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惡人

全部不是原創!向原作者致敬!
正文

蔡霞:改變黨淩駕於法律之上才是真改革ZT

(2016-09-20 08:30:25) 下一個

說話聲音不大,語調平和。餐點時間,在略感嘈雜的咖啡館中,這稍顯突兀。不過,更為顯著的是,在外界看來頗為神秘的身份,並沒有讓蔡霞選擇公眾熟悉的話語體係。

目前,執教於中共中央黨校的蔡霞,是一位致力於研究政黨意識形態和民主政治的學者。在座談會上、學術論壇上,她通常會發表言辭犀利的演講。在考核學員黨內的中高級官員時,她更要求他們的“良心”。

在一篇流傳甚廣的報道中,蔡霞批評一位據稱可能晉升副部級的學員,“人命關天是小事?對老百姓的生命有沒有基本感情?我感覺你極為淡漠!這不是思想觀點不同,是良心何在。”

在討論目前的“左右”之爭的時候,一直沉浸其中的蔡霞抬起頭,投來平靜的目光,“社會思想觀念的多樣多元是客觀存在的,在達成共識的過程中應該就政策、問題本身進行討論,不泛化意識形態,並需要擺脫‘左、右’的意識形態束縛。否則,就是在消耗時間,耽誤時機。”

對於中央目前的一係列舉措,蔡霞尤為看重中央出台的《中央黨內法規製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2013~2017年》。因為,這是將來黨的運轉機製由人治治黨逐漸走向製度治黨的前奏。“這是政黨自身現代文明的提升,這點很重要,也是黨內目前最為需要的。”

製度約束先從領導人開始

第一財經日報:自從“十八大”召開後,新一屆中央在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等方麵進行了更為嚴格的要求。1年時間已經過去了,你能否給我們勾勒一下新一屆黨中央在黨建方麵的思路?

:“十八大”以來,可以明顯感受到抓緊黨的作風建設、群眾路線教育、思想教育,以及加大反腐的力度。尤為重要的是,要求全黨在重大問題上要達成思想共識。但這點黨內其實很薄弱。

由於理論上的薄弱,導致黨內一些同誌思想上的混亂。我覺得,堅持在重大問題上形成思想共識,這個工作要花大力氣抓,使得全黨在重大問題上形成共識。

一個政黨必須這樣。因為客觀地看,一個政黨內在很多問題上會有分歧,這就很有必要在重大問題上全黨達成共識。一個黨的思路要清晰,明白哪些是根本路線、關鍵問題。

同時,領導要有權威,這是必要的,但也要與黨內製度建設對權威的約束和規範同步。

用製度約束全黨,首先是從約束黨的領導人開始。防止領導人的個人作用過大,乃至於可能削弱組織或製度的權威性。黨的建設要跟上去,就必須建立一個配套的、健全的黨內運行機製,可以規範方方麵麵的權力。這使得任何個人都不因個人力量過大而使整個黨的肌體、組織難以健康發展,這是將來黨建中需要考慮的問題。

這些總結起來就是:聚黨心、規權力。用思想理論素質的提升和群眾路線的教育凝聚全黨意誌。以此保證“十八大”以來的方針政策,能夠貫徹下去,從而推進國家發展。

還有就是,用“八項規定”、作風建設乃至反腐敗鬥爭來規範權力、製約權力,這是在給黨員立規矩。如果不立的話,權力就會為所欲為。換句話說,就是製度形同虛設。

一年來“從嚴治黨”這四個字顯得非常突出,力度很大。突出的問題先解決,這是用黨習慣性的工作方法。不過,這並不是改革,而是為後麵的黨建改革創造條件。

為什麽權力可以胡作非為,為什麽黨內有那麽多腐敗,為什麽作風上出現問題成為普遍現象。這背後與執政黨怎樣執掌國家權力、權力怎樣運作有關。這一定要和法製建設、黨內製度規範聯係起來。

一定要改變原來那種政黨可以淩駕於國家法律之上、黨的領導人意誌可以淩駕於全黨的製度。改變這種情況才是真正的改革。

今年11月份,根據黨的十八大關於黨的建設總體部署,中央出台了《中央黨內法規製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2013~2017年》。這是最重要的內容。也就意味著,黨的運轉機製會由人治治黨逐漸走向製度治黨。這是政黨自身現代文明的提升,這點很重要,也是黨內目前最為需要的。

所以,我講課一般都會講兩條,一是解放思想,打開眼界,推進思想理論的提高,破除陳腐觀念。否則就不會有改革,就不會探索新的空間;二是將黨內所有依靠人的意誌來完成的事情都轉換為製度。當然,製度不僅僅是規定事情本身,更多的是針對權力進行的約束機製。目前尚處於立規矩階段,隨後逐漸地轉向製度約束。這是一個好的開端,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日報:在新一屆政府的反腐工作中,一方麵查處高級官員貪腐大要案等“硬腐敗”,一麵治理腐敗環境,清查“軟腐敗”。包括出台八項規定、反四風、對領導幹部工作生活待遇標準建章立製等。你是如何看待中央的這兩手行動的?

