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末,愛統計數據的職業病又犯了,沒事把兒子從五年級到八年級的成績單翻出來做記錄,想找出一些我想要的規律。其實這八年來假定條件和環境基本是不變的,即家長從不幹預孩子學習,隻負責孩子的課外活動,並且隻在學校的要求下定期看report。從曆史數據來看,我可以得出幾個不成熟的結論:
1. 孩子七八年級以後開始開竅了。其實在五六年級的時候還有老師開家長會委婉地告訴我,孩子慢熱,做作業速度慢(可能是太認真,特別是寫作文,不想好不下筆,但往往等他想好了,別人已經做完了一大半)。對這個慢熱其實我也沒啥招,不過後來到七八年級再沒有老師提到這點了,我還覺得奇怪。
2. 家裏沒有買琴,也基本沒有上外麵學音樂或鋼琴,但孩子的藝術類一直分很高,隻能說明孩子也是喜歡音樂的。
3. 這次體育出乎意料的最低,我很驚訝,兒子的體能水平我是知道的,不說在班上,就是在他們學校都肯定是數一數二的,我猜測是因為孩子的課外體育訓練已經排滿了,沒法參加學校組織的那些球隊(如羽毛球、排球、籃球),所以體育老師也不會給高分。
4. 是我的胡亂聯想,說出來可能會得罪一批人(所以我連朋友圈都不敢發,因為我有很多朋友是搞中文教育的,其中還有一個是這裏的中文學校校長)。孩子被老師抱怨慢熱最多的時期也是孩子課外學中文最認真的時期(中文學校可能是孩子參加過的為數不多的非運動類課外班),後來我發現孩子語言實在沒有天分,全靠死記硬背,而且非常認真,也非常痛苦。我害怕因此會傷害到孩子的創造力(我喜歡的模式是孩子歡天喜地的學習,不然寧可讓他高興地玩也不要學),所以在考過中文三級(大概是五年級下學期時),就以疫情為借口偷偷的把中文課停了,後來再也沒恢複,再碰到對孩子中文教育期望很高的老師朋友,我也盡量“繞道”走。那麽七八年級的進步會不會跟中文學習停了有關呢?我想說的是中文培訓(或方式)可能不利於像我兒子這樣理工腦孩子的成長。有語言天賦的孩子可以跳過這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