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曰集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個人資料
斯人曰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2019.10【七律】《鸛雀樓》

(2019-10-09 11:59:34) 下一個

固守江山數百秋,烽煙難淡性情遊。

蛟龍盡得天來水,鸛雀閑棲日落愁。

雅興臨高居感慨,微毫致遠享名流。

晉風秦雨河東畔,指點方圓極目樓。

 

 

 

附:鸛雀樓遊記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9) 《蒲州-多少煙雨鸛雀樓》


 

中國名樓大多都與某一傳世文學作品相關聯。[鸛雀樓]便是因唐代大詩人王之渙一首《登鸛雀樓》而名滿天下。詩為樓而作,樓因詩而名。一千多年後的今年五月,我步先人之後塵來山西蒲州(現永濟)豋樓,欲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之觀日看河的美妙。

 

今天的[鸛雀樓]並非王之渙當年的彼樓。這座於2002落成的全新複古式[鸛雀樓],比原始樓更加雄偉壯觀。新樓座南朝北,俏立黃河岸口,靜枕中條山脊,遠可捕舜都古文化遺址之風,近可瞰黃河之水天上來之勢。整個景區占地麵積約2平方公裏,以[鸛雀樓]為中心,四周有古典園林環繞,呈“四區十二點”布局結構。不難看出,在地平線上消失了700多年之後,如今的[鸛雀樓]正以其卓爾不凡的氣勢向人們展示著河東古文明的輝煌。

 

複建的[鸛雀樓]是鋼筋混凝土建材的四簷三層仿唐建築。樓體總高73.9米,其中,基座16.5米,樓身57.4米。從外觀上看,新樓尊重了原始樓的三層結構,但內部實為6層。據專家介紹,這座樓從兩個方麵突出體現了唐代建築特色。一是高基座結構。唐代樓閣的基座部分以高深為主。二是采用了幾近失傳的唐代彩畫技術,即所謂的“赤白繪畫”。[鸛雀樓]是迄今為止僅有的一座采用唐代彩畫藝術修複的中國唐代風格建築。

 

在如今的[鸛雀樓]上,人們已難以捕捉到當年原始樓的遺跡,但山西地區作為中國華夏文明發源地的遺風卻是呼嘯滿樓。[鸛雀樓]內主要陳列了河東文明和黃河文明的曆史內容。

 

一樓大廳以“千古絕唱和大唐蒲州盛景”為主題。在樓門正對麵的牆上,展示了一幅以硬木彩繪製作的“中都蒲板繁盛圖,生動再現了盛唐時期蒲州城的繁華。靠近樓門的左右兩麵牆上,有以《築樓戍邊》及《旗亭畫壁》為內容的歐塑形式的大型彩色浮雕。

 

《築樓戍邊》反映了[鸛雀樓]在戰火中誕生的曆史背景。《旗亭畫壁》則講述了盛唐大詩人王之渙與二位好友,即當時的著名詩人高適和王昌齡一並在酒樓飲酒睹詩的傳說。故事以王之渙之《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奪冠,表明了王之渙在詩壇的重要地位。也向人們展示了[鸛雀樓]因王之渙之《登鸛雀樓》千古絕句而名揚天下的幸運。

 

二樓的主題是“悠遠流長”。由於大廳中心部分用於與一樓大廳上下貫通,二樓陳列內容不多。在四圍牆上,掛有一些與華夏根祖文化有關的字畫。其中有《大禹》,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呂洞賓》等內容。

 

三樓大廳反映中華“亙古文明”。沿牆排列了許多河東名人名事蠟像:《女媧?天》,《黃帝戰蚩尤》,《舜帝神威》,《柳宗元揮毫》,《關公持刀》,《司馬光砸缸》,《馬遠作畫》,《司空圖品詩》,《揚貴妃出浴》,《鶯鶯聽琴》等。這些不僅表明了河東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源頭,而且揭示了河東文明在中華文明中占有相當大比重的重要地位。

 

四樓主打“黃土風韻”題材。大廳中央陳列了反映古代蒲州的四大產業:製鹽、冶鐵、養蠶和釀酒的大型專題雕塑。這四大產業占據了民眾基本生活需求中的衣食兩大重要類別。在農耕時代,有此當可自給自足。而鹽業在古代國家經濟中也非常重要。據說,當年關公被宋朝皇帝大力推崇也與鹽業有關。

 

