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作為新中國60後所親曆的教育成長過程

(2019-01-18 09:01:45) 下一個

新中國成立70年了,按每十年一代的話,至今有六代人可稱得上是新中國後人。79年是個分水嶺,前三十年和後三十年,社會形態幾乎完全不一樣,前三十年有文革十年,正常的教育體係被打亂。受到影響的有50後和60後。


我是65年生人,自認為60後較典型的代表:父母都是工人階級,沒受過高等教育也不出生於書香門第,因此也沒能接受家庭特殊教育;從小學到大學都走得比較常規,沒什麽天才,但也不笨;有點特殊的是,我近40歲出國,竟然在不惑之年被西方成功洗腦(我自願的),還信了教,因此能反思一下在中國的教育經曆。本文不著重於專業教育過程,而主要側重基礎素質和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文革最瘋狂的時代,我還沒到有記憶的年齡,隻是聽父母講述,家裏有段痛苦經曆。爸爸是個廠領導,被造反派吊起來打,媽媽那時還是個年輕女子,也被打得鼻青臉腫。他們說起,有次批鬥父母時,我走上台去抱媽媽,竟引得全場大笑。造反派倒沒有把我一腳踢飛,而是也笑著把我抱下台去,父母因此還被放了一天假。人性還是有的!


我讀小學時,記憶中是段陽光燦爛的日子!文革時期也不是一直瘋狂,72-75年就挺平安的。小學就認認字,學學算術,考試不難,考不好也無所謂,沒什麽課外輔導,整天就是玩。


漢字難學,四年級前還看不了書,這段時間,在學校裏主要的收獲,就是接受了一些意識形態教育。毛主席,共產黨,共產主義等以口號,儀式,歌曲等方式以某種程度格式化了我的大腦,當然也有仇恨對象:劉少奇,林彪,階級敵人,美帝,蘇修....


對比一下美國的小學教學,好像有點異曲同工:英語也需要三四年才能形成閱讀能力,因此美國小學也就是個玩,學校裏有愛國主義儀式(升旗,背誓詞),而大多數人家裏都有宗教活動。總之,也是學學字,洗洗腦,以玩為主。這麽說來,文革期間的小學教育沒耽誤我們什麽事,和現在那種填鴨式不輸起跑線的小學敎育相比,那時的小學生活更與世界接軌呢!


到了有閱讀能力的小學高年級時,閱讀物的貧乏是個問題。那時禁書的範圍大得不可思議,象“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樣的紅色讀物的全書也是禁書,文化旗手魯迅的原文都看不到,市麵上流傳的隻有斷章取義後的連環畫了,隻留個情節,沒法體會其文字之美。好在對我而言,這段時間不長,老毛一死,在華主席手下時,書禁就大大開放了。


從我上初中起,中國的教育完全走上正軌了。這是種典型的應試教育,題海戰術。好在那時候課外輔導不多,成績基本和本人的智力和努力程度相關,比較公平。題海戰術也有好處,從不同角度不同情景把概念搞得比較清楚,反複做題也訓練了邏輯能力。還有論證式的哲學考試方法,對形成世界觀和方法論還是有一定幫助的,那種辯證思維方式,現在我依然認為是正確的。西方中學沒有哲學必修課,世界觀被宗教和政治搞得一塌糊塗,遇到困難隻能禱告,還不如唯物辯證法呢!


而當時文化市場的開放程度,是現在中國人想像不到的,什麽書都有。對價值觀最有影響的,我個人體會是人物傳記。不幸的是,我被一本叫“第三帝國的興亡”的書所打動,以希特勒為榜樣,形成了以個人奮鬥為核心的價值觀,而在政治上,則形成了從統治者的視角來看問題的所謂集體主義的觀點,總是為統治者辯護。另外,語文課本也有相當作用,當時的課文有很多是抒發家國情懷的古文,以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為代表,這應該是黨的故意之作,把古代士大夫的忠君情結引導成不管黨怎麽樣,都依然愛黨及其國家的節婦愚忠主義。但不管怎麽樣,這就是我在出國之前的三觀!


出國後,最大的價值觀修正,就是把國家(state)和民族(nation)區別開來了。國家是暴力機器,是拿來管的,不是拿來愛的。愛國是指愛nation,我黨老喜歡混淆這二者的區別! 


總之,和50後相比,文革對60後的影響不算太大,因為文革期間大多數60後都在小學期間。而以後他們價值觀形成時,又正值中國最開放的時期。60後是新中國幾代人中最容易接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的一代,也是最關心政治的一代。64的主要領軍人物和參與者都是60後,那時候他們都非常年輕。64後國家的洗腦策略改變了,信息控製也嚴了,而被國家機器的殘暴所嚇倒的更年輕一代,也遠離了政治。60後成了空前絕後的一代。


相比50後,60後所受教育比較正規,經曆比較平衡,本是堪擔大任的一代,可惜改憲後,恐怕在中國的曆史舞台上沒他們的戲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