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合肥,最饞的食物除了父母做的家的味道,就是小時候的味道了。合肥本地並沒有什麽特色菜,後來搞了個小龍蝦一條街,但是小龍蝦各地的美食街都很常見,也算不上什麽特色。我腦海裏能夠懷念的,就隻有早餐的辣糊湯了。
辣糊湯是真正的平民食物,裏麵有海帶絲、千張絲和幾乎看不見的雞蛋,自己加醋或辣椒醬。我小時候上學吃早飯,幾乎每頓就是辣糊湯配肉包。很奇怪的是,我出門尋找了幾天,早餐店裏隻能看到糝湯。這個糝湯是河南那邊來的好吧?雞蛋多了不起啊,我要的就是幾乎看不見雞蛋的辣糊湯,就愛那口,任性。在網上找了一圈,發現也有人在找辣糊湯,看來這東西真不常見了。
星期二早上跟父母抱怨了一通找不到辣糊湯,結果我媽很輕鬆地說,跟我去菜場吧。
哇哈哈哈,果然是市井之內臥虎藏龍啊,菜場之內居然還有辣糊湯攤子。呃,有潔癖的同學請自行跳過忽略,這個衛生情況肯定是不咋樣的。
要是有合肥人看到一定會感到親切,左邊盤子裏是炸的花卷,合肥叫獅子頭,中間盤子裏是合肥式春卷,隻剩一塊的貌似炸粢糕,右邊鍋裏是普通的生煎包。
辣糊湯,開喝!旁邊的是春卷,合肥的春卷就是包餡這麽一合就算好了,不像別人的都是裹得好好的,但這樣餡多不是嘛。
連喝兩碗,感覺人生很美滿了,這樣才有動力繼續苦逼的工作。
上午幹活自不必說,中午繼續在家吃爹媽的飯,然後。。。然後他們都要睡午覺了。房子隻能睡三個人哪!咱美帝的人又沒有睡午覺的習慣,幹脆,去母校科大懷個舊 。
當年班上的同學隻有一個畢業留校了,打電話過去一問,帶學生出去考察了。什麽嘛,學校不是還沒開學嗎?當個叫獸都不好好過年等老同學來宰。
來到科大東區,門口還是老樣子。記不得當年畢業時有沒有這兩隻石獅子。
進了大門的廣場,本來是沒有這片草地和石碑的,湊近一看,江core的題詞。
正逛著呢,手機微信響了,大學微信群裏美國西岸吃飽了飯睡不著覺的同學,和國內不好好上班的同學正在閑扯,幹脆,我來個實況轉播,照了照片就貼在群裏。立刻得到熱烈的歡迎。
東區北門邊上的專家樓,外教都住這裏。有兩個小水塘,叫眼鏡湖,名字非常傳神。現在估計還是學生談情說愛的去處。
一教。
圖書館門前草坪上的郭沫若銅像,還在老地方。他是科大第一任校長。
二教。還沒開學呢,就有師妹來上自習了?要麽就是準備考托考G。
三食堂,改名了。
路過了一個布告牌,女生節是什麽?
從南邊照的圖書館,改得很現代了。
這個建築我死也沒想起來是啥。
這是當年生活戰鬥過的地方,男生宿舍樓。我住在中間的118樓。
現在的門牌號改了。
孺子牛原來在圖書館東南角的,現在搬宿舍樓邊上的草坪了。
再往南走就是四牌樓了,舊得可以,聽說2016年初開始拆了。
熊貓館,當年的女生樓,現在是研究生樓。
物理樓,很多係都在裏麵的,當年我們係就在六樓。
後麵那棟高的是後來蓋的地空大樓,我們係現在搬過去了。
大禮堂。
操場,以前的跑道是渣石的,現在是塑膠跑道。
溜了一大圈,我心想要不幹脆去看看俺的中學母校,怎麽說也是李克強總理同款啊。結果同學們不答應,堅持要我去看科大東區。好吧,難得搞一次虛擬同學聚會,滿足一下他們的要求。
出了東區校門口,看到沿圍牆的高科技廣場。當年建的時候很高科技的樣子,現在被金寨路高架橋壓得很憋屈 。
黃山路上的科大北區,圍牆被拆掉了。黃山路以前是條小路,現在變成主幹道了。
西區大門口
西區是87年開始使用的,當年我這一屆新生一入校,就全被拉入這裏。那時除了三棟宿舍樓,就隻有食堂蓋好了,連第三教學樓都沒有蓋好。在食堂西邊建了一溜小平房當教室。
當時的條件說是艱苦也艱苦,去個圖書館還得跑東區,門口連個賣夜宵的攤子都沒有,但是住宿條件不錯,六個人一間,比起東區那破爛八個人一間的宿舍要好很多。對麵就是女生樓,可以比較近距離接觸。班上還真有幾對和外係女生成了的。
兩年後西區建得差不多了,學校開始按學科劃地盤,我們係的同學就被扒拉到東區了。
西區學生學生宿舍,左邊三號樓女生,中間二號樓男生,右邊一號樓研究僧。現在不知怎麽個分法。
當年一個臭水塘,我們進校後還義務勞動清理來著,現在很漂亮。
三教
好不容易滿足了同學的心願,美國的同學們也熬不住去呼呼了。 要說網絡和社交媒體真是好,即使相隔萬裏,也可以思鄉懷舊,照片視頻可以隨時點播。
晚上本來要見幾個發小的,沒想到居然被他們整出了一大群初中同學聚會。跟一大群看著陌生而且提了名字也想不太起來的同學吃飯,挺尷尬了。飯後被拉入微信群,這樣比較好,有距離感,再次感歎網絡和社交媒體的強大,想近就近,想遠就遠。飯後跟發小另開局,這才喝的痛快 。
上幾張徽菜,也是我回國要再嚐嚐的。我吃過最好的徽菜,是在屯溪老街。這天吃的徽菜,很像合肥土菜和徽菜的結合體,隻是略為解饞而已。
臭鱖魚
毛豆腐
吳山貢鵝
九轉肥腸
那裏是新的,還有台灣小吃一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