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受訪者指出,看待年輕人離婚現象無需過分悲觀或是一味否定,但離婚也不僅僅是個人私事,還關乎無數家庭的幸福、關係利益相關人合法權益的有效保護、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穩定
多地數據顯示,90後正在成為離婚群體的主力。三十而立變成“三十而離”,讓人唏噓不已。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民法典,提出備受關注的“離婚冷靜期”。這會是阻遏離婚的一劑良藥嗎?
1 10年增長10倍,離婚人群年輕化
“前些年是80後,這幾年90後也加入了,婚後一兩年就來辦離婚,有的甚至頻繁離婚。”賈奇英說,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對夫妻,大約二十七八歲,有過六七次婚姻登記記錄,“電腦上一個界麵都顯示不完,還要翻頁”。
事實上,90後離婚早已不是新鮮事。河南省鄭州市民政局曾有過統計,90後離婚數量已經占到全市總離婚人數的兩成以上。湖北省十堰市民政局數據顯示,在2019年離婚的夫妻中,35歲以下的占比達45%,最小年齡分別為22歲、21歲。
90後離婚人群中不乏“衝動離婚”。中部某市婚姻登記處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半月談記者:“有時候就看一對小夫妻一路吵著架過來,我們勸幾句也就回去了,有的是結婚沒幾天就來離婚,我們也可能會編個謊,比如要下班了、係統壞了,讓他們回去冷靜冷靜。”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人民法院特邀調解員袁瑋驊認為,90後之所以成為近兩年來離婚隊伍中的主力軍,原因之一是90後崇尚自由,對待婚姻較為任性、衝動。
“其實我很理解所謂的衝動離婚。”90後已婚女青年王麗莉說,“現在年輕人對婚姻看得很開,結婚能衝動,離婚為什麽不能衝動?跟你在一起不開心,不跟你玩兒了還不行嗎?”
2“精神上、物質上未成年”是重要誘因
原本應當三十而立的90後,為何在組建家庭後又紛紛步入離婚軌道?半月談記者采訪了解到,這一現象背後,折射新一代年輕家庭普遍存在著“精神上、物質上未成年”的現象。
半月談記者在一份網絡熱傳的“90後離婚的100個理由”帖子中看到,網友給出的離婚理由五花八門:嫁了個媽寶男,張口閉口“我媽說”;奉子成婚,婚後發現跟婆婆相處不來,老把飯嚼碎了喂我兒子;結婚買房都靠長輩的“六個錢包”,那不啥都得聽他們的啊……
一位從事了30多年家事審判工作的法官告訴半月談記者,近年來她經手處理的90後離婚案件中,絕大部分都有父母因素在其中。“不少年輕人雖然成家了,但是仍然在精神上、物質上依賴原生家庭,容易被父母的意見左右,夫妻雙方有了矛盾不是想辦法與對方溝通,而是回家找媽媽,往往導致矛盾升級。”
與依賴原生家庭相伴隨的,是責任感的缺失。不少夫妻婚後仍把自己當做父母的寶貝兒子、女兒,沒有為人夫、為人妻、為人父、為人母的責任感。
90後小芳(化名)說,自己和丈夫很小就認識,婚後育有一子,但是丈夫沉迷打遊戲,花錢充值買裝備,還常常與遊戲圈的“戰友”聚餐至深夜,對老婆孩子缺乏關心,也很少承擔家務,為此她提出分居。
“精神上未成年”還表現在婚前。不少受訪的90後離婚者表示,兩人沒有經過充分了解就被父母催婚走入婚姻,婚後生活出現各種矛盾,最後難以調和。
廣東茂名化州法院最近審理了一宗90後離婚案件,年輕夫妻結婚不到半年就鬧離婚,男方在庭審中細數女方“十大罪狀”,認為對方睡前在房間泡腳、不講個人衛生、不懂基本烹飪技巧等行為難以忍受。經了解,這對夫妻經人介紹相識,網聊1個月見麵,見麵後次日便領證,隻因父母認為“年紀到了,必須先成家”,便抱著“先結婚後戀愛”的心理結婚。
3 避免“三十而離”還需多方合力
多位受訪者指出,看待年輕人離婚現象無需過分悲觀或是一味否定,但離婚也不僅僅是個人私事,還關乎無數家庭的幸福、關係利益相關人合法權益的有效保護、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穩定。為此,還需多方用力,避免“三十而離”現象持續發展。
“民法典規定的離婚冷靜期,針對輕率離婚的社會現象,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孫憲忠說,這一規定也體現出法律背後的道德倫理基礎——尊重婚姻、尊重家庭、珍惜感情。
“但這一規定有點類似於婚姻中的一腳急刹車,是在事後起作用。”民俗專家常嗣新表示,要讓90後真正“而立”,還需父母有邊界意識,成年子女有角色轉換意識、責任意識,真正為自己的婚姻和人生承擔起責任。
網上許多關於離婚冷靜期的文章後,留言第一的往往是“結婚才更需要冷靜期”。專家提出,降低離婚率的前提是應不斷加強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工作,減少衝動結婚。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國已有54.3%的縣級以上婚姻登記機關設置了婚姻家庭輔導室,為當事人提供情感輔導、心理疏導、危機處理等服務,但仍有不少地區未設立專門機構。有民政係統人士建議,可通過政策扶持、經費補貼、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