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50)
2019 (55)
我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感情是複雜的。在我的心中,她是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也是一座既親切又冷漠的城市。第一次去上海,大約在我兩歲多的時候,之後,無數次和她短暫交集。
無論是真實的世界還是虛擬的文學城,美麗多才的上海佳麗,都是我麵前的一道靚麗風景。儀態萬千的上海,在文學城的美女筆下,呈現出多層次的精彩。夏溪和等等的上海,是一幅幅曆史建築和古老地標的寫意風景畫,清新小資又不失優雅大氣,一如兩位美女在我心中的模樣。波城冬日筆下的上海,是一部吳儂軟語演繹的,飽含親情友情,外加美食助興的都市連續劇。最近才發現,美魔女九月豆居然也是上海人,她提到的上海和我記憶中的最接近,柴米油鹽掩蓋不住勃勃生機。上海是陰柔的,風姿綽約的,海派摩登的,最能詮釋她的女人,我想到的是菲兒天地。
我關於上海的最初記憶發生在我大約五歲的時候。媽媽帶我去百貨公司買冬天的絨線帽,她看上了大紅色的,我哭鬧著要綠色的。售貨員不耐煩了,說,就買綠色吧,鄉下人喜歡綠色。媽媽一生氣,直接要了紅色。出門之後,媽媽一直不開心,怨我不聽話,害的她被人瞧不起。小小的我開始本能地排斥上海,我不喜歡她的居高臨下。
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的筒子樓搬來了一家上海人。男主人高高瘦瘦清清爽爽,女主人眉清目秀小鳥依人,小女兒穿著整潔合身的衣服,顯得比普通孩子洋氣好看。據說,女主人不願意支邊,因此成了家庭婦女。那時候,即使是雙職工家庭,日子也是過得緊巴巴。可是,這個上海女人,過出了一份薪水的從容,她往那一站,那份恬靜優雅,我們這些孩子都被驚豔到。於是,我對上海,排斥之外,又多了一份羨慕和向往。
我11歲的時候,有機會在這個我羨慕又有點反感的城市過了一個寒假。我中孃孃的家在靜安區富民路,當時上海人住得真擠,一個門洞進去,樓上樓下住了七家人,二樓和三樓間的樓梯間還住著丁家老太太。一樓有個大廚房,大家擠在一起做飯,水池上方有好幾個水龍頭,每個水龍頭對應一家人,我老是納悶,不小心開了鄰居家的水龍頭怎麽辦。現在想想,它正是上海人契約精神在日常中的映射。聽我爸爸說,這是上海的高檔住宅區,隻是,本來屬於一個家庭的洋房,住了太多的人家。
擁擠的上海依然向我展現了一個海派的世界。從富民路走上延安中路不久,就是異域建築風格的中蘇友好大廈,夜幕降臨之後,大廈尖頂上的紅燈,一閃一閃地發光。大表哥告訴我,上海最高的建築是20多層的國際飯店,在它下麵仰頭朝上看,帽子都會掉下來。大表哥還帶我去了西郊公園。在他開心我也聽話的時候,他會給我買他最愛的巧克力,當然,每次他也借機享受一下。快過年的時候,我跟著孃孃和表姐去理發館,我記得理發師從大容器裏拿出熱氣蒸騰的毛巾,我看到孃孃和表姐的頭發變成了電影中才見過的洋氣的大波浪。
假期結束的時候,孃孃去火車站送我,我和孃孃道別時講的是我們的家鄉話,湖州話。湖州話有點像上海話,用詞差不多,語調卻不同。坐在我附近兩個男人,用上海話議論我,他們說,這個小姑娘是不是上海人? 她講的話像上海話,好像又不對。他們決定要證實一下,用上海話和我搭腔,我不知道怎麽應對,隻能沉默地回避。
怎麽形容這座城市呢,她有一種自內而外的自信與高傲,讓不屬於她的人,即使置身其間,依然感覺遠隔萬水千山。
大學的時候,有時和她擦肩,有時和她短聚。我慢慢褪去了青澀,她也慢慢脫去了那層神秘的麵紗。那年夏天,我有了第一條連衣裙,那是一條我媽媽做的,淺藍色的八片裙。我穿著它走在上海街頭。一個氣質雍容的老太太從後麵叫住我,她說,你這條裙子真漂亮。我說,是我媽媽給我做的。她改用普通話問我,你從那裏來。我說,西安。她非常確定地說,你媽媽一定不是西安人,西安人做不出那麽漂亮的裙子。她說得也許有點道理,但是,正是我媽媽那一代人,用他們的青春,他們的人生,慢慢改變了曾經偏遠落後的地區。我相信,今天不會再聽到這樣的話了。
後來,我的幾個表弟表妹,成了新一代上海人,在這座城市成長紮根,開枝撒葉。上海也變得越來越時尚大氣,開放包容。在上海逗留時,常常會想起兒時的上海,為了尋找它,我去過新天地,逛過田子坊。我發現,歲月早已磨鈍了我感官的靈敏度,我不再聞得到糕餅店飄出的誘人的奶香,我再也無法吃完那曾經日思夜想的中冰磚,我也找不到靜謐街道上,柔和街燈透過梧桐樹灑下的斑駁光影了......