相傳,宋朝時關羽老家河東解良(現山西運城解州,離蒲州約五十公裏)一帶是鹽產重地。河東鹽業貿易是當時朝廷的重要稅收來源,約占全國稅收的六分之一。有一段時間鹽池不產鹽。當地人求遍了所有神靈都無用後來拜求關廟。結果鹽池又出鹽了。這件事促成了宋徽宗對關羽的大力推祟,將關羽從“侯”提升為“公”,又從“公”位升為到帝王。

 

五樓的主題是“曠世盛榮”。這一部分資料闡述了[鸛雀樓]的滄桑曆史。樓內四圍牆上掛有曆代[鸛雀樓]複原外觀畫像及其所經曆的重大曆史重變故:《宇文築樓》、《盛唐詩韻》《金元之厄》、《風雨守望》、和《再築輝煌》。這些內容高度概述了[鸛雀樓]曆經風雨的命運。

 

六樓以“極目千裏”展現[鸛雀樓]作為攬勝之地的榮耀。樓外迥廊西南轉角處,立有一尊王之渙真人大小的銅像。他揮毫潑墨,正在創作《登鸛雀樓》千古絕句。沿迥廊極目遠眺,中州大地盡收眼底。黃河若一條黃龍蜿蜒在視線的邊緣。中條山和西嶽華山遠近交錯,依稀可辨。隻是日頭正當午,欠缺了些許“白日依山盡”意境。

 

[鸛雀樓]的揚名要感謝王之渙的神來之筆,但文筆無能改變[鸛雀樓]生於硝煙,滅於戰火的命運。據史料記載,北魏末期,鮮卑族統治中原的大勢已去,其族群內部權力之爭激化,形成了北周與北齊對峙互奪屬地的局麵。山西大部土地為北齊領地,僅蒲州一帶為北周所有。

 

大約在公元557~571年之間,北周重臣宇文護出於軍事目的,在浦州城外了建了一座軍事瞭望樓。傳說此樓當時位於地勢較高,登樓則有騰空欲飛之感,故名“雲棲樓”。後因有鸛雀棲息於上,更名為[鸛雀樓]。[鸛雀樓]地處秦晉交界,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中州大地至高瞻遠的好去處,有”河東勝慨”之稱。

 

到唐代時,蒲州古城被譽為天下六大雄城之一。[鸛雀樓]被擴建為樓高約十米的三層結構,連同地基高勢總高約二十八米。其高台重簷,黑瓦朱楹,典雅美觀,登頂可攬周邊山水,是唐代文人雅士豋高吟詠之勝地。繼王之渙公元704年之《登鸛雀樓》絕句享譽天下之後,慕名豋樓的其他騷人墨客也留了不少以[鸛雀樓]命名或在[鸛雀樓]上創作的詩文。

 

盛唐詩人李益和暢當先後慕名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前來登高賦詩。有人認為王之渙、李益及暢當三人的同名作品最“能壯其觀”。

 

李益的《登鸛雀樓》: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

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

風煙並起思鄉望,遠目非眷亦自傷。

 

暢當的《登鸛雀樓》:

迥臨飛鳥上,河流入斷山。

天勢圍平野,高出塵世間。

 

到了中、晚唐時期,著名詩人耿湋、馬戴、司馬劄、張喬,吳融和殷堯藩等六人也相繼登樓再創佳作。

 

耿湋的《登鸛雀樓》:

久客心常醉,高樓日漸低。

黃河行海內,華嶽鎮關西。

去遠千帆小,來遲獨鳥迷。

終身不得意,空覺負東溪。

 

馬戴的《鸛雀樓晴望》:

堯女西樓望,人懷太古時。

海波通禹鑿,山木閉虞祠。

鳥道殘虹掛,龍潭返照移。

行雲如可馭,萬裏赴心期。

 

司馬紮的《登河中鸛雀樓》:

樓中見千裏,樓影入通津。

煙樹遙分陝,山河曲向秦。

興亡留白日,今古共紅塵。

鸛雀飛何處?城隅草自春。

 

張喬的《題河中鸛雀樓》:

高樓懷古動悲歌,鸛雀今無野燕過。

樹隔五陵秋色早,水連三晉夕陽多。

漁人遺火成寒燒,牧笛吹風起夜波。

十載重來值搖落,天涯歸計欲如何?

