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出版的全美暢銷書Aftershock--the Next Economy & America's Future,主要闡述的是如何重振2008年經濟大衰退後的低迷。十年後的今天再讀,依然發人深省。更為神奇的是,十年前預言的2020年可能發生的事,現在正在發生,作者縱觀近一個世紀的經濟發展,分析清晰明了,見解深入,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
作者Robert B.Reich是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公共政策學的教授,是個社會經濟政策專家,經濟學家。此人其貌不揚,隻有1米五二的身高,是個猶太人。他曾經擔任二十二屆(1993-1997)美國勞工部長,就任奧巴馬任職間的經濟過渡轉型顧問。
書中,作者把美國現代資本主義分成三大段。第一段,1870年至1929年,財富的漸漸集中; 第二段,1947年至1975年,繁榮共享; 第三段,1980年至2010年,財富加速集中,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富人手裏。20世紀70年代,最頂層的1%富人,掌握的是全國大約9%不到的收入,而到2007年,這個數字增加到23.5%,有人將這1%在1913年到2007年間的比例變化,畫了一張數據圖,最富1%的比例在1928年和2009年均達到最高點23%,形成兩個有如山峰一樣的曲線,而在此區間的近八十年則如一條長長的峽穀,自1928後開始慢慢遞減,然後又在1978年後緩慢上升,最低點的1978年比例是8-9%。 耐人尋味的是兩個高點之後迎來的是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和2008年的經濟大衰退。
美國是一個以消費為主的消費國,經濟的發展是以消費做主要支撐的。財富的集中、中產階級收入和購買力的日益下降,會導致社會產能過剩和經濟逐步下滑。為阻止這種現象的發生,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美國中產階級利用三大處理機製,持續著這表麵的繁榮。這三種機製分別是: 1.婦女走入職場,家庭由原先的單個收入變化成雙份收入,夫妻兩人共同承擔家庭經濟負擔。2. 增加工作時間,加班,越來越多的人同時從事兩份甚至三份工作。據統計,到二十一世紀,一個典型美國人一年工作2200多小時,比歐洲工人一年平均工作時間多出350個小時,比1979年普通美國家庭一年要多出500多個工作時。3. 儲蓄減少,借錢消費。一個美國人掏出的錢包裏鼓鼓囊囊的都是信用卡,而房價的飛漲又給了需要用錢的美國人借錢的去處,抵押貸款,房子成了自動取款機。這種無節製的借貸讓美國人稅後收入的債務比例(即債務對比稅後收入)漸漸上升,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55%增加到2007年138%。
當三大處理機製被用盡後,中產階級越來越難以維持他們原有的購買力,加上20世紀70年代後期經濟結構的變化,雇主對雇員的減薪,高薪工作被更多的低薪工作所取代,電腦等高科技的發展,債務泡沫的破滅,讓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糕。
出路在哪兒?
作者在第二部分第一章裏想象性地描述了2020年十一月選舉的一幅畫麵。一個獨立於民主黨和共和黨之外的"獨立黨"脫穎而出,他們的主張非常明確: 非法移民的零容忍; 凍結拉美、亞洲、非洲的合法移民; 對所有進口產品提高關稅; 禁止美國公司外遷國外或外包; 禁止外國資金投資美國市場; 美國從聯合國、世界貿易、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撤出; 拒付中國債券的利息, 拖欠款項; 終止與中國貿易,除非中國讓貨幣自由浮動等等。並提出,為平衡政府的預算,支付國防,保護邊境,減低國債,對個人收入超過50萬的部分,征收 100%稅率,25萬以上的征收80%稅率等。作者還模擬了勝選總統的演講,向民眾大聲呼籲,"向政客討回自由,向外國人奪回工作,這是我們的國家,This is our nation, now!,America is Americans! 美國是美國人的!"
作者十年前上述的這些畫麵今日看來是不是有幾分熟悉?雖然這個"獨立黨"尚沒有出現,而反移民,反貿易,反全球化,卻是這些年一直在推行的,目的不外乎想解決美國國內的問題,轉嫁矛盾,找替罪羊。他們好像忘了移民對美國經濟的貢獻和作用,忘了這些年來,美國人民能享受物質物廉價美的產品正是源於貿易。更重要的是,這些舉措能拯救美國嗎? 能使美國再次強盛嗎?
