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成型中的中印俄軸心

(2025-09-04 09:31:33) 下一個

這一周來在中國發生的事,對西方,特別是歐洲產生了真正的震撼。

首先是在天津舉行的上合組織峰會,印度總理莫迪出席,不但和普京軻肩搭背,兩人還攜手去找習近平親熱,在世界媒體的眾目睽睽下,三人表演了一場舔戲。接下來,莫迪坐到了普京的車裏,兩人據稱在車裏密談了近一個小時。首先開創這個方式的是特朗普,他和普京在阿拉斯加見麵時,首先把普京拉到自己的車裏,沒帶翻譯,行程有三十分鍾。普京會一些英語,大家都在猜測他們談了點啥?

大國領導人的保衛都非常嚴密,坐到別人的車裏是個風險,因為己方的保鏢就不能上去了。而且如果沒有翻譯在的話,兩人的談話就沒有記錄。這在任何國家都是不尋常的。以前克林頓回憶錄中談到他想和江澤民單獨談話,但中國的外交部長一定要擠進來聽,因為這是中共的紀律。以後習近平可以單獨談了,但翻譯同時也是記錄員,是必須有的。

這個風氣一開,普京和金正恩也演了一出,金幼年在國外留學過,應該也是會英語的。現在隻剩下習近平了,他的英語應該還不到可以撇開翻譯單獨交流的程度,盡管他自稱在插隊的時候就讀過當時還沒有中文翻譯的美國民主製度經典《常識》。

在北京,普京就開始變得強硬了,聲稱隻有在他的條件下,和平才能實現,如果文的不行,就武的。如果則連斯基要談,就到莫斯科來談。

本周,普京向烏克蘭及其歐洲盟友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息:莫斯科可以繼續戰鬥下去,因為我們有強大的朋友。在中國的多場活動中,這位俄羅斯領導人與那些支持他長期、激烈地發動烏克蘭戰爭的人們站在一起:他們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伊朗總統馬蘇德·佩澤什基揚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

普京曾以為能迅速拿下這個比自己小、比自己弱的鄰國,但三年多過去了,如果沒有來自中國和印度的資金、伊朗的武器,以及在較小程度上來自朝鮮的人力支持,俄羅斯將無法維持這場戰鬥。然而,本周由中國主辦的峰會和閱兵式所傳遞的信息,遠遠超出了烏克蘭戰爭本身。

聚集在中國的這些領導人可能並非在所有問題上都達成一致,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可能並不那麽喜歡彼此。但他們正看到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來終結西方對全球舞台的主導地位。而歐洲擔心自己可能首當其衝,成為目標。

這些事件提供了一個嚴峻的警示,提醒歐洲必須重新思考其安全問題。近些年,歐洲一直試圖孤立俄羅斯領導人並扼製其經濟,同時也在努力接受這樣一個現實:美國可能不再是那個總能依靠的盟友。

在唐納德·特朗普總統及其“美國優先”議程下,美國一直在從全球舞台上退縮。與此同時,歐洲也在與自身的問題搏鬥,包括極右翼民族主義的興起和經濟壓力。俄羅斯、中國、印度以及其他不喜歡美國主導世界理念的國家,突然看到了一個機會。

從西班牙人開始,西方就在世界上占據了主導地位,迄今該有500年以上的曆史了,雖然其間有滿洲,沙俄/蘇聯,奧斯曼,日本這些非西方強權出現過,但最後都衰落了,或被同化了。而從冷戰結束後開始,中國,印度和一些南方國家崛起了,按GDP排名,中國和印度現在就已經在前5之列。相比之下,西方國家開始落後了。更強的實力需要更大的說話權,中國和印度一直就等待一個機會來顯示自己的實力。