 

吳融的《登鸛雀樓》:

鳥在林梢腳底看,夕陽無際戍煙殘。

凍開河水奔渾急,雪洗條山錯落寒。

始為一名拋故國,近因多難怕長安。

祖鞭掉折徒為爾,嬴得雲溪負釣竿。 

 

殷堯藩的《和趙相公登鸛雀樓》

危樓高架泬寥天,上相閑登立彩旃。

樹色到京三百裏,河流歸漢幾千年。

晴峰聳日當周道,秋穀垂花滿舜田。

雲路何人見高誌,最看西麵赤闌前。

 

在唐末時,翰林學士李瀚也曾來[鸛雀樓]遊覽,並在《河中鸛雀樓集序》寫道:“宇文護鎮河外之地,築為層樓,遐標碧空,影倒橫流,二百餘載,獨立乎中州,以其佳氣在下,代為勝概。唐世諸公多有題詠。曆宋至金明昌時尚存。有河中府錄事李逵書樓額。

 

時值北宋中期,著名科學家加改革家沈括,以及詞人晁元禮也曾先後豋臨[鸛雀樓]以忬詩情。

 

沈括的《開元樂/三台》:

鸛鵲樓頭日暖,蓬萊殿裏花香。

草綠煙迷步輦,天高日近龍床。

 

晁元禮的《一落索》

正向溪堂歡笑。忽驚傳新詔。馬蹄準擬樂郊行,又欲近、長安道。鸛鵲樓邊初到。未花殘鶯老。崔徽歌舞有餘風,應忘了、東平好。

 

到了南宋年代,愛國詞人陸放翁在[鸛雀樓]上題了一首《雜感》,以表達其對中原被金人占領的哀苦。

 

陸遊的《雜感》:

一樽易致葡萄酒,

 萬裏難逢鸛鵲樓。

 何日群胡遺種盡,

 關河形勝得重遊。

 

[鸛雀樓]成就了如此之多的文學作品,卻難逃為戰爭付出慘重代價的厄運。元代初期,成吉思汗金戈鐵馬橫掃中原。[鸛雀樓]在問世700多年之後,最終在金兵與蒙兵的爭奪戰中被金將焚毀。

 

元代文學家王惲在他的《登鸛雀樓記》中記載了[鸛雀樓]焚後情形:“至元壬申(公元1272年)三月,由禦史裏行來官晉府,十月戊寅,按事此州,獲登故基,徙倚盤桓,逸情雲上,雖傑觀委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偉,雲煙之勝,不殊於往古矣。”

 

後來黃河泛濫,連[鸛雀樓]的故基也消失殆盡。然而,人們對[鸛雀樓]懷念不減,慕名而來者便豋上蒲州城的西門樓以寄情懷。據說,蒲州人也就索性將[鸛雀樓]的匾額掛到西門樓上。但西門樓畢竟不是[鸛雀樓]。清代著名詩人尚豋岸曾在蒲州西門樓上賦詩,流露出內心難以掩蓋的遺憾:

 

河山偏隻愛人遊,長挽義輪泛夕流。

千裏窮目詩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樓。

 

重建[鸛雀樓]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但絕非容易。由於黃河改道,在故址上重建[鸛雀樓]似乎無法看到黃河。為了確證,重建委員會與當地建築部門聯手,在[鸛雀樓]故址處用吊車將觀察者送到幾十米的高處瞭望確證。最後,新選的樓址由故址向西移動了約三公裏,更靠近黃河。但是,地基是在黃河灘上,地下一百多米都是流沙。經過地質專家勘測設計,新建的[鸛雀樓]最終以立足於地下三百多米的超深地基而重新麵世。

 

如今的[鸛雀樓]圓了很多慕名者之夢。其自身也因詩詞而重獲新生。[鸛雀樓]及其詩文在攜手千年,兩相傳頌的同時,也讓人們記住了河東地區作為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抗爭之前沿陣地,所經曆的那些烽火連天的歲月。

 

閱讀本糸列的其他文章: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1) 還願之旅

http://bbs.wenxuecity.com/poetry/831096.html?backPage=0&backSubid=poetry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2) 濟南-走近李清照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6/52.html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3) 大明湖-古韻品到今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6/1625.html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4) 曲水亭街話“流觴”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7/16534.html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5) 泰山-何止風月無邊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7/25224.html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6) 曲阜-看儒學力度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8/10457.html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7) 蓬萊-幾多仙幻在其中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8/29051.html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8) 解州-看關公走上神壇的傳奇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9/17859.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斯人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謝謝菲兒鼓勵。問好!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學習了,以前去過這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