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5 出差回國兩岸遊 (7) 台灣新竹日常的吃

(2016-02-15 21:32:46) 下一個

在新竹沒有玩,隻有工作和吃了,這集就是把在新竹吃的擺一擺。去台北玩了兩天的另開帖。

-------------------------------------------------------------------------------------


結束了南京的工作,就要飛往台灣,去供貨商前端的工廠。進台灣需要入台證,我回國前在台灣駐芝加哥辦事處很方便就申請到了,隻是辦一年有效的證件,需要在台北製作,時間來不及。辦事處的工作人員非常貼心地告訴我,可以讓台灣公民在台北代取,然後寄給我。我在南京的時候,供貨商總部的幾個工程師就順便把入台證給我帶來了。


但是從國內去台灣同樣麻煩,如果是中國公民的話,必須要辦一個“大通證”,所謂大陸居民入港澳台通行證。中國護照加美國綠卡是不管用的,必須辦。我想到中國辦事之難就頭疼,隻能曲線救國。本來南京有直飛台北的飛機,不能坐,隻能買到香港轉機去台北的機票。因為大陸人士出國從香港轉機,可以在香港停留7天,不需要港澳通行證。為避免從南京上飛機時被盤問,還買了一張可以退的回美國的機票,證明自己是出國不是去台灣。就這樣來到台北,住下來之後把香港回美國的機票退了。唉 ,回到自己的國家,去一個號稱一個中國的地區,居然被糾結如此,比外國人還麻煩。無語。


到的時候台北微微小雨,但是很暖和啊。台北的機場顯得很老舊,明顯不如大陸各大新機場氣派,接車的司機已經到了,我們要開一個小時去新竹工業園。

 

在台北機場換了一百美元,拿到3100新台幣。必須說台北機場兌換處真良心,比我在的酒店匯率都好,比芝加哥機場這種坑死人不賠命的更不知道好到哪裏去了。

 

短短的旅程,因為轉機居然耗了一整天,必須吃頓好的讓自己愉快下。住在竹北喜來登,就吃留下的日式自助餐,魚生很新鮮。

 

 

 

 

 

 

台灣的新竹工業園開在新竹市的南部,本地人稱為竹南。貫穿台灣的高鐵,車站建在北部新區,叫做竹北。有意思的是,新竹的英文被翻譯成Hsin Chu,典型的台灣拚法,但是竹南竹北的英文確是ZhuNan, ZhuBei,典型的漢語拚音。


在台灣能夠感受到一些兩岸三地語言的差別,比如住的旅館,香港稱作酒店,大陸以前叫賓館,現在也跟香港一樣叫酒店,台灣則稱為飯店,我住的就是喜來登飯店。


每天的工作很辛苦,早上在旅館、呃飯店吃過早飯,就去工廠,有時工作到天黑,回來還要寫報告,開電話會,還要處理其他的日常工作,幹到兩三點是常事。這種救火的出差最痛苦,還是驗收的差事輕鬆。


飯店的早餐。吃了好多天,後來才發現魯肉飯極其美味,有香料的味道但蓋不過去肉的香味,於是每早一碗魯肉飯,還有著名的新竹米粉。其實台灣小吃雖然名氣大,但是水準一般,再怎麽有名,它也不過就是小吃,吃過國內的小吃就更不以為然了。但台灣的水果非常好吃,有濃鬱的水果香氣,比美帝這邊生的摘下再用一氧化氮催熟的水果好吃無數倍。

 

 

供貨商請客,在飯店附近的一家“川菜館”,嗬嗬,應該叫有川菜的台灣菜。

 

 

菜脯蛋,蔥爆牛肉,三杯雞,這些是典型的台菜了。

 

 

這個是所謂的川菜棒棒雞了,基本沒吃出辣味,不過雞很嫩。

 

 

五更腸旺,也是不夠辣,不過我喜歡大腸。這個川菜在四川本地並沒有,據說是當年到台灣的四川老兵自行開發出來的。裏麵放台灣的酸菜介菜頭,跟四川入菜的泡菜酸法不一樣。在美國的川菜館,五更腸旺是很普遍了。

 

 

這個厲害了,曼波魚皮,頭一回吃到。魚皮的口感就像涼粉一樣。介紹說是魚皮我還不信,拿出手機查了一下,曼波魚也叫翻車魚,美國這邊叫sunfish,體重可以重達一噸。那這是魚皮我信了,強烈推薦。

