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奉行許多中國人倍加推崇的“先進教育體製”的丹麥會在丹麥的教育優勢中慘敗中國呢?
丹麥教師工會主席ALLAN最後作了總結:過去很多辯論中,有些人認為書本知識頂個球,創新能力大過天。創新能力是要以知識為前提的,並能運用這些知識。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現在有一種趨勢,人們把團隊合作、創新能力和書本知識切割開來。這個是極其危險的。
丹麥的失敗,主要是他們高估了學校對學生的影響。這也是批評中國教育體製的學者們的通病。
首先,創新力是一種能力,並不僅僅取決於學校教育,局限於教室。更取決於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生活教育。學生們在校外玩遊戲、同小夥伴們玩耍、在網絡上互動等,對創新能力的啟發往往勝過學校教育。那種認為在中國填鴨式教育下,學生缺少創新力是一種偏見和成見。
其次,創新能力是建立在知識上的,有了足夠的知識,才能融溶貫通,觸類旁通,創新才能呼之即出,不翼而飛。而在丹麥,常識課總被打斷,比如野營、合影、足球聯賽。上課時經常有一大半的學生不在。
常識課老師inge meldgaard說:凡是我上課,經常受到這些活動影響。我上的課包括曆史、社會科學、地理、生物。教學大綱的內容很多,但我們的上課時間很少。最後學生學到的很少。
下麵是丹麥中國學生創新力和團隊比賽的概況。
一. 創新能力比拚:完成一幅未完成的圖畫
具體考核方法是:學生們每個人得到一張紙,上麵畫著兩個彎彎,他們要做的是用自己的想象力把這幅畫完成,最後給畫取個名字。
然後由兩個丹麥專家、兩個中國專家一起進行評價哪些畫畫更有創意,根據原創性、靈活性、思維開闊性與創意拓展性等四個標準打分。結果中國班被選出的創意作品有多張,丹麥隊被選出的僅一張。中國班大勝。
二. 團隊合作能力比拚:搭紙房子
中國丹麥各出兩組選手,每組4個學生。評委給每個小組50張白紙和4卷強力透明膠。任務是建立一個能獨立支撐的,4個成員都能進去的建築物。評價好壞不是誰的房子漂亮誰就贏了,而是看他們在整個建造過程中如何合作的。比賽限時30分鍾。結果中國班完勝。
丹麥師範大學教授Niels Egelund一段話很值得深思:丹麥學校長期有一種文化就是“在這裏,我們感到快樂,所以我們愛學習”,我問他們你們能不能換一下順序,“在這裏,我們學到了知識,所以我們感到快樂。”
最後分兩方麵來談談中國人的創新力。
一. 諾貝爾獎能否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創新力的標杆?
很久以來,諾貝爾這種世界頂尖的獎項,都是團隊通力合作的結果,研究團隊後麵,還有更多的團隊直接和間接的支持。諾貝爾獎的比拚,不僅僅是諾貝爾獎得主的創新力比拚,主要是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和綜合國力的比拚。
一個即使創新力爆表的人,站在地上也是夠不到天花板的。要碰天花板,一定要踩上椅子和桌子。中國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基礎很差,這幾年改善了不少,但還有很大的差距。等到中國補好了課,同西方發達國家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了,再來談諾貝爾獎也不晚。
二. 中國人真的缺乏創新力嗎?
