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地球

關愛地球,這可笑嗎?
正文

海洋之災

(2016-04-16 11:47:00) 下一個

    海洋對於地球上的生命具有無比重要的意義。然而,海洋物種正麵臨滅絕危機!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的生態學家麥考利在《科學》雜誌1月15日刊載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我們可能即將麵臨大滅絕。”

     為取得更全麵的報告,科學家採集了廣泛的資料,包括化石記錄、集裝箱的運輸記錄、捕魚量和海底採礦資料等。儘管這些資料早已存在,但這是科學家頭一次對它們進行綜合分析研究。

     報告發現,已經有明顯的跡象表明,人類已對海洋造成顯著破壞。一些海洋生物因人類過度捕撈而瀕臨絕種,但更大的損害是物種棲息地的大規模消失,這種情況可能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而加速。

     報告指出,全球的珊瑚礁已減少40%,部分原因是氣候變化導致海洋溫度升高。此外,有些魚類已經遷徒到較冷的水域。與此同時,碳排放正在改變海水的化學成分,讓它變得更具酸性。

     研究的作者在文章中稱,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使用的變化以及化肥使用帶來的地球生物化學迴圈的變化,全都在根本的改變著地球。

     養殖業和這一切變化都有直接聯繫。

     人類在過度捕撈海洋魚類,不隻是供自身食用,更多的是加工成魚粉用來喂養本不食魚或食肉的牲畜。所有這一切導致了6500萬年來最大規模的因棲息地消亡而造成的物種大滅絕,據生物學家估計,每年地球上大約要消失20萬個物種。遺傳多樣性的喪失,連同與畜牧業息息相關的氣候破壞,不僅威脅到鳥類、哺乳動物、魚類、其它動物以及整個生態係統的生存,同樣也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

     每年將近1000萬噸魚在公海上被捕撈,相當於全球海洋魚類捕撈量的12%。公海對臨海國管轄水域中的生物起著重要的生命支援功能,公海區域的活動嚴重影響著專屬經濟區的生態健康和生產力。據估計,每年非法、不報告和無監管捕撈產值可達100億~230億美元。大約80%的海洋汙染,包括塑膠、化肥、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質,來自基於陸地的人類活動。”這是全球海洋委員會2014年6月24日正式發佈的《從惡化到恢複——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報告》中給出的結論。《報告》分析,資源需求增加、技術進步、魚儲量減少、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減損是導致全球海洋惡化的五大因素。像紅樹林這種脆弱的生態係統,正在被養殖場所取代,預計不到20年,我們消耗的大部分魚類就將來自這些養殖場。

     地球,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如今已經危機四伏,我們再不回頭,恐怕就沒有機會了!

     要化解地球危機,請開始吃素!

     這不僅僅是保護環境,更是保護我們自己;這不僅僅是為了將來的發展,更是為了現在的健康。

     這些天媒體對病死豬問題的不斷曝光,令很多肉食愛好者悵然若失,不止一次聽到有人說,以後還是少吃肉,多吃魚吧。

     難道吃魚就可以高枕無憂嗎?為什麽就不肯放棄食肉呢?

     海洋已經被人類汙染,那些可憐的海洋生靈每天都要被迫吞下人類釀造的苦果。

     當我們用這些海產品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時,我們正在自食其果。

     2014年8月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的一項地球科學論文顯示,受人類活動影響,部分地區海洋中汞水準已經變成了原先的三倍還不止,且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汞都位於1000米或者更淺的海域。

     你或許對這些新聞早已麻木不仁、習以為常了,但是你想過沒有,人類每天食用的海產品是在怎樣的環境下長大的?

     近年,根據泰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丹麥等國家的科研人員對一些鯊魚魚翅進行詳細調查分析,發現魚翅中含有大量的汞,食用後危害相當嚴重。尤其是孕婦,若攝入過多,不僅可導致流產、死胎,會影響倖存胎兒大腦和神經細胞的生長,使他們患上“先天性水俁病”。此病因多發於日本水俁灣而得名。輕者患兒的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和腦的其他功能發育遲延;重則可導致幼兒發育不良、智力低下、畸形,甚至腦癱瘓死亡。科學家還提醒,即使母親攝入的汞不多,胎兒的發育也可能發生遲延。即便非妊娠期的育齡婦女,攝入多量的甲基汞也不利優生,嚴重的可導致不育。

     對上述嚴重後果,絕大部分食客並不知情。研究認為,魚翅之所以含有多量汞,主要來自鯊魚的生活環境海水的汙染。實驗表明,水體中的汞極易在微生物作用下,轉化為吸收率高、毒性較強、易溶於水的甲基汞。甲基汞能在水中迅速擴散,並在水生生物中逐級累積,而鯊魚處於食物鏈最高層位,所以甲基汞會最終大量積聚在其體內。

     十幾年前,環保組織“野生援助”曾發表報告,表示2001年5月對曼穀出售的魚翅進行兩次抽樣的毒性測試,發現七成魚翅受到汞汙染,其中汞是人類可接受水準的42倍。

     我們對海洋的汙染僅限於此嗎?

