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大會期間,發布了一份很有意思的報告:《工業化的未來》。
報告基於全球價值鏈參與度模型與製造業競爭力指數,進行了國家工業實力的研究,並得出了一個結論:中國在1980年僅占全球製造業5%,但到2024年已經躍升到了31.6%,並將在2030年達到45%。
同期,美、日、德三國占比將分別萎縮至11%、5%和3%,三國合計僅占19%,不足中國的二分之一。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全球範圍內每兩件工業製成品中,就將有一件產自中國,中國工業產值將達到美國的四倍!
說實話,這在人類的曆史上,是從來都沒有發生過的事情。達到45%這個數字也意味著,中國將成為全球產業鏈無可比擬的絕對核心,並焊死工業化大門。除了中國之外,全球其他國家將再無重整製造業的機會。
怎麽會這樣的。按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觀點,分工是財富的來源,市場決定分工。英國的工業革命,就從分工開始的,打鉚釘的隻打鉚釘,敲鋼軌的隻敲鋼軌,做齒輪的隻做齒輪。人長期重複一件工作,手熟之後效率就會大大提升,產量增加,資本家也就能賺更多的錢。隨著工業升級的不斷進步,這種產業分工也越來越細了。可能光一個齒輪,就要分出毛坯製作、車削加工、切齒、磨齒、熱處理、表麵處理等等一係列工序,分成不同的人來幹。
那麽相應的,需要的工業人口也開始呈指數級上升,從百萬級變成千萬級。這樣一來,英國的人就不太夠了。所以,從19世紀後期開始,英國製造業就開始向美國轉移。因為那時候的美國人口已經達到了7600萬人,足夠支撐起一個完整的工業體係。於是,美國開始崛起,並且在工業產值上很快超過英國。
二戰之後,隨著電氣化、信息化對工業的變革,產業分工向更深層次發展。一個完整的工業門類對應需要的工業人口從千萬級變成億級規模,這時候,美國人的人口也不夠了。所以從80年代開始,人類開始了第三次產業轉移。人口資源最豐富的中國,成為產業轉移最大的承載地。中國敏銳抓住了這個機會,通過中國人的堅韌不拔和吃苦耐勞,推動國家一步步開始崛起,逐步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基地。
如果分工隻是由勞動力人口決定的,中國應該走向停滯了,因為中國生育率下降,人口紅利吃到頭,應該接下去輪到印度了。而且,中國也逐漸從低等的勞動密集化產業轉向知識密集化產業,應該遵循發達國家的發展規律,產業逐漸金融化,服務化,成為勞心食利者,而不是勞力者。但是,中國的戰略是大魚小蝦一口吞,什麽也不放過。中國統治者有種強烈的不安全感,認為隻有什麽都不求人,別人不但卡不到脖子,就是腳腕也卡不到,這才能到達絕對安全。
中國將產業政策用到極致,簡單地說,就是利用國家補貼,產業內卷,將某個產業做強做大,消滅一切對手,做到壟斷。但中國的壟斷和資本主義的壟斷還不一樣,目的不單純是為了截取壟斷利潤,而是一種戰略工具。如稀土,其實中國追求稀土壟斷並不賺錢,還對環境有很大損害,但稀土壟斷是個非常有用的工具,連美國也被迫屈服。
如果說當年中國還弱小,壟斷個鞋子襪子的,別的國家還不在乎,但現在中國的國家規模大了,全國一心搞一個項目,幾乎無往而不勝。今年7月,八名歐美風投公司的合夥人共同赴華考察,通過走訪工廠,與當地投資人交談,采訪企業創始人等,得出了一個結論:西方國家綠色能源項目,已經不具備投資價值!為啥?因為你就算搞出來,在成本上也沒法跟中國競爭啊!投資它還有啥意義呢?
當然,中國的成功不光因為產業政策,而是分工規律+規模效應+新基建與新質生產力+智能製造+AI革命綜合因素的結果。這也是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預測到2030年,中國工業產值將達到全球的45%的根本原因。
中國的目標似乎是要建設一個自己什麽都會做,什麽也不缺的帝國,問題是他也不像以前的中華帝國,滿足於自給自足,而是要將其產品,服務輸往全世界,將當地的一切產業都打敗。全世界的人的前途,就是當個要飯的,不用你幹什麽,不用你說什麽,聽話就行!麵對這個吃軟飯的前景,沒人會覺得安全,你老大心情好時給我一點飯吃,但你不會永遠心情好!