去年夏天的時候,在上海停留的時間略久。回來後,一直想寫一寫這個城市在我這個外地人眼中的樣子,但是寫得斷斷續續,擔心寫不好寫出了酸葡萄的感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反過來說,一方人也養育了一方水土。想以這篇文,送給在我成長中,給我過滋養的神奇的城市,也送給我真實和虛擬世界的上海友人。
陸家嘴高聳入雲的摩天樓,讓我想起上海曾經的最高建築國際飯店。網友土豆說這張照片中的金茂大廈好像飛機撞了一個大洞。打開原圖研究了一下,是類似擦玻璃或樓房維護的機器手。謝謝土豆,本想找一張不會引起誤解的,可惜沒有在自己手機裏找到更滿意的。
國際飯店 (網圖)
最大的星巴克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午夜後的南京路步行街,燈光暗了,行人稀了,討生活的小攤販出來了。摩肩接踵的南京路,繁華褪去後的一麵讓我恍惚,所以拍了下來。
我老公春節前回西安,回來也是感概萬分,說西安的燈全國出名,已經成了網紅了。記得當年上大學,同學還問我西安是不是有沙漠,是不是有駱駝。搞得我好傷心的。
讓我寫西安,太熟了反而寫不好。你來寫的話,說不定更容易抓住她的特點呢。要說我這個西安姑娘,雖然不正宗,但是繼承了西安人的實心眼。別笑我自誇哈:-)
迪兒夾敘夾議對上海的回憶和描述,讓我這半個上海人頗有感觸和共鳴。
過年和西安親戚通話,看到他們傳來西安今年的彩燈,就想到了迪兒。我如有你這好文筆,也要寫寫我記憶中的西安和我心中美麗的西安姑娘迪兒!
你讀出傷感嗎?也許是對老上海和逝去的青澀年華的懷念。偶爾為之,主旋律是要做一個向前看的人:-)
不過,這些年上海變化挺大的,不太容易找到老上海的樣子了,也讓人有點懷念。
非常同意迪兒所說。在國內時,常出差上海。喜歡她的洋氣時尚,但那種自傲拒人以千裏之外,沒法愛上她。片片很美。謝謝迪兒分享!
豆豆,我成長的年代,交通和資訊都很落後。我和上海的幾次短暫交集,成為當時年幼的我的詩和遠方,這也是我對她感恩和念念不忘的原因。
我成長在不算小的城市西安,發達城市依然讓我感到巨大的落差。這種落差,因為方便的交通,沒有任何延遲的通訊,變得越來越小。不知不覺中,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多元,越來越包容。
即使是上海人之間其實也有許多不同的,於我來說,上海人的實幹是我最喜歡的,而上海人的有一些“脾性”即使我這個上海人也不能,或不願去欣賞。
我知道王妃那的一篇接龍出自你的手,一會去她家仔細補課。
我是一個視覺動物,即使未見麵的網友,腦海中也會有一個模糊的影子。園姐在我心中,聰明理智大氣,不屬於小女人類的。圓姐是北京人再合適不過了,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圓姐,我有個小問題,您的文筆那麽好,感覺您的閱曆也很豐富,為什麽不開博客呢?
