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1年5月,26歲的法國青年亞曆西斯·托克維爾來到美國,經過九個多月的遊曆考察後返回法國。1835年他出版了《論美國的民主》,在整個歐洲引起轟動,先後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在幾十個國家出版發行。中文版由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董國良翻譯於1987年出版。這是第一部全麵介紹美國政治製度的著作,至今仍然是學習了解美國政治製度的經典。1840年托克維爾還出版了《論美國的民主》第二卷,現在看到的這部著作都包括兩卷。但是第二卷遠沒有第一卷的影響和傳播範圍廣。第一卷托克維爾根據自己在美國的經曆全麵講述了美國的政治製度。第二卷是在第一卷的基礎上對美國的政治製度做進一步的社會學分析。第二卷抽象難讀,不是專門研究政治學或者社會學的就沒必要在第二卷上花費時間了。這裏隆重推薦第一卷,文字優美,通俗易讀,老少皆宜。
這本書的第一卷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從北美的地理和美國的起源講起,詳細介紹了美國的社會組織結構,人民主權原則,聯邦製,司法權,等等。在所有的組織和製度之上有一個最高的權力,即人民的權力,它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改變或廢除這些製度和組織。在第二部分,托克維爾講述了人民的權力是怎麽行使的,它的本性是什麽,它是如何發展的,它的無限權威產生了什麽效果,以及未來的命運如何。
19世紀初,民主,共和,自由,平等,這些理念的種子已經在歐洲生根發芽,但是沒有一個國家能把這些理念有機的整合在一起。當時的英國是君主立憲製,法國是帝國憲政製,還有一些國家正處於封建專製時代,比如俄國。法國大革命深深刺痛了托克維爾的心,一場轟轟烈烈的民主革命運動最後演變成了踐踏自由和個人權利的多數的暴政。托克維爾來到美國考察希望尋找一種可以防止法國大革命這樣的多數暴政的民主製度,他在美國看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的製度,言辭中毫不掩飾對這一新製度的讚美。他沒有從古希臘城邦的民主和羅馬時代的共和去解釋美國的民主共和製度,而是從美國具體的地理曆史文化中去總結和解釋。因此他強調 “美國的聯邦憲法,好象能工巧匠創造的一件隻能使發明人成名發財,而落到他人之手就變成一無用處的美麗藝術品“。美國是歐洲各國學習的榜樣,但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應該照搬美國的模式,而是要根據自己國家的具體情況學習和借鑒。
托克維爾認為美國能形成並維護這樣一種獨特的民主共和製度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上帝為美國人安排的獨特的、幸運的地理環境。當新移民登陸美國的時候,他們麵對的是一片遼闊的尚未開發的土地,移民們不但分散於各處居住,而且又為許多天然障礙所分隔,隻能由他們各自去管理自己的生活細節。因此,美國從一開始就不可能建立集權的行政,而且將來也極難建立。美國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由州政府和鄉鎮政府管理的國家。被大洋分隔,沒有強鄰,不用擔心被入侵,被征服,也是美國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
第二,美國人的生活習慣和民情。托克維爾所說的民情包括宗教信仰,人們受教育水平,擁有的各種見 解,思維習慣,道德水準,精神麵貌,等等。所有這些使美國人天生熱愛自由並積極投入到各種社會活動當中,這是產生和維護美國民主共和製度的基石。“在某些國家,居民們總是以一種厭惡的態度來對待法律授予他們的政治 權利。他們認為,為公共利益而活動是浪費自己的時間。他們喜歡把自己關 閉在狹小的自私圈子裏,四周築起高牆和挖上深壕,與外界完全隔離開來。 美國人與此相反。如果叫他們隻忙於私事,他們的生存就將有一半失去 樂趣:他們將會在日常生活中感到無限空虛,覺得有難以忍受的痛苦.”
第三,法製。獨立於行政權的立法和司法機構既可以防範行政權過於集中而導致的暴政,又可以糾正民主的偏差。在美國,幾乎所有的政治問題遲早都要變成立法和司法問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象美國一樣,立法者從來沒有停止過立法活動,不斷頒布或修改法律。
第四,美國人采取的聯邦形式和獨特的鄉鎮製度,它使美國把一個大共和國的強大性與一 個小共和國的安全性結合起來。 鄉鎮製度既限製著多數的專製,又使人民養成愛好自由的習慣和掌握行使自由權利的藝術。托克維爾還認為美國沒有一個政治經濟文化高度集中的首都也有助於防止多數暴政,因為不會出現首都亂則全國亂的局麵。
《論美國的民主》第一卷出版的時候托克維爾才30歲,卻有超人的洞察力。他在書中的大部分預言後來都以應驗。他預言北美的印第安人注定要滅亡。隨著歐洲移民不斷向西擴張,那裏的印第安人將不複存在。他分析了美國的黑奴製,堅信在現代的民主自由和文明中決不允許這樣一種製度存在。美國南方和北方對待黑奴製的不同認識必將導致一場暴力衝突。他預言德克薩斯必定會被美國吞並,預言美國將成為東接大西洋,西至太平洋的大國,甚至預言了未來的世界會出現美俄對峙的局麵,“美國人在與自然為他們設置的障礙進行鬥爭,俄國人在與人進行搏鬥。 一個在與荒野和野蠻戰鬥,另一個在與全副武裝的文明作戰。因此,美國人的征服是用勞動者的犁進行的,而俄國人的征服則是靠士兵的劍進行的。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美國人以個人利益為動力,任憑個人去發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而不予以限製。 而為此目的,俄國人差不多把社會的一切權力都集中於一人之手。 前者以自由為主要的行動手段,後者以奴役為主要的行動手段。 他們的起點不同,道路各異。然而,其中的每一民族都好象受到天意的密令指派,終有一天要各主世界一半的命運。”
托克維爾在書中大量對比民主共和製度和專製集權製度 ,雖然寫於一百多年以前,現在讀起來仍然是那麽鮮活。他對民主共和製度表達了一種強烈的期盼,認為 “如果我們不逐漸采用並最後建立民主製度,不向全體公民灌輸那些使他們首先懂得自由和隨後享用自由的思想和感情,那末,不論是有產者還是貴族,不論是窮人還是富人,誰都不能獨立自主,而暴政則將統治 所有的人。我還可以預見,如果我們不及時建立絕大多數人的和平統治,我們遲早要陷於獨夫的無限淫威之下。“”在這個世界上,隻要以人民的名義來實行暴政和主事不公,暴政也能成為合法的,不公也能變為神聖的。“ 托克維爾所期盼的自由民主的文明世界今天並沒有實現,強大的專製集權勢力依然存在。今天的美國和一百多年前的美國相比,地理環境和社會組織結構以及整個國家的政治製度似乎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而托克維爾所謂的民情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的人口結構,移民組成,人們的宗教信仰,價值觀,思維方式,等等,都和一百多年前有根本性的不同。托克維爾認為民情是決定和維護美國民主共和製度最重要的一個因素。美國當年的民情創造了一個嶄新的製度和世界第一強國,今日的民情會把美國帶往何方?還能不能維護一個自由繁榮的民主共和製國家?這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窺一斑難以見全豹,以上隻是對《論美國的民主》(第一卷)這本書的一點粗淺的理解,難免有盲人摸象的嫌疑。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