的身份是製勝的法寶。
其次,要認清自己的將來。彼得用了很多的筆墨來描寫這些,例如得著不能朽壞、不能玷汙、不能衰殘、存留在天上的基業(1:4),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1:5),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1:7),靈魂的救恩(1:9)。在患難中看到自己的將來是製勝的動力。
第三,要認清自己現在所處的光景,就是落在百般的試驗當中(1:6),並且似乎是與主耶穌分開的(1:8)。但這些都是暫時的,都要成為過去。在患難中明白自己的處境不過是暫時受苦,可以笑看風雲,從容以對。
這就是彼得在大逼迫當中所提醒信徒要留意的。逼迫來臨的時候,我們往往容易忘記自己的身份。在和平環境中我們還可以常常以基督徒自居,引以為榮,可是困難一來,我們就把這些統統拋之腦後了。除了明白自己的身份,我們還要明白自己的未來,身份會帶來將來的盼望。如果僅僅是一個身份而已,我們也就好像以掃那樣賣掉也無所謂,可是如果這個身份是與神的祝福連在一起的話,我們是要珍惜,並誓死捍衛的。這樣,明白了自己的身份,明白了將來的榮耀,我們就有智慧和勇氣來麵對當前的處境。
在美國大選揭曉的前夜來看《彼得前書》,實在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時機了。當今的世代,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出奇的相似。曾幾何時,這些號稱以基督教立國的國家,如今基督徒不再是主流社會的寵兒,而是處於被打壓的對象,無論是倫理道德、輿論導向、政策製定,基督徒的信仰和價值觀都已經處於弱勢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之下,明白自己的身份(是神的兒女),持守將來的盼望(是靈魂的救恩),認清當前的環境(不過是暫時的試驗),謹慎自己的的行為(遵行神的旨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彼得告誡信徒,在大爭戰中不要放棄信仰,不要回到世俗的世界中去同流合汙(1:13-16);同時要對神心存盼望,在大爭戰中不是尋求世俗的方法來給自己找出路,得解脫,而是依靠神的力量,耶穌基督的拯救;第三,也要切實彼此相愛,在大爭戰中不是被世俗的洪流衝擊得四分五散,亂作一團,而是宣告我們是屬神的子民,彼此聯絡,連於元首基督,是一個群體的共同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