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73)
2015 (69)
2016 (94)
2017 (69)
2018 (87)
2019 (81)
2020 (130)
2021 (119)
2022 (83)
2023 (83)
2024 (116)
2025 (1)
博友荔枝100發了一個帖子,請博友們聊聊最近讀過的書。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8575/201701/37039.html
正好聖誕節亮送了我兩本書。一本是講田納西女籃教練的。現在還在讀。一本就是目前比較暢銷的Hillbilly Elegy, 利用寒假的時間讀完了,為的是有更多的話題和兒子討論。
J.D 是作者的簡稱。這個從小生長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附近Middletown的年輕人,在耶魯法學院老師寫"Tiger Mom-虎媽" Amy Chua的鼓勵下,寫出這本記敘自己, 家人和周圍人們真實生活的故事和反思。 文字平實,故事令人唏噓。
從一開始我就被他的故事吸引。因為學習和工作的原因有機會接觸到生活在作者所描述的生活群體,當然看到的是更多在學校裏麵上課的孩子們,而這本書描述了孩子們在學校以外的真實家庭生活。 其中他引用了學校老師的一段話大意是學校期待老師們是牧羊人,嗬護和引領孩子們,可現實是這些孩子們都是在狼窩裏長大的小狼崽子。
那麽J.D描寫他生活的狼窩是一個什麽樣子呢? 他是他媽媽與第二個丈夫生的孩子。上麵有一個同母異父的姐姐叫Lindsay. 他的生父在他很小的時候為了不負擔贍養費拋棄了他。母親是醫院的護士,但性情暴躁,在毒品裏掙紮,感情生活極不穩定,在他生父後有許多男人搬進搬出。是這個比他大不了幾歲的小姐姐在她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成了家裏麵唯一的“成人”擔負起保護和照顧弟弟的責任。
姐弟兩個相依為命,在祖父母的幫助下一點點長大。小姐姐很年輕就嫁人離開了這個家,後來成為一名非常稱職的母親。J.D在姐姐搬出家以後也決定離開媽媽與姥姥或外婆生活在一起。正是後麵幾年與外婆的生活給J.D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家庭環境,他才在輟學的邊緣得以跟上取得好的學習成績為自己將來進入大學和耶魯法學院打下基礎。
讀完這本書的心得體會是: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原生家庭的影響,孩子自身的性格特征也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同樣的生活環境有的孩子沉淪了,有的孩子變逆境為動力,把負麵的因素變成生活中反麵教材去刻意規避以保護自己。以前念過一門個性心理學其中有一本書叫Nature and Nurture,講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一些科研結果表明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對孩子成長大約各占50%。J. D在後麵兩章反思中分析了自己成年後麵對一些困難和問題的反應與兒時生活及母親性格的關係。他感謝他法學院的同學也是現在的太太對他的理解和支持。同時對比分析了她太太成長中家庭穩定充滿關愛的積極影響。
另外一個因素是孩子成長中要有一些貴人相助和關愛特別是在父母不能夠盡職盡責的情況下。J. D在這本書中特別提到他的外婆,他的姐姐,還有小姨一家人對他的關愛。外婆在他上高中的幾年與他一起生活,鼓勵他讀書,去外麵打工。小姐姐會在家裏給他找吃的喂飽這個小弟弟。小姨一家在外婆去世以後他上法學院之前讓他住在家裏。還有他的老師們對他的鼓勵。雖然媽媽對他也表現出母愛,但更多是傷害。他講到媽媽為了自己護士執照不被吊銷,求兒子用他自己的尿樣送上去檢查,講到自己坐在媽媽發瘋飆車的後座上的無助,講到怎麽從小就要麵對母親帶進家來的一個又一個男朋友。
當然通過他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生活在底層美國白人的一個縮影。他提到了吸毒酗酒的問題,濫用福利的問題,不積極工作自暴自棄的問題,還有這個階層的白人男人對接受高等教育的消極態度。
這是一本讀了讓人反思的好書。我自己水平有限隻能寫這麽多。希望有更多的網友有機會讀一下,寫出更好的讀後感。
注:前一段曾和微信群的朋友分享這本書,有一位朋友說她們那裏的圖書館有40本被全部借出,排隊等候的讀著近200人。
謝謝,周末快樂。
+1
這句話我也讀到了.亮媽是老師,所以特別感同身受這一點.謝謝亮媽的分享,你寫了我漏寫得部分.亮亮真不錯,知道媽媽喜歡書,給你送書,讓你緊跟時事時尚:))
亮亮媽書評寫的好,引人思索,謝謝推薦好書:))
亮媽和荔枝都說得有理,這個爭論隻要世上還有窮人就永遠不會休止。
唉,我一大把年紀了還時時按不住火,要學你們心平氣和的說話。
喜歡你的四色湯圓。:)
亮媽能和亮亮討論社會話題,真好。有四種職業的人較能全麵地了解社會:社會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醫護工作者、新聞工作者,因為他們有較多的機會接觸社會各個層麵的人。Nature vs Nurture,前者不能改變,後者是有可能改變的,我現在越來越傾向於年輕人的看法:改變窮人的生活環境是一種社會責任,各人管好各人自己,是行不通的。 Vance 是跳出了貧窮的泥坑,但還有很多很多人“靠自己的努力”永遠也跳不出,他們的生活環境本身就不鼓勵他們努力,也碰不上貴人,沒有任何希望。
我和女兒前一陣激烈爭論過,個人(包括家庭),還是社會,是內城裏少數族裔貧因的主要原因。我認為過多強調社會原因,而不講個人責任不能改變他們的困境。女兒在內城學校做過一年義工,批評我不了解窮人生存環境。
最後誰也不能說服誰。現在我倆繼續各找依據。
謝謝亮媽書評,這書我可以借用。
亮媽和兒子的討論希望比我家的和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