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可-亦非


心怡之處便是美之所在,尤喜寂寥之美……
正文

機器智能 9. 理智:基於知識的延長判斷 (轉)

(2023-02-13 12:35:33) 下一個

理智:基於知識的延遲判斷

知道智能活動中的條件發射機理後,就會發現這樣的一種抉擇機製是“無意識”的物理化學反應,雖然好用,但是機械式的,依靠這樣的機製是產生不出能依據環境的不同而需要產生不同應對措施的高級智能來的。這時就需要誕生一種不是依賴於先天的結構,而是可以根據學習、實踐獲得的知識來“自適應”式的應對環境變化的智能活動機製 --“延遲判斷”。

根據腦科學的研究發現與周圍神經係統不同,在中樞神經係統中存在著大量的中間神經元(Interneuron),這是一種多極性神經元,架設在多個神經元之間。它們就像一座座橋梁,架通了神經元之間的聯係,其中的局部回路神經元(Local circuit neuron)是溝通腦區(Encephalic region)內的聯係,而聯合神經元(Association neuron)更是跨腦區連接不同腦區間的神經元。當中樞神經中某一個表征概念的神經元被刺激產生了高電位時,它就會順著這一些中間神經元,將相關連接著的表征關聯概念的神經元也依次激活,反映在我們的思維裏,就是將概念連接了起來 -- 知識被激活了。大腦就這樣根據這樣的連接開始了思索,並找到存儲在神經網絡中過往的知識經驗,然後根據經驗做出判斷。這樣我們的決策就不是簡單地隻根據當前的輸入機械式的進行抉擇了,而且還會根據以往存儲在大腦中的知識,做出可自適應外界環境信息的延遲判斷,這是“理智”決策的過程。

那麽問題來了,這一些中間神經元是何時,又是如何架設在表征概念的神經元之間,形成我們大腦中的表征知識的神經網絡的呢?是先天獲得的,還是後天養成的。關於這個問題在西方有過很多的爭論,很多人認為人的聰慧是與生俱來,尤其是相信上帝的西方人士大都認為人的聰慧是上帝賦予的。但我們通過觀察發現人在剛出生時又是那樣地脆弱,清澈的,剛出生的嬰兒除了地張嘴吸奶之外幾乎一無所知。再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人出生之初的生存能力與其它動物相比較,不是更強了,而是更弱了,例如,大多數的動物出生後幾個小時,慢一點的幾天內就會站立,行走,而人卻需要經過一年半載才會具有相似的能力,但這並不妨礙人最終獲得最高層次的智慧。為什麽會這樣呢?原來這是因為智慧是信息間的有機連接,高層次的智能是一種構建信息之間聯係的能力,而這個能力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那就是“自適應”性,這種能力是不能簡單靠先天賦予的,先天賦予的就不是自適應了,而是先天確定性了。人類為了讓個體能獲得自適應的知識,就隻能讓個體慢慢地靠自己學習、感悟來自適應式地獲得的知識,然後將這一些知識儲備起來,等環境需要時被激活使用。這樣的生後緩慢育成,反而才能孕育出超出其他任何生物的智慧來。雖然這樣的智能獲得過程比較緩慢,但是“人類”這個種群就是靠這種授予個體以“漁”,而非“魚”的形式將智能的高階形態賦予每一位個體的人。

而經腦科學的探索研究更是證實了上述觀點,中間神經元絕大多數都不是天生就架設好了的,而是隨著腦神經的發育、接受了知識,感知到了概念間相關關係時,逐步地架設(發育)起來的。這個具體的發育過程我還會在下一篇幅中繼續展開。總之,人類通過後天的教化與學習得到的知識而進行思考、判斷、行動,這樣的一種智能機製與完全靠遺傳獲得的智能機製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雖然需要付出一些學習的代價,花費一些時間,但“延遲判斷”機製使我們具有了自適應性,極大地提升了人類的生存機率,提高了人類的智能層次。

篇外:
通過這幾篇的介紹我們知道,概念在大腦中是有相對應的宿主神經元的,而知識作為概念的連接。知識在大腦中也是找得到對應的中間神經元的。這就決定了人類的智能活動其實都是具有“實在”對應性的。這一些都已經被現代腦科學所驗證了。以此為推理,我們掌握的所有知識,所有的過往經曆都應該具有實在性,具體而言就是都記載在了我們自己的中樞神經網絡中。如果我們能製造一台機器能刨析一個人中樞神經網絡中的所有結構的話,就能知道某一個人的所有知識儲備,甚至是他過往的經曆與思想。這個看似是瘋狂設想,但據說有部分腦科學家已經著手做這方麵的實驗了。其實,測謊儀一定程度上來講就是這種設備的初級版本了。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