這裏應該談的是整體國民的創新力。創新的動力是需求。如果一個國家的基礎比發達國家落後幾十年,甚至連手機都不會製造時,這個國家的人們創新的動力一定是製造出一個相仿的手機,而不是去製造出更新型的手機。
因為手機已經存在了,製造過程注定是一個模仿或山寨的過程。而山寨過程注定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因為別人是不會給你現成的圖紙、工藝、和材料的。如果是從空白起步,其過程中的創新可能更多。
經過十年文革的中國,當時簡直可以說是一窮二白。中國這些年都在拚命補課,赤腳追趕,追趕的過程一定是山寨的過程。山寨多了,山寨過程中的創新累積多了,量變到質變,就會有一個飛躍。一些高精尖產品,中國先是山寨,後來居上,成為世界第一,就是這個道理。中國獨立自主的超級計算機就是一個例子。
這幾十年來,中國同美國的差距迅速縮小,說明了中國人整體的創新能力不僅不輸於美國,按年平均算,還超越美國。
中國在人才大量流失的情況下,仍然留下了足夠的人才支撐整個國家的進步。中國人的創新力不容輕視。
“上課滿堂灌,下課還是灌,有思考時間嗎?”這和教育體製沒多大關係,是社會觀念的問題。如果中國父母能像美國人一樣,不要求子女進大學、進名學,就沒有千軍過獨木橋,就不會這麽辛苦。
美國讀書為什麽輕鬆?因為除了亞裔,沒多少白人同你競爭,黑人更少了。
美國有不少人高中文憑都沒拿到。有很多人壓根都沒想考大學,不想進名校。有很多人一輩子滿足當工人,當服務員。
如果中國很多孩子和家長同美國人一樣想法,讀書不照樣很輕鬆?
這個想法很好。城裏的很多人都是在國內完成大學教育後出來的。想一想我們在這裏學習和工作的情況。我們比同等學曆的美國人差嗎?國內的填鴨式教育,不但沒有壓製我們的創新能力,更因為肚子裏的貨色多,把理論吃得透,無論是創新還是研究能力都壓過他們一頭。
我寫這篇文章的自信,來自遍布北美的同學和朋友。
看問題,不但要看個別和微觀的,也要看宏觀和全部的。既然大家談的是統稱:“中國人”、“中國教育”,我們就應該以宏觀為主,看中國國家整體。
看中國的進步和創新,更不能割斷曆史,橫向比是應該的,縱向比也不能忽略。
中國土地上如果沒有大量創新,中國教育如果沒有培養出大批的創新人才,中國就不會有這麽大的進步,翻天複地的變化。
有幸同中國的大學老師和中國的科研人員接觸,同網上說的非常不一樣。
建議你有機會去看看中國的大學和中學,看看老師是不是像你說的:“都是擺一付比孩子高一頭的樣子,自己都是對的,孩子要絕對服從,完整不差的背下來,從不鼓勵懷疑權威”?
網上的,往往是被放大的。
附上2016年自然指數排行榜。
全球國家對決:中國位列第2。
在國家排行榜中,美國毫無疑問位列第1,得分17203.82。
中國名列第2,得分6478.34,雖然與美國存在很大差距,但是第3名德國的1.6倍,4—10名國家依次是:英國、日本、法國、加拿大、瑞士、韓國、意大利。
中國打敗日本。
自然指數排行有多權威?
