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比三觀不合更可怕的是價值觀的自我撕裂

(2023-03-10 14:46:27) 下一個

來源: Humanitas

我們正處在一個價值觀嚴重撕裂的時期。

打開朋友圈,隨處都能看到類似的標題

  • “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
  • “三觀不合真的不能結婚。”
  • “三觀不合,連吵架都不在一個頻道上。”

這些標題絕不是誇張,而是我們每天都在麵臨的問題。

價值觀相近的人找到了更多的朋友,他們在自己的小圈子裏相互點讚、相互麻醉,一邊刷存在感,一邊感歎吾道不孤……

而另一些小圈子裏,由於價值觀的分歧,天天上演罵戰,有的時候僅僅因為一條簡短的信息,爭論不斷升級,最終被對方上綱上線,昔日的朋友相互破口大罵,甚至反目成仇……

身處同一個社會,受著相同的教育,國人的價值觀為何會有如此大差異?

最大的差距,在於知識和眼界。

每個人身處社會,都要受家庭、學校、媒體的浸染。

久而久之,很多人腦子裏塞滿了標準答案。他們無法獨立思考,並且因懶惰或恐懼,拒絕更新自己的知識。

極少數喜歡追根究底的人,通過閱讀和思考,忍受著極大的痛苦和孤獨,給自己的思想做了大手術。他們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卻成了常人眼中的異類。

裂痕,終將變成鴻溝,直至分道揚鑣……

於是,有著不同價值觀的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突然發現:“咦,沒想到他竟然會是個傻X!”“TMD,他怎麽這麽沒良心!?”……

與下麵場景類似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

甲在朋友圈寫道:這幾天的東京之行,讓我對日本人的國民素質歎為觀止。大街上看不見任何人闖紅燈,地鐵裏聽不見任何人大聲喧嘩,上幼兒園的小孩不用大人接送,執勤的警察對司機彬彬有禮……唉,中國要到什麽時候才能達到這種文明程度?

甲的小學同學乙,在評論區留言:呸!想不到這些年你墮落成這樣,小日本再怎麽好也是我們的仇人,中日早晚必有一戰。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你究竟還是不是中國人?認日本人做祖宗去吧!

甲乙兩人當即就相互拉黑了。

以上情形,都是當下中國社交群體價值觀撕裂的典型案例。

但是,還有一些情形總是被大多數人忽略——個體的價值觀撕裂。

▌“雙重人格”與“三套麵具”

有些人不是腦子不清醒,而是踐行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為了獲取卑下的利益,他們無所畏懼地揣著明白裝糊塗、睜著眼睛說瞎話。

《貨幣戰爭》的作者宋鴻兵先生,靠販賣陰謀論、抨擊“西方資本主義財團”成為暢銷作家,之後卻加入了美國國籍。如此“勵誌”的案例,讓很多愛國從業者豔羨不已。

人民大學的一位教授曾說,中國的國民性是雙重人格,三套麵具,說一套、想一套、做一套:麵對公眾說空話、套話,麵對同事說奉承話、場麵話,隻有跟哥們兒、姐們兒,才說掏心窩子的話。

這種東西早就寫進了國人的文化基因,為什麽最近幾年才大規模顯現出來呢?

深究之下我們發現:撕裂其實一直存在,隻是微信這樣的社交媒體,讓我們的溝通越發便捷,也將彼此的價值觀暴露得更加徹底。
 

▌認知缺陷導致的價值觀不純粹、自我撕裂

一些人的思想是分裂的,但因為認知缺陷,他們卻無法發現,即使發現,也不敢正視自身的撕裂。

記得在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傳》裏,周伯通練成“左右互搏”之後,一下變成了頂尖高手——“兩隻手分別使兩套武功,一個人變成了兩個人”,連黃藥師都打不過他了。

然而在現實中,沒有人能像周伯通那樣“分心二用”,自己和自己打架。在一個正常人的腦子裏,兩套相左的價值觀是不兼容的。

這種情形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對應的概念,叫“手表效應”:一個人如果同時擁有兩塊手表,並且顯示的時間不一致,他將無法準確地判斷時間。同理,一個人如果擁有兩套相悖的價值觀,那麽,他將無法獲得正確的認知。