當烏克蘭的西方盟友對俄羅斯石油(莫斯科的一項主要收入來源)實施製裁時,中印兩國不約而同地趁機介入。

他們獲得了更廉價的能源供應,但這種關係並不僅僅是出於金錢考量。中印兩國都不願與西方發生直接衝突,但兩國都樂於看到俄羅斯衝在前麵。

在多極化和削弱西方整體影響力方麵,中國與俄羅斯走得更近。雖然俄羅斯現在已經不是共產主義了,但兩國曆史上的盟國關係,使得這其中既有意識形態上的親近性,也有純粹的經濟利益。俄羅斯在經濟上需要中國,而中國在戰略上也需要俄羅斯。

對於印度來說,深受大英帝國剝削的曆史,使得它對西方有種天然的仇視。而印度也是驕傲的民族,受不了西方對它骨子裏的輕視。它明白,西方對它好,是因為中國,西方需要印度衝在前麵去遏製,對抗中國。但是,印度自度這樣不符合其利益,中國的實力強於它,光是在那些荒無人煙的地區長期駐軍對峙,對印度就是個很大的負擔。而真的打起來,從以前中印戰爭的曆史,到最近印巴戰爭的結果,大概率印度要輸。因此,印度要從這個定位退下來,這是美國開始打壓它的主要原因。

印度從冷戰後,就是蘇聯的忠實朋友。尼赫魯走的是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盡管其體製是英式民主製度。在曆次印巴戰爭中,蘇聯都站在印度一方,特別是1971年的印巴戰爭,蘇聯提供了印度全部的軍火,打得巴基斯坦喪權辱國,東巴基斯坦獨立成了孟加拉國。當時的印度領導人,以及現在的印度人,都誓言永遠會記住俄羅斯對印度的幫助。

當俄羅斯進攻烏克蘭受到西方製裁時,首先是出於道義,印度開始支援俄國,購買了其大量原油。買著買著,也發現非常有利可圖。俄國可以收盧比,價錢也較低。起初,俄羅斯也很煩惱這些盧比,除了買印度貨別無他用,而印度貨又不像中國貨包羅萬象。但出於戰略上的考慮,俄羅斯讓步了,不再要求印度用人民幣支付。俄羅斯正在探索如何將這些盧比進行再投資,例如在印度國內投資基礎設施項目,或者購買印度股票和債券。俄羅斯接受盧比支付,並非因為它是一個好的選擇,而是在製裁背景下,一個不得不做的戰略妥協。盡管麵臨盧比貶值和無法自由兌換的風險,但它成功地維持了俄羅斯的能源出口,確保了與印度的關鍵關係,並為俄羅斯“去美元化”的長期目標提供了支持。

印度作為石油淨進口國,油價的波動直接影響印度的國內通脹。廉價的俄羅斯原油幫助印度穩定了能源價格,減輕了國內的經濟壓力,這對於莫迪政府來說至關重要。印度的一些煉油廠將廉價的俄羅斯原油加工成成品油,如汽油和柴油,然後將其轉售給西方國家。雖然這些成品油已非俄羅斯原油,但其本質是幫助俄羅斯的石油以另一種形式重新進入了全球市場,從而削弱了西方製裁的效果。印度從中牟利不菲,據美國財政部長指出,至少在450億美元以上。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印度國內也建立起一個俄羅斯利益集團,莫迪也是其中的一員。

特朗普轉而對印度進行打擊,這也是他能做的了。直接出兵或加大對烏克蘭的支援,違背他的競選綱領;製裁俄羅斯,兩國貿易已經聊勝於無,無可製裁的了;製裁中國,已經在4月份試過了,不成立。印度則對美國貿易的依賴太大,從俄羅斯石油所得無法補償其所失去的,美國也堅信,印度打死也不會跑到中國那邊去,因為中印是天敵。

就像當年勃列日涅夫聽說尼克鬆跑中國去了,吃驚得合不上嘴一樣。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天敵,就像沒有永遠的朋友一樣。印度和中國也不是永遠的天敵,他們還是可能走在一起的,特別是有俄國作為中介的情況下。

