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美國封華為不封小米談其技術封鎖策略

(2025-05-25 13:28:29) 下一個

美國新版的針對中國芯片的封鎖令,又特別針對華為生產的AI芯片。美國商務部明確指出,“華為昇騰”係列芯片被推定受EAR(出口管理條例)管製。同時警告業界,在全球任何地方使用華為昇騰芯片都可能違反美國的出口管製規定。

但幾乎同時,小米宣布將研發3nm的AI芯片,美國屁也沒放一個。要說到先進性,華為的還是較為落後的7nm級別的,為什麽美國對華為和小米區別對待呢?

美國的技術封鎖策略,在當年和蘇聯集團的鬥爭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美國聯合西方,對蘇聯集團(80年代前包括中國)實行了嚴格的技術封鎖,使得蘇聯的整體技術水平,落後於美國幾十年。這對蘇聯最後在冷戰中落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當美國在2012年開始要考慮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時,卻發現了一個難題。和蘇聯不同,中國的經濟與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緊密相連,中國既是西方的主要供應商,也是重要市場。以芯片為例,研究生產芯片的投資巨大,必須有足夠大的市場才能取得盈利,繼續生存。而中國是芯片的主要消費市場,世界上大多數的電子產品都產自中國,中國需要花費比石油進口更多的錢去進口芯片,安裝在電子產品中,提供給本國和世界各國。如果對中國芯片禁運,那些西方芯片生產商也失去了大塊市場,難以盈利,甚至要破產了。

如何既對中國技術封鎖,又不影響美國的經濟利益呢?真正開始動手的,還是特朗普。在他的第一任期內,開始了行動,首先把目標對準當時發展迅速,風頭正健的華為。2019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及其70家關聯企業列入“實體清單”(Entity List)。主要內容: 未經美國政府批準,華為將無法向購買含美國專利的元器件和技術。這意味著包括芯片、軟件(如安卓係統)等關鍵美國產品和技術都將受到嚴格限製。但是,大多數中國電子企業,包括小米,騰訊都未被列入實體清單,因此它們依然可以購買和使用美國設計,台積電,三星等生產的手機芯片和使用安卓係統。

這種差別性的封鎖策略,旨在構建一個依附性的中國半導體產業,打擊擺脫美國核心技術的創新性突破。應該說,這個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嚴重打擊了華為發展的勢頭,而美國依然占有了中國市場的大頭,似乎滿足了既對中國技術封鎖,又不影響美國的經濟利益的目的。

然而中國也沒有坐以待斃,在盡一切努力,擺脫對美國的依賴。“中國2025”的推出以及成功實施,使得中國在近十個關鍵性技術領域取得了突破,在電動汽車,新能源,AI,甚至在軍工方麵,已經擺脫了對美國的依賴,取得自主,甚至超越美國的成就。就是華為,也在國家的扶持下,實現了擺脫美國專利的技術突破,甚至開發出了自己的操作係統“鴻蒙”,去年在中國市場,手機銷量超過了蘋果。華為也開發出自己的AI芯片,具有取代Nvidia芯片的潛力。

美國再次把矛頭對準了華為,但小米則不同,一是小米玄戒沒進老美實體清單,可以正常申請使用美係技術;二是小米在規則上提前做好規避風險,比如,它采用外掛聯發科5G基帶的設計,利用聯發科的身份繞過限製;三是,美國打壓的是技術自主性,小米目前暫未突破 “設計 - 製造 - 專利” 這條美國控製鏈,使用的IP架構、工具等均為脫離美係技術,因此構不成技術 “威脅”。特別要說的是,小米芯片還是在台積電代工的,台積電具有荷蘭的可以生產3nm芯片的機器。因此,小米的芯片,本質上隻是按照美國製程設計,製造的,不算什麽創新,哪一天美國下令禁止了,那它啥也不是。