作者在書的最後一部分討論了問題的症結,指出,要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提高中產階級的購買力,增加富人的稅收,消除貧富差距。曆史上對富人的稅率曾高達70%-90%以上,而自1987年以來,這個稅率卻一直在40%(25%-39%)以下,很多有錢人的稅率隻有15%,因為他們收入主要來源是capital gain。增加富人稅收,以此加大教育力度,增加中產階級職業培訓等,以求從根本改變現狀。這種做法並非"殺肥牛" ("kill the cow") ,並非羅賓漢似的均貧富、殺富濟貧( a Robin Hood-like redistribution),而隻是把原來太傾向於富人的天平擺正一點,讓大家在一個平等的機製中競爭,從而消除貧富差距,避免頭重腳輕的財富聚集造成政治變革,社會動亂。
書中還提到華爾街並非美國經濟的標杆,財團和政客的聯手對經濟發展的阻礙和腐蝕。法律不應該是有錢人花大價錢遊說來的,選舉也不應該是由財團有目的資助的,政治更不應該由有錢人掌控。
曆史像一個鍾擺擺動著,從繁榮到衰弱,從蕭條重新繁榮,周而複始。然而曆史又不完全是一個鍾擺,因為它永遠不可能回到原點,它是螺旋上升的,不同的高度遇到相同點、相同的問題。如何在上升的過程中避免這些問題的再發生,曆史給過我們答案,曆史也將見證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金字塔是建立在穩定的塔基上麵的,唯有中(下)產階級人民的安居樂業,站在塔尖的富人才可以安然享受長此以往的榮光和富庻。
Aftershock—The Next Economy & America’s Future
The economic game was not played on a level field. It was tilted in favor of those with the most wealth and power.
For Eccles, widening inequality was the main culprit.
From it (the Great Recession) will emerge either a political backlash—against trade, immigration, foreign investment, big business, Wall Street, and government itself—or large-scale reforms that reverse the underlying trend.
Happiness diminishes rapidly after the first flush of acquisitive excitement. The second piece of pie never tastes quite as good as the first.
The feared collapse never came.
Pent-up demand/anger
Decorously dubbed it
Magnanimously
None of us could prosper unless prosperity was widely shared.
Stumbling over my words,
Reach the pinnacle of power
From you-can-count-on-it pensions to do-it-yourself 401K.
The argument is bunk. It equates the stock market with the economy, and turns a blind eye to the revocation of the basic bargain.
Many American wallets bulged with dozens of cards, all amassing larger and larger debt loads.
Trumpet the fact
Absent their spending, companies have less incentive to buy new equipment…
Creating a great gush of new jobs
Cerebral cortex of our national consciousness
Nanotechnologies
Virtuous/vicious cycle
Immigrants who live off our hard work
History teaches us that politics is inextricably bound up with economics
Break the back of inflation/economy
As economy teetered precariously on the edge of a precipice.
According to common stereotypes, the French draw deep satisfaction from good food and wine, the Germans from music, the English from their parks, and American from shopping.
Behavioral research shows that losses are more painful than gains are pleasurable.
Where many people seem to get almost as much satisfaction from paying real money for “virtual” goods—tiny icons representing designer clothes or fancy cars
The (Wall) Street is where the money is, and money buys campaign commercials on television. It is difficult to hold people accountable for bad behavior while simultaneously asking them for money.
It buys his mind.
The point is that a staggering amount of money from big corporations, executives and other wealthy individuals lies like a thick fog over the nation’s capital, enveloping everyone and everything.
Deafening silence
And because politics abhors a vacuum almost as much as nature does
Directed at bringing down the rich than at bringing everyone else up.
Brought the crowd to its feet
Work like mad and enjoy life to the fullest
Became a cauldron of insult and rage
Incendiary speeches
A society riven by resentment is potentially unstable
Whose fire chief succeeds in protecting the biggest office buildings but leaves smaller fires simmering all over town.
Allay their concerns
The lopsidedness not only diminishes economic growth but also tears at the fabric of our society.
動物界的生態平衡有時候是很殘酷的。
的確,貧富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世界性的問題,中國更厲害,相對來說,美國還好一點。美國的中產階級正在消失。
謝謝暖冬分享,祝夏日安康!
節日快樂!
那麽在看美國,不到5%的世界人口消費25%的世界經濟資源,為什麽?