蔡霞:加強反腐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是黨和人民的呼聲。這樣一方麵顯示執政黨對貪腐所進行的鬥爭,保持自身的先進性,取信於民;另一方麵從嚴治黨也是為了警示黨內的所有幹部。

清查軟硬腐敗,這二者都是相輔相成的。“硬腐敗”是犯罪問題,“軟腐敗”是作風問題。二者本質是有差別的。以往有些隻有原則性的抽象要求,作風問題的具體規定是不明確的,這就出現了彈性空間。所以要遏製軟腐敗就要將這些內容明確規定,減少灰色地帶。

這些內容將來會逐漸納入到黨的體係中去,在各個環節上把具體的製度與行為聯係起來,權力運行到某一環節就有與其相對應的製度。逐漸地,黨內的活動就有規範性,確立明確導向。現在就是要將製度確立起來,將對與錯的標準搞清楚,然後才是執行。

日報:新一輪政府高調反腐,強調製度反腐和法治反腐。隨即,中紀委和監察部網站開通網絡、信訪舉報新功能,網絡在反腐方麵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二者之間是否存在著一定的互動?

蔡霞:遏製腐敗,必須製約和監督權力,這是共識。黨的製度建設需要形成一個完整的製度鏈。發展黨內民主的製度建設,對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遏製黨內腐敗現象、保持黨的先進性,具有極為重要的全局性意義。因此,黨內製度建設的一個重要著力點是以製度管權。

製度反腐其實還有一層含義就是用製度來規範權力,在權力運行過程中,避免腐敗有可能出現的空間,防患於未然。網絡信訪舉報是社會監督的一個部分。製度反腐是指對權力的運作本身進行規範。這是兩個不同的方麵。

製度建設不僅僅根據政治理念,而且要遵循黨內權力運行的規律與特點,根據黨內權力與權利的互動規律來設計一整套製度鏈,一方麵保證黨內權力運行的規範性與秩序化,另一方麵使黨組織和黨員能夠有效地控製黨內權力的實際活動,最大程度地實現黨內權力與黨員權利的良性互動.

這一完整的製度鏈至少要包含四個方麵的考慮:一是權力的公開透明運行,杜絕暗箱操作;二是權力在一定軌道上的封閉有限運行,防止權力運用無邊界、無規矩;三是權力的公開透明和規範運行製度必須有高度的剛性權威,防止製度的彈性化,使製度權威高於人的權威。用製度的力量來規範權力運行,遏製權力腐敗;四是對違反製度的權力行為必須給予明確的處罰。

群眾路線需要與民主政治聯係起來

日報: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舉行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次強調,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第二次也要求落實到“末梢神經”。對於群眾路線,你是如何理解的?

蔡霞:從唯物史觀來講,一個政黨必須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群眾是社會曆史發展的主體,一個政黨要想成就一個社會事業,就要和群眾在一起,相信群眾。智慧來源於群眾,沒有群眾,就什麽也做不成。“一個好漢三個幫”,從個人角度來講,也是如此。不能一運用到政黨身上,就成為政治詞匯,將事情說得很玄妙。

另外一個,從政黨政治的基本規律來講,任何一個政黨要是離開了社會公眾對它的支持、信任,什麽都做不成,政黨也就沒有它的生存空間。政黨的很多活動,說到底就是在爭取社會公眾的信任與支持。隻有這樣,才有可能獲得選票去執政,才有可能去組織群眾一起參與公共生活。

在現今階段,群眾路線要和中國發展民主政治聯係起來。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明白國家政權是社會公眾賦予的,人民群眾是社會生活、國家生活的主體,政黨隻是為公眾服務的一個工具。那麽,執政黨要獲得社會公眾的支持,就要讓公眾來行使其民主權利。黨隻有把這個位置擺好,才是在執政條件下對群眾路線的正確理解和實踐。

在發展民主政治中堅持群眾路線,最重要的就是,社會公眾的權利是否得到國家法製很好的保護,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是不是尊重公眾,尊重公民。所以,群眾路線不能講黨是主體,群眾是客體,要反過來說,政黨隻是人民群眾實現自身利益的工具。

