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笑臉書生 於 2016-1-31 18:58
快過年了,很多漂泊異鄉的打工仔打工妹為了一張回家的車票愁白了頭,也有人無奈的選擇留在打工的地方不回家,讓故鄉等待親人回來團聚的家人再次深深的失望……在故鄉,或者有著他們的留守孩子,或者有著他們日漸年邁的爹娘。
而更讓人痛心的是,有這麽一些爹娘,他/她們日漸老去,不再能為家庭創造價值,在不孝的子孫和無奈的現實麵前,悲憤地選擇自殺。自殺的老人們年輕時 給孩子蓋房、娶媳婦、看孩子,一旦完成“人生任務”,被榨幹所有價值後,就變得好像一無是處,隻能等死。這種病態的現象,都是真實的中國,真實而殘酷。
很多中國農村老人狀況,慘到難以想象。(網絡圖片)
以下是《中國青年報》2014年的報道,不過該文最近又在網絡上流傳,不少微信公眾號都轉載了此文。文章很長,我們摘錄如下:
農村老人自殺現象“已經嚴重到觸目驚心的地步”
林木文沐浴之後,換上一身幹淨的衣服。這個69歲的老人坐在堂屋中間,一邊在火盆裏為自己燒紙錢,一邊喝下半瓶農藥。紙錢燒了一半,老人躺在地上不省人事。
“他很久以前就開始計劃自殺了。”劉燕舞後來聽說。待人們發現時,林木文已經沒有了呼吸。在這個距湖北武漢不到100公裏的村莊裏,村民猜測老人自殺的原因是與兒媳婦失和。“他怕將來死了,孩子連紙錢都不給買。”一名村民對劉燕舞說,“這樣死,還‘體麵’些。”
那是2008年,劉燕舞所在的研究團隊在湖北省京山縣進行田野調查。當問到村莊裏有沒有老年人非正常死亡的現象時,得到最多的回答竟然是:“我們這裏就沒有老年人正常死亡的。”
這也成為劉燕舞研究農村老人自殺現象的開端。6年來,武漢大學社會學係講師、同時也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村老年人自殺的社會學研究》項目主持 人的劉燕舞走進湖北、山東、江蘇、山西、河南、貴州等11個省份的40多個村莊。他發現,林木文的悲劇不是個案,農村老人的自殺現象“已經嚴重到觸目驚心 的地步”。
劉燕舞說,自殺在當地被視作正常、甚至合理的事。村民們覺得犯不著議論並得罪他的兒子,“死了的也就死了”。
不僅是普通村民,鄉村醫生對待自殺的態度往往和村民一樣,“將其看作正常化的死亡”。特別是當老人得了疾病又“磨不過”,選擇自殺,鄉村醫生“都不覺得這是自殺”。
“越是平靜,越是讓人不寒而栗。”
這讓劉燕舞一行人震驚不已。“越是平靜,越是讓人不寒而栗。”在京山調查的半個月裏,有村子又發生3起老人自殺事件。經統計,各村去世的老人中,死於自殺的比率高得驚人,“至少30%,還是保守估計”。
劉燕舞慢慢發現,林木文的死,並不算嚴重或者慘烈。在過去6年的調研裏,他聽到的故事“超乎自己的想象”。
有不少老人,因為行動困難,拿不到藥水瓶也站不上板凳懸梁,便在不及人高的窗戶上,搭起一根繩,挎住頭,蜷起腿活活吊死。有兩位山西的老人,兒子不 給飯吃,還屢遭媳婦打罵,頭朝下紮進家裏的水窖中。“這些都是有必死的決心的。”劉燕舞分析道。他還記得有人跟他介紹說,一位老人要自殺,但怕子女不埋 他,便自己挖了個坑,躺在裏麵邊喝藥邊扒土。
這樣的案例接觸多了,劉燕舞不禁歎息:“很多故事村民嘻嘻哈哈跟你講,但都悲慘到難以想象。”“有時候會有股想逃離的感覺,就覺得這個世界不屬於我。”
在農村老人尋死的故事裏發現“他殺”的影子更讓劉燕舞等人震撼的,是在農村老人尋死的故事裏,發現“他殺”的影子。
楊華了解到,有一對老年夫婦,同時喝農藥自盡。老太太當場死亡,老爺子沒死,但家屬並不送到醫院。第二天家裏人給老太太辦喪事,就讓老頭躺在床上看。第三天,老頭命斃,就著為老太太辦喪事的靈棚,立馬又為老頭辦了喪事。
還有一個在外打工的兒子請7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親。兩三天過去,發現父親沒有要死的跡象,這個兒子就問父親:“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是把做喪事的時間都算進來的。”老人隨後自殺,兒子趕在一周內辦完喪事,回城繼續打工。