因為在追求最大自由的文化意識下,成為第一就是最大的心理需求,那麽競爭就是必然。而競爭盡管可以讓最優秀的勝出,比如隻有5%能夠勝出占領市場,但代價是其他95%的失敗者使用的資源都浪費了,這就是美國經濟耗費如此巨大資源的原因,也是美國可以保持世界第一的原因。
但是如果當這種比例的資源無法維持的情況發生呢?這就是如今美國麵臨的情形。
當中國開始競爭同樣的世界資源的時候,客觀上讓世界資源價格提高,也就讓美國經濟成本提高,使得美國競爭力降低。而競爭力降低就更難以競爭經濟資源,因此形成惡性循環。
那麽不僅美國,也是人類需要追求的就是盡可能降低這種競爭局麵,從而緩解資源緊張局麵,也就是不再追求成為第一,而是共存。這樣你就可以看出人類為什麽會發展出共產主義這個概念,能者多勞,按需分配,計劃經濟,都是共產主義的內容。
無奈馬斯洛也解釋了人類的貪婪是無止境的,按需分配聽著挺好,但如何定義“需”究竟是什麽?當你覺得可以一天買一個愛馬仕包就是滿足了你的需的時候,要是我覺得去火星逛一圈見識一下才算滿足我的需呢?
這就是人類個體追求status的心理,要是你我都一樣,怎麽顯示我貴族?或者說的更準確些,怎麽顯得我是存在的?
這就是共產主義不可能實現的原因,兩個馬爺中創造了人類社會心理需求層次的比創造了共產主義的晚了幾十年,所以共產主義曾經給人以希望。
這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悖論,對人類最好的理念偏偏是不可能的,因為消滅了人類存在的理由,因為消滅了“區別”。
最終人類會因為競爭而耗盡可能獲得的自然資源,這是個加速的過程,人類恐怕也就還有100年左右的在地區上的生存時間。
現代社會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隨著科技能力的提高,人的單位生產效率也提高,同樣數量的活就不再需要過去那樣多的人做,出現20%的人幹80%的活的現象(其實如今不論什麽高科技公司都是這種現象),反過來就是傳統農業或者手工業,還不得不依賴大量人手。
那麽在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下,就必然出現收入兩極分化,而顯然一個兩極分化的社會是無法長期維持的。
從多勞多得走向能者多勞,就是一種解決方法。這種方法看上去會養懶人,但馬斯洛需求層次告訴我們養懶人的憂慮是不必要的,因為人類爭取個人尊嚴是社會層的需求,假如類似UBI這種東西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層需求,在社會層爭取獲得承認就是必然的。
而一個對社會毫無貢獻的人是得不到承認的,這就會刺激人們發揮想象力來創造新的機會,同時也獲得收入。
曆史上不論思想還是藝術或者科學都是被客觀上養出來的,都是“閑人”發展起來的,不是勞動者在勞動中創造的,所謂溫飽才能思淫欲就是說明不同心理需求層次的作用,不論金瓶梅還是懺悔錄還是飛鳥集還是詩經,都不是還在為基本生存著急的人能夠欣賞,更不是他們有可能創造的。
當美國多數人不再像現在這樣60%的人工作在服務業不得不同時做兩份以上工作才能養活自己和家庭的時候,這些人的想象力才有可能發揮,才有創新的機會。
遺憾的是美國文化的core是自由,而最大的自由是沒人能約束我,因此不僅要爭取財政自由來滿足生存層的需求,更要從社會層控製來保證自己在生存層的權力,比如製定規則來保證自己的財政自由,贏者通吃就是必然出現的現象,結果就是兩極分化。
美國的這個文化特點是會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而改變的,你不可能在全世界經濟環境融合的情況下還能保持文化不變,比如不向中國文化方向靠攏。
中國的文化的core是和諧,為了這個目標可以放棄自由,中美兩國文化恰好是世界文化光譜的兩極,在全球化環境下逐漸向中間靠攏就是必然會發生的。那麽如果說中國如今出現的戰狼文化是向美國贏者通吃的文化靠攏的話,也可以預測美國文化也會向中國文化的中庸行為方式靠攏,尋求共容的可能。
一旦美國放棄贏者通吃的文化,也就是放棄個體最大自由而追求集體利益最大化,社會主義就是必然。贏者通吃的文化是中國在戰國時代的文化,美國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瘟疫還在橫行,世界上天災人禍不斷,是不是世界末日真要來了?現在看共和黨和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都太糟糕了,真是歎氣美國的年輕精英都去哪裏了。先等著看今年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
通過稅收實現社會財富的再分配。
克林頓總統後期美國財政免除了赤字。
+1 節日快樂
美國的貧富差距和收入的 inequality 是個大問題。 但是政府被資本家和大財團綁架,似乎無解。
周末快樂,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