實踐黨的群眾路線要和怎樣推動中國的民主政治結合起來,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如何體現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群眾的政治權利如何得到切實尊重、實現、行使和保障。在社會這個層麵上,如何真正去落實基層自治,讓人民群眾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

進一步來講,就是需要培育有公民文化、公民意識的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一定是先有市民的社會,然後市民轉型為公民。中國要真正實現偉大複興,不僅在於國家層麵上的強大,而且更在於社會力量的強大。

社會力量的發育過程,是權利意識的生長過程,隻有市民、公民的意識和文化生長起來以後,才能實現社會的理性,才能有效建立起法治和製度,民眾才不會凡事都寄希望於具有強製性的公權力解決問題。民主的真正目的是自我規範和自我管理,是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

但是,有些地方就是將群眾當成工具,需要的時候就組織群眾、動員群眾,號召群眾來做事情;不想聽群眾意見的時候,或者利益矛盾衝突的時候,就直接壓製群眾,以各種各樣的名義來阻止群眾行使他們的權利。這是一種傳統官吏對社會的壓製,帶有專製的色彩。這不是群眾路線,也不是現代政黨的執政意識。

把實踐群眾路線與發展民主政治結合起來,對於涉及到社會公眾利益的問題,應該將之放在社會公眾中,讓多方主體各抒己見,不能由專家或者官員壟斷話語權,現在缺乏的就是公眾討論的機會。

在共識的達成過程中,社會思想觀念的多樣多元是客觀存在的。我認為現在最重要的是轉變思維方式,擺脫“左、右”、意識形態主義思維的束縛,不把具體政策問題泛化為意識形態問題,而就政策和問題本身進行討論。否則,就是在消耗時間,耽誤時機。

民主政治的轉型是長期過程

日報:你曾經公開表示,要給執政黨一個回旋餘地,不能把它逼到牆角!那麽在和平轉型與倒逼改革之間,二者之間的關係如何?如何理解?

蔡霞:給執政黨一個回旋的餘地和空間,不要把它逼到牆角,這裏指的是觀念和態度。我個人認為,社會和政府需要更多的是合作,而非對抗。在衝突事件中,雙方都應該以理性、協商、合作的態度,那這個事情就比較好解決了,就不會激化矛盾。

在和平轉型和倒逼改革之間,和前麵講的是兩碼事情,和平轉型是指中國社會的改革向前推進,能不能尋找一個社會動蕩比較小的路徑,包括把握改革的時機,尋找改革的路徑、改革過程中的策略以及改革當中的各種力量之間的聯合和運用,才有可能使問題得到比較平和的化解,使中國有一個逐漸轉型的過程。

倒逼改革是指問題突出,不解決不能繼續,這個和前麵的互相“逼對方到牆角”是兩碼事。

由於網絡上不恰當的截韌引用,再加上部分網民的不理智,所以才會出現你說的那種情況。碰到這種情況,我一般都不會去辯解。因為當你麵對一個很偏激的人、很不理智的人的時候,你說什麽他都聽不進去.

日報: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是否意味著政治體製改革在著力推進呢?那麽,對於中國今後的民主、法治以及黨建,你有哪些期望?

蔡霞: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是對的。同時還要看製度本身如何設計,其理念是什麽,是集中權力的製度還是分權製衡的製度,都是需要考慮的。背後都觸動著社會力量的對比、平衡。

隻有體現現代民主政治權力運作的規律,符合現代民主政治理念的製度,才是根本性的改革,其中最基本的是民主、分權、透明、規範。

權力的集中與專製是兩碼事。要做成一件事,權力的集中是必須的。但是,這種集中要有相應規定,需要分權的地方按製度規範,而不是把權力集中到某一個人手中。目前的國安委、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主要是決策權,而且是戰略性的,不涉及日常的執行事務。所以我是看好這個改革的。

關鍵在於,這兩個機構建立後,對整個國家未來的民主政治發展的製度建設、能不能有一個銜接,能否推動國家現代治理體係和國家製度的完善。如果是這樣,將有利於推動國家發展,而不能高居於國家之上,在國家憲法製度的範圍之外,不受國家法治的約束。

當然,隨後還應該有針對體製的配套改革,如果現有體製不動的話,僅僅是增加兩個機構就想解決所有問題,顯然這是做不到的。

對於未來的民主法治建設,從國家製度角度講,要走向民主製度,保證權力公開透明規範的運轉;從社會根基上來講,將社會理性、國家權力規範這兩股力量結合起來,才有可能使中國和平轉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