美國明顯是走下坡路了,特朗普的吃像也難看,當世界意識到,現在美國可能真的挺不住了,真的要倒了,走了,他們都在想盡一切辦法,要支持他,留住他,包括在貿易上吃點虧!
但中國似乎勢不可擋!中國大概從十年前開始,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一機械臂大國。僅僅2023年一年,中國新安裝工業機器人27.63萬台,占全球總量的51%,超過其他國家總和!說實話,這真是對其他國家降維打擊了。
為啥?因為機械臂這玩意不拿工資啊,用電就可以。隻需要付出一個前期采購成本,就可以長期使用,成本壓低到極致。在過去,一些國家還能通過廉價勞動力來搶訂單,但現在呢?你人力再廉價,能比得上鋼鐵的機械臂廉價?這樣一來,後發國家想搞工業化,也搞不成了。
中國製造業不僅先進、成本低,在效率上也是極其驚人的。很多人都想不明白,特斯拉的上海工廠和德國工廠,明明都是一樣的標準,但為啥產量天差地別?如德國工廠,平均產能一年大概二三十萬輛的樣子。但是上海工廠呢?2024年達到了91.6萬輛的產量!
為啥差別那麽大?原因很簡單,上海工廠毗臨長三角汽車產業鏈集群,電池、電機、電子控製係統等關鍵零部件供應商密集分布,大幅減少了供應鏈複雜度。特斯拉的成功並非個例,許多跨國企業都發現,在中國生產不僅能夠降低成本,還能提高響應速度和產品質量。
更可怕的是,這種產業集群,不僅僅在汽車領域存在,在任何製造領域都存在。一位製造業內人士算過一筆賬:雖然東南亞國家人工成本更低,但零散的產業布局導致原材料采購周期長,配套設備維修困難,物流成本高昂。綜合算下來,單件產品的總成本反而比中國高出30%-40%。
如果說這種產業集群是看得見的,那麽中國的物流優勢,是看不見但又實實在在的存在。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高速公路網絡、高速鐵路網絡和港口體係,物流效率在全球範圍內處於領先地位。無論是原材料的輸入還是成品的輸出,都可以通過多式聯運快速完成。比如上海洋山,這個全球最大的自動化碼頭,吊橋無人操作,集裝箱自動流轉,每晝夜可處理超過2萬個標準箱。從這裏出發的貨物,24小時就可以通過高速公路、鐵路和內河航運快速分撥到全國各地。
此外,中國還擁有全球最長的高速公路裏程、最發達的高鐵網絡。這些基礎設施帶來的物流優勢,可以直接轉化為製造業的競爭力。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原材料的物流成本(不是商品物流成本)占比僅為10%左右,遠低於全球15%的平均水平。更可怕的是,這種優勢,正在不斷進化。
說實話,在過去,許多人擔心低端製造業會因中國人力成本上升而逐漸向外轉移。但現實是,通過自動化和智能化改造,中國甚至在一些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中也保持了強勁的競爭力。以紡織行業為例,盡管孟加拉和印尼等國家的人工工資遠低於中國,但今年上半年,這些國家的紡織廠紛紛抱怨,即便工資成本更低,它們在綜合成本和效率上依然無法與中國工廠抗衡。今年年初,印尼規模最大、曆史最悠久的紡織廠Sritex宣告破產。從2015年以來,印尼已經超過100家紡織廠破產了,正式宣告了廉價勞動力神話的破滅。
咱們都聽過一句話:大樹底下,寸草不生。為什麽?因為大樹的樹冠吸收了絕大部分陽光,導致地麵野草很難進行光合作用,導致生存不下去。我們沒法指責大樹,因為這並不是大樹刻意如此,而是一個普遍的世間規律罷了。
同樣的道理,中國製造業占世界45%之後,也會出現這樣一種“大樹效應”。因為分工規律+規模效應+新基建與新質生產力+智能製造+AI革命等因素,讓中國獲得無與倫比的競爭優勢,導致其他國家搞工業化變成了徹底的賠錢買賣。
所以有人才會說,中國將焊死工業化的大門。
但一個人如果讓別人無路可走,追求絕對的勝利,注定是不長久的。我在既往的歲月裏看到了強大蘇聯的極盛和崩潰,看到一枝獨秀的美帝國主義的極盛到衰退,看到了日本從美國眼裏的頭號經濟對手衰落到不值一提的過程,但願在有生之年不會看到中國的衰落。但是,既然在50年不到的時間能看到這麽多帝國盛衰,應該說這些都是常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