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國共內戰國軍為啥敗北ZT

(2017-01-15 08:45:11) 下一個

如果還以教科書的腔調進行灌輸,說共軍依靠人民大眾的支持、憑借小米加步槍取得勝利,已經難以取信於人。於是有些“學者、文人”就想盡辦法把自己打扮成中立的麵目,胡說八道。

 

       他們將共軍取勝的原因歸為:1,集中優勢兵力。2,改造俘虜。3,間諜。全是戰術層次的。這是對國共兩黨的同時貶低。寫出這類文章的人,要麽是腦殘,要麽是故意欺騙。我認為前者的可能性較大,大家要警惕此類三聚氰胺文章。

 

       那麽,真實的曆史到底如何?國共內戰中,共軍的勝利是偶然的嗎?國民黨的失敗值得同情嗎?現在有很多人在懷念民國,懷念民國時候的文化,懷念民國時候的自由,我也懷念。

 

————但是我要說,國民黨的失敗絕對不值得同情,其失敗是必然。

 

      共軍取勝,原因很多,可將權重分為:美蘇態度,占60%權重;國內民心所向,占40%權重。

 

       主要原因

 

       1:雅爾塔協定基本決定了國共內戰勝敗。很多看曆史書的人竟然忽略了一個問題:為什麽軍共長征後一直在陝西,勢力非常小,而日本投降後,國共內戰怎麽就跑到東北去決戰了,並且是那樣大規模的戰爭?

 

       命運早已經注定。1945年2月,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個大國在蘇聯雅爾塔召開會議,商談戰後成果瓜分。與中國有關的是兩條:蒙古獨立;東北是蘇聯勢力範圍。

 

       在東北,蘇聯幫助中共通過鐵路公路迅速占領日軍投降後的地區,並向林彪提供了步槍70多萬枝,機槍15000多挺,各類野戰炮4000多門,汽車約2000多輛,坦克約600多輛。

 

      精良的武器有了,兵呢?首先,中共收編了大量的偽軍。有美化國民黨的人說:蔣介石很正直,不肯收編偽軍。此說存疑。國民政府即便想收編,恐怕也沒有機會。蘇聯敞開大門讓共軍先行進入東北,搶先收編了。此外,蘇聯援助了富有二戰經驗的指揮官,還將幾個師的朝鮮軍隊歸了共軍。有人說蘇聯將一部分德軍、日軍編入了共軍部隊,這個還有待考證。

 

      沒有人能預料到雅爾塔協定對中國的影響有多麽巨大。當時中國的重工業絕大部分在東北,日本經營東北多年留下的遺產。將東北劃歸蘇聯勢力範圍,實際上是將東北給了中共。得東北者得天下。

 

2,美國支持共軍。多數人有個誤解,以為內戰中蘇聯支持共產黨,美國支持國民黨。大錯特錯。當時,美國和蘇聯達成意向:在中國內戰中保持中立。但實際上幾乎誰都沒有中立。

 

      蘇聯支持共軍,這個不用多說。關鍵是美國。東北戰爭初期,孫立人帶領軍隊把林彪打得一路潰敗,已經準備撤到蘇聯、朝鮮去。美國馬歇爾馬上出來調停,要求停戰,給了林彪喘息之機。共軍曆史上兩次被挽救,大的一次是西安事變,小的一次就是馬歇爾調停。馬歇爾調停後,美國又對中共進行了第二次支持:給予中華民國政府18個月的武器禁運。當18個月的武器禁運到期之後,共軍和美國左翼勢力在美國港口舉行罷工,導致武器仍然無法運出。

 

     所以,多數人所不知道的事實是,蘇聯和美國都扶植共軍。這給了國民政府致命打擊。信心上的打擊,武器上的打擊。國民政府帶著抗日戰爭的疲憊身軀,帶著剩餘的武器上戰場,子彈打一發就少一發,而養精蓄銳八年後的共軍彈藥充足,國軍在武器裝備上逐漸處於劣勢。

 

      直到共軍占領南京,美國政府還以為能與共軍政權保持良好關係。但是,得勢後的某人眼珠子一翻,說了句:“別了,司徒雷登”。美國人隻好灰溜溜走了。

 

      蘇聯支持共軍,不用解釋。美國為什麽支持共軍?因為,當時美國一些左翼研究機構(據說滲透了共產勢力)給美國政府提的建議是扶植共軍;同時,美國在華將領親眼看到國民黨的腐敗,和共軍一直宣傳說要建立憲政、民主,要建立“美國式的國家”,特別是毛的《新民主主義概論》、《論聯合政府》,贏得了美國人的支持。為了防止國民黨一黨獨大,美國處處壓製國民黨、扶植共軍,要求建立聯合政府。美國人認為:共軍代表了中國的未來。他們以為扶植共軍,就有可能幫助中國建立與美國類似的兩黨製。美國人就是個天真的、容易上當的大男孩。