美國也正在通過選擇性製裁塑造 “合規者獲益” 的假象,這樣就可以實現它的兩個目的:1. 技術滲透:玄戒 O1用的是ARM架構,關鍵驗證工具也依賴美國 Synopsys,美國可借此監控中國芯片設計動態;2. 輿論塑造:將華為定義為 “國家安全威脅”,而將它潛意識裏把小米包裝成 “遵守國際規則” 的典範,用以削弱中國科技企業的團結意識。

在商業領域,資本家和消費者都是沒有祖國的。你會因為愛國,不買日本汽車而去買質量不可靠的中國汽車嗎?中國的電子企業也一樣,如果有質量可靠的美國芯片,是不會因為愛國而去選擇國產的。因此,美國這種選擇性製裁的政策,是挺明智的。

英偉達(Nvidia)首席執行官黃仁勳(Jensen Huang)多次就美國對華芯片出口管製政策發表看法,他認為美國不應該放棄其在中國AI領域的主導權,並對當前的限製政策持批評態度。他的主要理由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地緣政治適得其反,反而加速中國本土AI芯片發展: 黃仁勳認為,美國的出口管製措施並未能有效遏製中國AI技術的發展,反而刺激了中國公司加速研發自己的AI芯片和技術。他指出,由於無法獲得英偉達最先進的芯片,中國企業被“逼”著去尋找和開發“次優選擇”,並獲得了政府的強大支持。他曾公開表示,管製措施是“失敗的”,因為“本地公司非常有才華,也非常堅定,出口管製給了他們精神、能量和政府支持,以加速他們的發展。”

市場份額流失,損害美國公司利益: 黃仁勳透露,在幾年前(大約2021年初)英偉達在中國AI芯片市場的份額高達95%左右,但現在已經降至約50%。他強調,失去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不僅會給英偉達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損失,還會導致美國稅收收入減少,並可能影響美國本土的就業和產業發展。他認為,放棄中國市場是“可惜的”,因為中國AI市場在未來幾年可能達到5000億美元的規模。

全球技術擴散對美國有利,而非限製: 黃仁勳認為,美國應該致力於加速其AI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和應用,而不是限製其他國家(包括中國)獲取美國技術。他認為,通過廣泛的技術擴散,美國可以保持其在AI領域的領導地位,並推動全球AI生態係統的發展。如果美國技術缺席,其他國家可能會轉向包括華為在內的戰略競爭對手,這反而會削弱美國在全球科技領域的優勢。

中國AI研發實力強大: 黃仁勳承認,中國在AI領域擁有強大的研究能力和龐大的研發人才。他指出,全球約50%的AI研究人員來自中國,且中國在軟件方麵“非常擅長”。他甚至公開讚揚了中國的一些AI公司,如DeepSeek,認為其發展推動了AI基礎設施的需求。這意味著,即使沒有美國的頂級芯片,中國也有能力通過其他途徑(例如優化現有芯片、開發本土替代品,或者通過軟件創新)繼續推進AI研究和應用。

長期競爭力受損: 黃仁勳擔心,如果美國公司被排除在中國AI市場之外,中國本土企業將有機會發展出與美國技術兼容的本土AI生態係統,並最終可能在其他市場與美國公司競爭。他認為,這會使得美國在AI領域的長期領導地位麵臨風險。

從英偉達已被允許開發適合於中國市場的合規芯片來看,美國對中國的芯片封鎖,還是會走這樣的選擇性封鎖政策,而不是一棍子打死。而在其它領域,兩國也會激烈的鬥爭。

這次貿易戰中,特朗普先發飆,後妥協的情形,會在以後不斷的出現。他在上次競選時的口號,就是“選我,讓美國重新偉大;選拜登,就是把美國出賣給中國”。這次競選,沒用這個口號,但打壓中國,是其基本盤的核心述求,也是兩黨的共識,和美國民意最大的公約數。因此,可以預見,在未來,貿易戰,技術戰,地緣政治戰,冷戰甚至熱戰,會層出不窮。但最後,rhetoric會讓步於現實與願望之間的妥協。最有可能的結果,就像在芯片戰中體現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衡!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