“現代性講究市場理性,講究競爭,看重核心家庭的利益最大化。”劉燕舞解釋道,當農民之間,甚至一家子父子、兄弟間都開始按市場的思維方式處理關係,人們開始算賬。
不少人跟劉燕舞講過給老人治病的賬:假如花3萬元治好病,老人能活10年,一年做農活收入3000元,那治病就是劃算的;要是活個七八年,就也不太虧本;但要是治好病也活不了幾年,就不值得去治。
在不少老人心裏,這筆賬的算法也是成立的。“農村自殺的老人中,有超過一半帶有‘利他’性質。”楊華將農村自殺老人分為四種類型,其中“利他型”的老人最多,他們傾向於為子女著想。
“事實上,多數自殺身亡的老年人,其實是不想死的。”
“這些老人不想變成子女的累贅。”楊華說,“自殺的後果也將給子女帶來收益。”甚至,他們即便自殺還處處為子女著想。他們有的不會在家裏自殺,而是 選擇荒坡、河溝,幫子女避嫌;或者與子女爭吵後不自殺,待到關係平靜後才自殺;還有兩個老人都想自殺,也不會選擇同一天或同一屋自殺,而要錯開時間,以免 對子女家庭產生不好影響。
劉燕舞認為,如果不到萬不得已,老人都不會輕易選擇自殺。“一些老人說,寧在世上挨,不往土裏埋。所謂‘利他’的表象背後,實質上更多的是絕望。”
劉燕舞的老師、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表示:自殺的老人們年輕時“死奔”(幹活幹到死),給孩子蓋房、娶媳婦、看孩子,一旦完成“人生任務”,喪失勞動能力,無論是物質或情感上,得到的反饋卻少得可憐。
“被榨幹所有價值後,老人就變得好像一無是處,隻能等死。”賀雪峰說。
在“代際剝削”大行其道的地區,與之伴隨的,是農村老年人自殺潮的出現。特別是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以及長江中下遊地區,尤為突出明顯。
劉燕舞將這種自殺潮的出現稱為病態。“2000年以後,農村老年人自殺率升高特別快,且水平極高。”劉燕舞不無憂慮地說,“用‘極為嚴峻’來判斷這一形勢並不為過。”
“我在全國跑的感覺是,隨著現代性的侵入,傳統性的沒落,各地農村都在向京山的方向靠攏,隻是嚴重程度不同。”劉燕舞說。
與他們的調查一同跑步前進的,還有中國的老齡化水平。截至去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已超過2億,占總人口的14.9%。這一比例明顯高於10%的聯合國傳統老齡社會標準。去年全國老齡委預計,未來20年中國將進入老齡化高峰。
這意味著中國僅老年人口數,就相當於印尼的總人口數,已超過了巴西、俄羅斯、日本。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人以每年100萬人的速度遞增,去年已達到2300萬人。而且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繼續增加,從2012年的3600萬人增長到2013年的3750萬人。
而據劉燕舞介紹,在農村自殺的老年人中,有六成多集中在70歲以上年齡段。“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京山的今天可能是很多地方的明天”。
據劉燕舞統計,農村老人自殺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困難,其次是擺脫疾病的痛苦,兩者合計占直接死因的60%,之後是情感問題。“換句話說,要減少老年人非正常死亡,就要解決三個問題:不餓死,不病死,不寂寞死”。
“事實上,多數自殺身亡的老年人,其實是不想死的。”劉燕舞還記得2011年冬天去應城農村做訪談的情景。在他去的頭一年,離他住處不遠的一戶人 家,照料著一位癱瘓在床的老人。那年年底,子女們商量,給老人斷水、斷糧,希望他在年前死掉,“免得過年家裏來客人,屋裏臭烘烘的”。
這是個倔強的老人,“拚了命地活下去”。他躺在床上嗷嗷大罵,抓起糞便在屋裏到處亂扔。一直堅持到大年初一,老人才咽下最後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