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類智慧外化的開端
今天是元旦,首先祝所有的朋友們身體健康、新年快樂!
至上一篇我將人類的智慧到底是什麽說明清楚了。按計劃接下來本應說明人類的智慧是怎麽構建而來的,也就是介紹人類構建智慧的能力及活動 -- 智能。
但在這之前,趁今天元旦節日, 特用一篇來論述一下文化這一概念。可能有人會有疑問為什麽討論《機器智慧》這麽理工科問題的係列中,要討論文化這麽高雅的問題。其實,我就是想告訴大家文理的根基其實是相通的,智慧離不開文化的催生,而文化的基礎還是智慧。當然在本篇中討論的文化是狹義的“以文化之”的文字文化。
在一般人看來智慧都是存儲在人類的大腦之中的,確實人類初始積累的智慧確實都是存儲於智者的大腦中,然後通過口口相傳,從一個人的大腦轉存到其他人的大腦中,但是這樣的存儲方式,使得智慧的傳遞又緩慢且並不可靠。一個智者發現的知識要傳播開去,被大家接受,沒有幾代人的接力相傳,是無法做到的。
而約在幾千年前,從我們古人“觀鳥跡蟲文,始製文字”起,人類就發現可以通過文字來記錄我們的所遇所見、所思所想,然後進行傳播。從此時起人類知識的載體(宿主)就不僅僅隻留在我們大腦中了,而是可以外化在我們大腦之外的石碑、竹簡、乃至紙張上了。這在當時看來可能僅是受鳥獸足跡的啟發後的一次微乎其微的變動,但事實上這一變動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發展進程。因為有了文字,我們人類總結的知識就可以誇時空地進行傳播,進行交流。這使得知識的傳播與交流的效率大大地提升,同時另外一個作用是通過文字知識傳播,使得我們在頭腦中形成的概念都與文字相聯係,文字可以統一不同方言的人在各自語言區域中分別形成的概念差異,使得使用相同文字的人都能具有共通的概念,這一方麵進一步方便了溝通,另一方麵也促成知識體係的建立,而與此同時智慧也就變成了群體的智慧,個人的智慧漸漸演變為群體智慧的一部分了,此時群體間的共同認知體係 -- 文化就形成了。
另外,自文化誕生後,使得我們個體擁有的絕大多數概念都經過了共同文化的浸潤、滋養。這樣在我們的知識體係之中還產生了“群體概念”,這一新生事物,例如:節日就是這樣一種群體概念,本來每一天對我們個人而言幾乎都是一樣的,但是有了文化,我們就會產生“共同慶祝的日子”這樣的群體概念,在相同文化圈裏的人將原本普通的一天共同約定為節日,大家在那一天都用最美的祝福寄語同胞,用來表達我們彼此之間對相同文化的認同。在共同的文化影響下,我們有了共同的概念,共同的認知,共同的情感,文化成了同胞間的精神紐帶。
也就是說,因為文字的出現,使得人類的智慧從我們體內,轉換到了我們體外。由於人類文字的產生,使得人類的知識不僅僅可以記載在我們大腦的神經網絡中,還可以記載在各種媒介之中,形成冊卷典籍的龐大知識庫,幫助我們構建、甚至擴展人類的知識體係。這一些記載在媒介上的知識何嚐不是我們人類的知識,在神經網絡之外的延展呢,可以講文字的出現就是人類智慧的第一次外化(向外擴展)。同時也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智慧可以離開人體而存在,甚至離開人體之後的智慧會發展出更多更好的形式與內容。“以文化之”的文化是人類智慧脫離我們軀體的的第一步,而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用器承之”的機器智能,隻是智慧在外化道路上的更進一步的延續而已。
日鬥星移,四季更替,在紀年意義上我們又迎來了新的一年;由內而外,推陳出新,在智慧充盈的旅途中我們永無止境。
篇外:
文化不同,認知就可能不同。不同文化的人溝通為什麽那麽困難,就是因為在不同文化中形成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在溝通時雖然我們通過翻譯努力將對方的概念用我方相對應的概念來翻譯,但是這樣的對譯往往是做不到完全對等翻譯的,抽象概念的翻譯更是如此,例如將civilization(
更接近城邦市民化)翻譯成文明,其實概念含義的差別很大的。在筆譯時譯者費勁心思能做到“信達雅”就已經算是最高境界了。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是很難做到正真溝通的,除非出現統一的語言文字。但是被統一語言文字的人群就會因失去自身的語言而將依附於這門語言中的群體智慧喪失掉,這也是文化、文明的損失。在我看來人類的很多爭端都源自於這個問題。怎樣解決好這個難題也是當前我們人類應該認真考慮的。“包容並蓄”可能是解決文化衝突的最好手段,就像今天是公曆元旦,其實這原本並不是屬於我們傳統元旦的日子。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使得我們可以為了人類共同的紀年,為了更好的溝通,為了更好的未來,我們接受了新的概念,接受了新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