     根據一項估計,僅在2012年,人類就生產了將近3億噸塑膠。研究者發現,在摩爾船長經過的那片位於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亞中間的“太平洋垃圾帶”,塑膠的密度從1970年代到2012年增加了兩個數量級。海麵上平均每10立方米的水中就有一片塑膠。在2014年7月1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的一篇文章中,海洋學家們對塑膠汙染表示了最新的擔憂。

     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卷》雜誌2014年12月10日發表一篇研究報告稱,在全球海洋中估計有5.25萬億個或大或小的塑膠碎片,重達26.9萬噸。甚至在某些最偏遠的海域也能發現這些塑膠碎片。小的塑膠片正在消失這一事實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實際上,它可能比難看的塑膠垃圾堆更令人憂慮。塑膠製品容易被多氯聯苯及其他有毒物質包裹起來。研究人員擔心,吃了這種有毒塑膠的魚類及其他生物可能會重新吸收這些有毒物質,如果這些魚類被捕食者吃掉,毒素就會傳給它們。

     在早先的研究中,科學家已經發現,塑膠讓世界範圍內的海水持續積累DDT、多氯聯苯、多臭聯苯醚等有害化學物質。這些物質濃度的增加呈現數量級的變化。儘管海洋生物攝入它們會受到何種影響尚缺乏研究,但實驗室中的證據已經表明海洋動物的確會攝入這些物質。

     早在2011年,世界鯨魚和海豚保護協會就已經開始譴責這種類型的海洋汙染。2012年,在《費加羅報》上就有這樣的報導:塑膠顆粒含有有毒成分,進入生物體內就會引發嚴重的疾病。而通過食物鏈,這些塑膠顆粒又可能以各種方式進入人類體內。

     我們提倡素食,有利於人類身體健康,有利於地球和諧。此外,我們提倡素食也是基於對生命的愛。

     看看我們對這些大自然的寵兒們做了些什麽。

     在2013年1月17日的焦點訪談欄目中,播出了一個紀錄片的片段,曝光了外國捕魚船獲取魚翅殘忍過程。

     鯊魚被拖到漁船甲板上,船員用利刃活生生割下鯊魚的背鰭、胸鰭、尾鰭,然後拋入海中,任由鯊魚沉入海底、慢慢地死去,毫無人道。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有7000萬條鯊魚被捕殺,其中很多鯊魚都是被這樣殘忍地殺戮。鯊魚是海洋生物的活化石,處於海洋生物鏈的頂層,對鯊魚的濫捕濫殺已經嚴重影響到海洋的生態環境。

     正是因為獲得魚翅的過程異常殘忍,全世界目前共有27個國家已禁止獵殺鯊魚,也嚴禁任何魚翅或相關產品的貿易。那到底是誰在傷害這些海洋精靈呢?

     據人民網提供的資料,在短短30多年的時間裡麵,全世界魚翅貿易的總量從不到4000噸,激增至14000噸,其中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三地魚翅消費,佔據著全球魚翅貿易和消費的95%以上。

     我們中國人該臉紅啊,這樣的排行榜我們還是不上為好。

     在大型海洋生物中,受關注的還有鯨魚和海豚。鯨,世界各海洋均有分佈。它是水棲哺乳動物,用肺呼吸,其種類分為兩類,須鯨類,無齒,有鯨須,鼻孔兩個,像長鬚鯨,藍鯨、座頭鯨、灰鯨等;齒鯨類,有齒,無鯨須,鼻孔一個,像抹香鯨、獨角鯨、虎鯨等。海洋中絕大部分氧氣和大氣中60%的氧氣是浮遊植物製造的。須鯨卻能滅浮遊植物的勁敵——浮遊動物。另外,齒鯨也有助於保持魚類的生態平衡。齒鯨的食物就是以魚為食的大型軟體動物。因此世界上沒有鯨,人類就要滅亡。

     在國際捕鯨委員會1986年禁止商業捕鯨之後,日本開始以用於科研目的為理由,繼續捕鯨活動,捕殺海豚的數量也在1.5萬到1.8萬隻左右。但反捕鯨人士則認為,日本是利用了《公約》的漏洞,每年在南極海域鯨類保護區以科研名義獵捕大量鯨魚,但這些鯨魚最後大多都被擺上了當地人的餐桌。

     《海豚灣》是一部拍攝於2009年的紀錄片,由路易•西霍尤斯執導,裡克•奧巴瑞主演,該片記錄了日本太地釘當地的漁民每年捕殺海豚的經過。每年在這裡有23000頭海豚被日本漁民捕殺。本片真實而客觀的記錄了這一殘忍的行為。日本有400餘年商業捕鯨的曆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捕鯨、食鯨國。對鯨魚的屠殺,從每年的9月份一直持續到次年3月。

     我們這是在以怎樣的節奏自我毀滅呀!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停止殺戮吧,這樣地球才有未來!

By Amanda, 關愛地球學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