自然指數排行,發布機構是英國自然出版集團,主要用來評價全球各大科研機構的研發實力!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產品,包括以《自然》為核心,《自然神經科學》、《自然生物學技術》、《自然方法》和《自然評論》等一係列牛逼閃閃的期刊群。通俗地說,《自然》和美國《科學》兩本雜誌是當今全球範圍內上百萬種學術期刊的金字塔頂。
自然指數之所以牛逼,是因為它的編製過程相對科學。
首先,會有2個獨立評選小組遴選期刊;其次,會向全球各大科研機構和大學發出2000—3000份調查邀請,驗證遴選期刊科學性。然後,會確定68種高水準期刊,而這68種期刊約占全球自然科學期刊總引用量的30%。最終,研究人員會對這些期刊的6萬多篇論文進行統計。這種統計既計算論文總數,又會計算不同國家和機構在每篇論文上的相對貢獻。這個評選,每一年進行一次。攜此權威,自然指數排行頗受國內外學界和產業界重視,也在國外很多大學排行榜中占有很高權重。
你說到點子上了。一個國家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為國家建設提供大量必要的人才,而不是集中力量培養幾個拿諾貝爾獎的尖子。
中國基礎很差,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大批能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人才。
這幾十年來,中國同美國和日本的差距迅速縮小,沒有大量的創新是辦不到的。中國科研進步的步伐比美國日本快,說明了中國人整體的創新能力不僅不輸於美國和日本,按年平均算,還超越它們。
中國的教育體製每年除了培養出許多發達國家需要的有創新力的人才(流失),還培養出足夠的、有創新力的人才支撐整個國家的進步。
模仿或山寨不是創新,但在一個技術落後的國家,模仿的過程充滿了創新,因為別人是不會給你現成的圖紙、工藝、和材料的。模仿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新工藝、新方法、新思路,許多人稱為“土辦法”的,就是超越前人超越洋人的創新。山寨多了,山寨過程中的創新累積多了,量變到質變,就會有一個飛躍。
從造福人類的水稻育種技術,到高大上的航天航空科技,從每個人都有切身體會的高速鐵路技術,到實驗室裏實現的人類單個卵細胞高精度基因組測序……中國科研力量正在各個領域取得單點突破,由量變完成質變。
關於諾貝爾獎,這是一個國家科研基礎問題。中國人出國了才能拿到諾貝爾獎,這是因為他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一個即使創新力爆表的人,站在地上也是夠不到天花板的。要碰天花板,一定要踩上椅子和桌子。中國同日本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基礎很差,這幾年改善了不少,但還有很大的差距。
諾貝爾這種世界頂尖的獎項,都是團隊通力合作的結果,研究團隊後麵,還有更多的團隊直接和間接的支持。諾貝爾獎的比拚,不僅僅是諾貝爾獎得主的創新力比拚,主要還是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和綜合國力的比拚。
不考慮曆史上的科研實力巨大差距,不考慮中國經曆過失去的十年(文革十年),直接拿現在的中國、日本、美國相比,有失公允。
隻要想一想80年前,日本美國已經能建造航母了,把現在中國的落後怪罪於中國教育製度是非常片麵的。
1 丹麥和中國的比賽不是模擬比賽,內容和方式是他們定的。創新能力比賽是丹麥人設計的。
2 丹麥教育質量比以色列高。在PISA中,丹麥是看不起以色列的。丹麥自視很高,所以不服氣中國。
3 PISA是目前最權威最公正的國際教育評價體製,這點以色列、美國、和日本等都沒有異議。中國雄據雙冠軍。以色列Reading 是34名,Maths 沒進入前40。丹麥比以色列高多了。
4 PISA 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谘文中提出效法中國“進行更早和更長時間的教育”。英國教育大臣尼克·吉布也提出效法中國,說:“我希望看到全英學校采取全班教學方式,尤其是在數學和科學科目上。” 日本重回填鴨式教育。
改革開放初,連廣播員說話都要拿個香港腔,台灣腔,現在,中國剛剛有兩個錢,學生奧林匹克拿了幾個獎,就認為自己什麽都是好的,無視大部分中國學生高分低能,誇誇其談,動手能力差,創新能力差的現實,對中國的教育不做檢討,拿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隻去挑別人的毛病,無助於自身的提高。
武大郎開店就是中國科研機構,學術機構的現狀,一批自己不行的權威,壓製不同意見,所以有本事的人也沒法出頭。
讚! 收了。
我記得有些學霸同學,真是很喜歡學習,抱著數學習題300道認真鑽研,用課餘時間搞清很多題的解法和根本原理,並樂在其中。那才是得到了學習的真諦。
雖然青少年時全麵發展很重要,但是不可否認最終社會是要求專業人才的。樣樣粗通無一精通並不占優勢。
輸了,至少自已的孩子在勝的一方的體係裏受教育。
贏了,說明華人各方麵都厲害,祖國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