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兒子生在加拿大,長在全中文的家庭環境,他是家裏的老幺,是全家人的寶寶。一歲半開始說話,在家說話交流完全正常。
兩歲八個多月去到全英文的托兒所( Daycare),剛開始完全不說話(英語),老師安慰我說一般得幾個月適應,小孩學語言快,少則一個月,最多半年就開始說英語了。我帶著期盼數日子,就像《肖申克的救贖》裏的主人公安迪連續二十六年給政府寫信要求改造圖書館,他每天盼著政府的回信,而獄警每天都讓他失望的對他搖頭。我每天去托兒所接孩子,都滿懷期待的望著老師,那眼神似乎在問她,今天我兒子開口說話了嗎?而老師像那個獄警一樣一如既往的搖頭,並說,“Not yet”,這樣的期待和搖頭一直持續到兩年半之後托兒所畢業,孩子都沒開口說一個英語單詞,他在Daycare一直用點頭搖頭以及其他身體語言搞定一切交流。
要上小學了,我開始發慌了,如果上小學了還一直不說話,會是什麽結果。老公也開始焦急地叫嚷是不是需要回國上學,畢竟國內是全中文環境,但我們已經離開中國多年,回不去了。於是我開始上網搜索,結果動查西查有一天查到這個詞“Selected mute”,翻譯成中文就是選擇性緘默症,其症狀跟我家寶寶一模一樣,就是在家說話正常,在外麵特別是在學校的環境下完全不說話,而且不光雙語的孩子會出現這種症狀,純英語的孩子也會出現這種情況,這種症狀持續得越久,孩子越痛苦,因為孩子在學校完全不說話,不回答問題,不僅需要老師的高度理解和配合,同時還需要班上同學的理解,這麽多理解太難了,時間久了,到了高年級(初中),被同學當怪物,特別容易被欺負。而且想說就是張不了口的窘態,隨著年齡的增長將使孩子的心靈倍受煎熬。選擇性緘默症原因不明,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看完網上這些介紹,我不禁大汗淋漓,該怎麽辦,於是帶孩子去看兒童醫生,其實每年體檢時,都跟醫生提過,但醫生一問在家說話都正常,也就沒有重視。這次我把關於選擇性緘默症的推測告訴了醫生,但因為這種病例極為稀少,不是每個醫生都能遇到的,所以醫生聽後表情茫然,不過兩年多在Daycare不說話確實也有些異常,於是幫我預約了一個language pathologist(語言病理醫生)。見麵後,語言醫生首先聽我提供信息,推測不說話的原因,根據我提供的信息分析有兩點原因: 一,孩子有些完美主義,怕出錯,自己英語說得不好所以幹脆不說,二,是不需要說,在托兒所肢體語言就能搞定一切。而後給孩子做了兩個小時語言測試,因為孩子不說話,所以整個測試以選擇題為止,是無聲的,最後得出寶寶的理解力,智力都在正常範圍的結論,暫時沒有治療方案,隻能繼續觀察。
於是我帶著選擇性緘默症的隱憂,送兒子進入了小學的kindergar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