身陷手表效應的人,不能、或不敢深究自己價值觀的邏輯悖論,隻好自欺欺人地施行雙重標準,渾渾噩噩地人雲亦雲。

麵對昭彰的惡行,麵對公共安全的崩塌,他們仍然要保持一副“理性中立客觀”的姿態。

他們假裝自己生活在一個文明社會,即便偶爾良心發現,發出一番“痛心疾首”的呼籲,也從來不會有觸及本質問題的批判和深度的反思。

有人說,我非要強行接受兩套價值觀,會有什麽嚴重的後果嗎?很多喜歡追根究底的聰明人,都因為這個走上了絕路。

幾乎所有自我撕裂的人,都以為自己是周伯通,打通任督二脈,做到雙手互搏、左右逢源,殊不知兩套價值觀撕裂久了,結果很可能像歐陽鋒一樣,不知道“我是誰”,直至徹底迷失自我。

人和人三觀不合,最終的結局也不過是漸行漸遠、各行其事。但是,如果一個人不敢正視自身的撕裂,不肯追求邏輯自洽的價值觀,那他最終給自己和身邊人帶來的,一定是混亂,甚至是災難。

聽過一句話:人必須要有自己一以貫之的世界觀,想要自由的時候,用一套價值觀,想得實惠的時候卻用另一套的價值觀——自我撕裂莫過於此。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會經常反思,自己為什麽最後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尤其是在這個自我撕裂最嚴重、知識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樹立一個良好的世界觀,更是急迫之需。因為我們的行動源自我們頭腦中的觀念,而頭腦中的觀念都是由世界觀奠定的。在今天這個信息井噴,價值觀斯撕裂嚴重的時代,世界觀成為鏈接人與人的新“媒介”,因為世界觀是人的“底層操作係統”,正確的世界觀更有助於升級認知,為個人成長賦能。

▋以思想史為鏡,可以正三觀

人類的曆史,幾乎就是一部思想史。曆史上每一次經濟大蕭條、社會大動蕩、文明大倒退,幾乎都緣於錯誤思想的流毒。對於個人而言,也正是思想在根本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

隻是,能夠自覺以思想史作為現實之鏡鑒的人,畢竟隻占少數,於是“不讀曆史的人會重蹈曆史覆轍,讀曆史的人隻能眼睜睜看著不讀曆史的人重蹈曆史覆轍。”

早在2005年,彼得·沃森曾以一篇《我們沒有思想了》的深度文章,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一陣有關思想的激烈討論。

文章中,他提出了兩個主要的觀點:

◎這不是一個思想創造的時代,而是一個思想鞏固的時代。半個世紀以來,人類幾乎沒有任何重大思想創新,而是在不斷鞏固以往的思想創造。

當未來人類麵對“類人工智能”等可能徹底取代人類的新興技術時,我們亟需一種新的道德哲學,重塑我們對平等和智慧的理解。

而這要求我們新一代的思想家,對技術持謹慎的立場,在不斷向曆史汲取思想資源的基礎上,做出新的思想創造。

◎技術不斷地迭代更新,改變了人們思考的方向,但卻並未改變人們思考的深度,反而造成了社會整體的思想濃度不斷下降。

很多現代人至死都不知道,人類有過燦爛的思想創造。這一視野的匱乏,導致他們的人生意義,隻能建構在一時流行,乃至錯誤的思潮之上。

當社會思潮發生劇變時,他們的意義係統便會頃刻瓦解,成為無處可依附、不知該走向何處的“靈魂流浪者”。
 

▲彼得·沃森

彼得·沃森在2005年的前瞻性思考,在今天已經成為某種事實。技術為我們帶來了各種便利,同時也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思想生活。

麵對時代的潮流,有人選擇無視和順從,但也總有少數人向曆史深處借力,將視野構建在一個更超越的思想係統之上,從而獲得全局思考的見識,在湧動的時代潮流中,做個不疾不徐的明白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居北飛雁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