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節。城裏城外陣陣粽香飄來,所有端午節的那些美好記憶也湧上心頭。
對端午節最早的回憶是幼年時期和家人一起度過的那些節日。每每臨近節日,媽媽總能變戲法地弄來平時極少見到糯米和竹葉。那時的北方以麵食為主,大米吃的很少,糯米更是罕見,每年隻有端午節可以吃到粽子,春節才能嚐到糯米做的八寶飯。北方的粽子多是原味或者甜味的,鮮有肉粽等鹹味的。媽媽很會包粽子,記得媽媽包的粽子都是小巧玲瓏的,綠油油的粽子用白線捆的結結實實的。通常有綠豆粽,紅豆粽,紅棗粽。那時候白糖是限量的,剛剛出鍋的粽子上撒上少許白糖,吃起來香糯綿甜,感覺像過年似的。除了粽子,記憶最深的是媽媽給我們縫製的香袋,香袋用五顏六色的零碎綢布頭縫製而成,形狀各異,有像粽子的菱角形的,有心形的,寶葫蘆形的,和南瓜形的。均用豔麗的絲線係掛。端午節前後的那些天,常常輪換著佩戴各式漂亮的香袋去學校,感覺那是兒時戴過的最美的飾品。
媽媽不僅非常重視傳統節日,還多少有點小迷信。那時候的端午節,門口總是插著幾把燃著的艾草,據說可以驅蚊逐蟲,甚至連小鬼都會被擋在門外。她還常常會堅持在我的耳根、手腕和腳脖等處塗上雄黃酒,告訴我如此這樣小蟲子才不會鑽進耳朵,也會避免蚊蟲叮咬。後來長大後雖然不再塗抹這種酒,但兒時端午節的各種美好記憶卻永遠烙在腦海裏了。
上大學的時候,有一年過端午節,家住附近的同一宿舍的同學家裏托人帶來了粽子,有蜜棗和肉粽。另外還有她們自家醃製的熟的鹹鴨蛋,炸的香脆的麻葉。記得麻葉是裝在一個四方的盒子裏,2個小時的顛簸竟然片片還保存的很完整。那應該是大學五年中最美好的一次端午節。後來工作有了開會出差的機會,才了解每個地方的端午節除了粽子的包法和味道不同,更有各式當地小吃會作為端午節的特色食品。
在國內生活的那些年,如果不是正好趕上探親吃上媽媽包的粽子,多數情況是買現成的。除了粽子,有時候也會買些鴨蛋和麻葉,但從此再也沒有佩戴過香袋。
剛來美國的時候,過端午節都去中國商店買些冷凍的粽子。我本人對上海的香菇肉粽比較有感覺,而買來的其它甜味粽子,卻再也沒有吃出小時候的味道。加上兒子老公都喜歡甜棕,就想自己嚐試。有一年下決心買來粽葉,卻感覺無從下手,最後是笨人有笨法,把粽葉墊在泡好的糯米下麵上籠蒸,竟然也有棕香的感覺。次年端午節正式嚐試成功,還得感謝文學城。當時瀏覽文學城的時候,看見一篇關於包粽子的博文,不僅寫的很詳細,更重要的是有分解圖片,把包粽子的步驟及粽葉怎麽折疊描述的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這次成功的經曆給了我極大的鼓勵,從此每年都會自己包,不僅包家人喜歡的蜜棗和紅豆沙餡的,還會包肉粽。拿給好友及同事分享的時候,喜悅之感絲毫也不亞於兒時過節時的歡喜。
今年端午節前,適逢好友從台灣返美探親,帶給我一大袋她自己包的肉粽。在端午節前夕能和分別3年的好友重聚,還能吃上她親手包的香粽,感覺真的好幸福。
可惜我不會包,要找視頻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