您細膩溫潤的文風,讓我有一種您是南方人的直覺。我現在明白了,這種感覺來自於您和上海的深厚淵源。
"這個城市無論好壞,在中國也算是唯一的,可稱為大都會的城市。雖然它一直處於一個尷尬,別扭的地位。"
非常同意你上麵的這段話。以前的上海,無疑是時尚精致富庶的,但是太自戀了,讓人排斥。我記得我們大學從上海遷來的老師就抱怨過,他們回上海被當成鄉下人,在外地又被當成上海人,在哪都不受待見。其實真正有胸懷的上海人,是走出上海的上海人。
這些年的上海變了很多,人們關於上海的偏見也在漸漸消失。
謝謝你的喜歡,對上海,我沒有太多顧忌,寫起來比較無知者無畏懼。
理解你回鄉時的“抖抖嘩嘩”,因為在乎,才會近鄉輕更怯。不過你已經看到了,那麽多人,無論是不是上海人,都喜歡上海。你一定開心吧。
的確,北京人喜歡談政治,上海人喜歡談朋友,這大概就是文化的差異吧,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我雖然今生隻去過上海一次,卻居然去過你說得中蘇友好大廈,建築形式相似於北京動物園附近的北京展覽館。那是80年代中期,我在那裏遇到一位玉樹臨風的上海帥哥,跟我打聽北京的經濟動態。我當時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答。這就是上海人,走在時代的前列,領風氣之先。當北京人還在激烈辯論實踐是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之際,上海人已經感受到風起於青萍之末,大變革的時代就要到來。
我年輕時恰逢全國一片藍的榮景,我老媽不喜歡北京的衣服,總是托她的上海籍同事到上海給我買襯衫和外衣。記得一次在魏公村的一家商店前,一名文質彬彬的中年男子攔住我,問我的淺灰色絨條外衣是哪裏買的,我告訴他在上海買的,他臉上立即露出失望的表情。北京人民心向上海!不過,我最愛的是文學城裏的數位上海女子:菲兒,夏圓,波波,豆豆,心雨。。。她們個個貌美如花,冰雪聰明,善良真誠,勤快能幹,聰明幽默,優良品德,can you name them all?
有人讚歎,上海已經不是那個上海,變化驚人。也有人感歎,上海還是那個上海,鄉音,美食,時尚,摩登。
喜歡聽大家議論上海,無論說什麽,都覺得有滋有味。
迪兒,謝謝分享!
上海的城市主流價值觀與其所處的整個大環境實際是格格不入的。即使一個城市內,正如"每天一講“網友所說:上隻角和下隻角又是不同景觀和行事方式。
這個城市無論好壞,在中國也算是唯一的,可稱為大都會的城市。雖然它一直處於一個尷尬,別扭的地位。
我也完全同意你對暖冬所說的,上海人的確與生俱來的就有的對外地人的偏見。而且上海人自己也把自己劃分為上隻角和下隻角,互相看不起。
迪兒,很喜歡你這篇博文,聞到了過去那曾經熟悉和又陌生的味道和氣息,而我們這些自稱的“老上海”早就給大時代遠遠的拋在了身後,回去探親也是有些“抖抖嘩嘩”。。。。正應了那句“鄉音未改容顏去”
祝迪兒周末快樂!
子喬你對文字真是敏感,我自己沒有覺得呀。老公諷刺我不讀書不上進,隻能拿自己說事。我弟弟也說我的寫作屬於主婦日記。
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上海不再能保有她的許多特色,有很多變化是積極正麵的,有些似乎也是無奈和有些遺憾的。
對年輕人來說,上海的機會多一些。如果單純生活,我也喜歡小一點的城市。湖州現在發展得真的很不錯。
我更喜歡現在的中國,除了上海,其它地方也足夠發達足夠便利了。
我這次也去了杭州,有一些感受但沒想好怎麽寫。
問好新朋友。我開始有點沒反應過來,後來意識到郭振清是抗日英雄李向陽的扮演者。好久遠的電影了。
我沒在上海吃過蘿葡油墩,但是在杭州吃過,也是我非常喜歡的食物。杭州話尾音經常帶“兒”,所以杭州話叫“油墩兒”
我就不跟著你在上海走街串巷了,沒有百度地圖,我兩下就迷路了:-)
其實現在的上海,已經完全不是20年前的上海了,我們這些海外遊子每次回滬都有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真有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之感。
不過現代西安的優勢也是不容忽視的。正如你所言:建國以後多樣化的人口組合,決定了西安是一個最包容的城市,普通話最普及的城市,人口的普遍素質和思想開放程度都很高。
我個人認為,西安是一個非常適合生活的城市。
如今,我回去了,也隻是看一眼,並不點了。
說起來有意思,我也想過寫一篇類似的文,可是我跟上海的淵源還沒有你來的深~~
周五的晚上,總是騎著我的紅色女式鳳皇車,去國泰,也沒忘記在對門的上海百貨買一包怪味花生帶進電影院。
現在我也得研究研究這個機械臂了,周末泡湯了,:))
經你一說,我看著也像。仔細研究了一下,是機械手。我已在文中加了說明,謝謝你提醒。
我想寫出我對上海的真實感受,但是擔心寫出了酸葡萄感覺,也怕我傷害了我的上海好朋友。我期望的沒錯,真誠地寫,會有共鳴的。
其實要說我也隻能算是半個上海人,老爸是北京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