 

 

皮蛋炒番薯葉,也是台菜的風格。

 


在竹南的一家邱記麻薯餐廳,因為供貨商請,吃飯的人太多,沒好意思照菜。

 

 

 

大部分的午飯都是在工廠吃的工作餐,就不說了。隻說晚上回飯店自己覓的食。


這裏要大大吐槽一下台灣的互聯網界,太差了太差了太差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網站基本停留在10年前個人博客(台灣叫部落格)的水平,完全跟移動時代脫節,根本沒有分享、交互、和網絡商業。我在大陸,基本就是手機裏裝個“大眾點評”就夠了,想要什麽東西一搜就行。台灣完全沒有這個,好吧,你用美帝的Yelp也行啊,屁也沒有。我這可是一點點google搜索然後翻個人博客找吃的啊。


隨便路過一家小店,名字記不住,點了碗牛肉麵,90元新台幣,肉給的很足,麵有點不夠吃。這個辣子自己去桶裏勺,過癮!想想我在合肥吃的幾乎找不到肉的牛肉麵,隻有歎口氣。

 

飯店出門往左三百米,馬家牛肉麵。好像有兩家分店。這家明顯水準要高些。要說台灣小吃值得比較的,就是這牛肉麵,基本上每家味道都不錯,還各有獨門配方啥的。我不太愛吃香料味過重的。

 

 牛肉分量也很足,還配小菜。

 

 還可以點鹵菜,還可以稱著切鹵菜帶回去吃。

 

某個周一想去馬家再吃一頓,發現關門。路邊一條小巷,裏麵一家小小的門臉,呃,連門都沒有,就像國內小巷子裏的那種小館子。點了一碗大腸麵線,新台幣60元,居然出奇的好吃。這才是台灣的味道麽。

 

台灣的臭豆腐,聞起來很臭,吃起來沒有味道,不加辣椒醬的話無法下咽。

 

鹵素菜拚盤,配啤酒正好,再來一根台灣長壽煙。我都覺得要穿短褲人字拖才配得上這平民情趣了。

 


台灣的日本料理店非常之多,我一直沒去,感覺意思不大,反正美國的日料店也很多,供貨商請吃了一次拉麵,覺得比芝加哥山頭火差點。快走了,才和同事去了家日西合璧的餐館,陶板屋。

 

五道菜,包括沙拉,前菜,湯,和食,主餐和甜點,以及飲料,新台幣$518。很合算。

 

蒲燒鯛魚蔬菜沙拉。

 

白花菜豬肉濃湯

 

胡麻濃香烏龍冷麵。簡單的說就是麻醬麵,不過口感清爽不膩。所謂和食就是主食的意思?

 

瓦片牛肉雙味。要論牛肉的原味,台灣還是比不上美國。

 

紅豆抹茶奶酪。台灣的甜點兼日式和西式的風格,不過分甜膩,口感嫩滑,非常討喜。

 


總的評價,到台灣要多吃水果,海鮮,牛肉麵,如果天熱,可以多吃冰品。沒吃過台菜的吃一次台菜。地方小吃,象征性意思下就可以了。


下集接著擺台北附近的和夜市的吃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thingonethingtwo 回複 悄悄話 在深圳吃了一次台塑牛扒,確實跟美國的沒法比,還賊貴。
羅七 回複 悄悄話 注音我是知道的,但如果這個拚音也是韋氏的話,我覺得挺差勁的。台灣的朋友好多姓Chang的,根本分不清是張,常,還是臧
鄉野一村夫 回複 悄悄話 把台灣的新竹拚寫成"HSIN CHU",不是什麽"台灣拚法,而是曾在中國流行了幾十年的"韋氏拚法"(Wade-Giles Romanizational Sys高洪波tem of Beijing Dielect)。

這裏的韋氏,或Thomas Wade,是劍橋大學第一位漢學教授,1867年,此公推出一套以拉丁字母記錄漢語北京方言的係統。1912年,這套係統又被當時的英國駐北京的外交官Herbert Giles和他的兒子Lionel Giles進一步完善,成了有名的韋氏係統。

民國時期, 韋氏係統在中國非常流行,直至漢語拚音流行,但台灣的縣以上地名,還是用韋氏注音。現在的年輕人,知道韋氏拚音的可能不多了吧。
曉青 回複 悄悄話 沙發!第一次看見台灣的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