“中印俄聯盟”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時任俄羅斯總理的葉夫根尼·普裏馬科夫(Yevgeny Primakov)提出。他當時設想,通過建立一個由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組成的戰略三角,來對抗美國單極霸權,並推動一個更加多極化的世界秩序。但由於中印之間的矛盾太深,這一直流於紙麵。而且,俄印兩國各以對方作為對中國的製衡。如俄羅斯堅持把印度拉進上合組織,而印度則大量購買比俄羅斯提供給中國先進的武器。

但現在的情況有所不同了。美國特朗普對印度下手,是想用貿易壓力,迫使印度站到西方一邊,而不是繼續首鼠兩端,當兩麵人。但印度在地緣政治上還是具有很大的籌碼的,他在向特朗普顯示,別欺人太甚,否則我真的加入這個“中印俄聯盟”了!

特朗普沒讓步,還對歐盟要求,如果他們真心想加強對俄羅斯的製裁力度,就和美國一起,對印度加稅,歐洲集體不吭聲了。

這次中國的聚會,包括北京閱兵,展示了未來色彩濃重的新武器。雖然各國對這些武器的實用性存疑,但至少證明,中國具有自主的創新能力,和強大的軍工體係,這對反西方國家,以及不滿西方軍事技術優勢的國家,是個鼓舞。阿拉伯國家個個都對以色列敢怒不敢言,就是因為以色列有特供的美國武器,美國出口條例規定,給阿拉伯的武器要比以色列的武器有代差。現在他們在嚐試購買中國武器!

戰爭是個拚消耗的過程,在北京,普京得到了中國和印度的經濟支持,朝鮮的人肉支持,據傳金正恩承諾,如果俄國需要,他可以出十萬軍隊,自帶幹糧。而俄羅斯的軍工最近有了長足進步,其彈藥生產力超過歐洲美國之和,而歐洲連一個出兵的計劃都達不成,歐盟主席宣布出兵,德國政府就抗議,指出她沒這個權利。而且,北京閱兵也是一個威脅,如果西方出兵或拿出更好的武器,中國可能要插手!

如果烏克蘭以屈服,或被軍事征服收場,西方的500年世界中心地位可能改寫。國際秩序可能會形成兩個中心,以中印俄軸心為核心的南方集團(朝鮮和伊朗太弱,還不至於成為核心),和美歐日為核心的西方集團。兩個集團的組織結構比冷戰時的華約和北約要鬆散,而且界限也不那麽明確的,互相經濟聯係也更密切, 但帶有明顯的集團鬥爭的色彩,在某些點上,甚至會發生軍事衝突。如何發展出一種機製,既互相競爭,又互相合作,底線是不爆發核戰爭或其它顛覆性的衝突,這是一個需要逐步完善的過程。

因此,新的中印俄核心的形成,已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國際地緣政治發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這次中國的聚會,包括北京閱兵,展示了未來色彩濃重的新武器。雖然各國對這些武器的實用性存疑,但至少證明,中國具有自主的創新能力,和強大的軍工體係,】
BBC 在實況轉播中國閱兵時,也采訪了軍事評論員。
那個評論員說:中國在某些 platforms(如激光、超音速導彈等等)可能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但有幾個方麵還有問號。
一個問號是多個 platforms 在戰爭中能否協調合作。(巴基斯坦用中國的雷達和戰機協調擊落法國戰機的戰例似乎顯示中國各 platforms 在戰爭中協調合作的能力還是有的。 )
另一個問號是整個中國軍隊多年沒有打仗,所以中國真要和外國打起來,結果很難說。(從這個角度看,美國幹涉伊拉克、阿富汗,雖然花費巨大,戰略上一無所獲,但至少美軍是在不停地打仗,大概是俄、烏以外最有實戰經驗的軍隊。中國已經 46 年沒打仗。)

Firefox01 回複 悄悄話 又一篇以朱博之名、由朱兒子或類似朱兒子的人執筆的博文。雖然讀起來像翻譯,但邏輯自洽,值得一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