 

       美國和蘇聯當時兩大強國都支持共軍,基本決定了共軍必勝,國軍必敗。難道中國內戰純粹是由美蘇決定的?那倒不是。

 

————共軍之所以取勝,還有第三個重要原因,就是民心。

 

      當時國內民眾確實傾向於支持共軍,大陸教科書關於這一點的描述還真沒有錯。那些美化國民黨的人不願意承認也沒用。

 

————那麽,為什麽國內民眾支持共軍呢?我們來看。

 

1,知識分子支持。國共內戰期間,作家、教授、青年學生普遍支持共軍。書生的支持有用?當然有用。當時的社會風氣跟現在不一樣,那時候,大學教授一句話比市長省長管用。全國人民,包括軍隊,都跟著知識階層支持共軍。

 

      現在有些知識分子批評魯迅,認為他在人民對國民政府的痛恨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我不認同。在當時的狀況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大多會反對國民黨、支持共軍。不能要求大多數知識分子都像胡適一樣,看那麽遠。畢竟,中國有很多魯迅,但隻有一個胡適。內戰失敗之前,蔣介石和胡適認為共軍奪權後一定會迫害知識分子,所以製訂了“搶救學人”計劃。可惜,多數教授不肯離開,胡適跑到機場迎接,發現飛機上沒坐幾個人,放聲大哭。

 

      2,國軍高層軍官同情支持共軍。當時,國民黨軍隊士氣低落,因為他們剛剛衷心慶祝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又被召去打內戰,內心憤懣。而共軍的軍隊,養精蓄銳之後,知道如果不幹掉國民黨,就無法享受抗戰勝利的果實。國民黨軍隊在抗戰勝利後的政權接收中,快速腐敗,幾乎所有官兵都對國民黨不滿。那些在貪腐中受益的,一邊貪汙一邊感歎這個黨真壞;那些想貪汙卻沒有機會的,一肚子不滿;更多的是那些正直的官兵,對於國民黨的腐敗痛恨不已。

 

       當時的高級將領中,有多少人內心向往共軍?具體數字不好統計,但基本事實非常清晰。最明顯的是衛立煌,他在雲南緬甸帶領遠征軍痛擊日軍,他在山西則支持共軍,曾一次撥付百萬子彈給共軍,居然沒有被判通敵。

 

 

       東北戰役後期,陳誠居然建議由衛立煌任東北總指揮,蔣介石居然就采納了,自毀長城。衛立煌如何指揮呢?他命令各部分軍隊原地駐紮,等待共軍從容不迫地一個個收拾。最後他坐在沈陽城裏,滿心歡喜地等待共軍來“俘虜”他。偏偏蔣介石不忍心,派飛機來接走他。衛立煌既失望又羞愧地坐飛機去了南京。為了保護衛立煌,共軍公布的43名戰犯中,有意將衛立煌列為第28名。幾年後,衛立煌到底想辦法投奔了大陸的共軍,如願以償。

 

     東北一丟,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敗局已定。僅有的一次希望是孟良崮。孟良崮一役,張靈甫的“中心開花,反包圍”完全有可能消滅共軍數十萬軍隊,但這一戰略得不到友軍的及時響應,功虧一簣。至此,國民黨無力回天。

 

       如果國軍將領都是一些沒文化、沒思想的土匪,他們倒未必同情共軍。但是,國軍軍官偏偏是有思想、有理性、有追求的高素質人群。

 

      3,國共間諜差異巨大。國共內戰中,共軍的間諜發揮了巨大作用。金圓券改革,導致國民政府完全喪失民心,主導改革的冀朝鼎,是共軍間諜;張靈甫之死,也與間諜郭汝瑰、劉斐(中將)有關,傅作義的秘書閻又文、女兒都是共軍間諜,胡宗南的秘書熊向暉是間諜,手下還有幾個副官是間諜;徐蚌會戰中間諜副司令張克俠、師長廖運周起了重要作用;白崇禧機要秘書謝和庚是間諜……

 

      那國民黨為什麽不派間諜滲透到共軍裏麵?當然也要派。如果沒有那麽多國民黨間諜,共軍方麵就不至於緊張地搞出“AB團事件”,殺掉自家幾萬人。但總體來說,國民黨間諜由於對那個時代腐敗國民政府的痛恨導致信念不足,效果差太遠。

 

      而那時的共軍間諜有著鐵一般的信念,他們認為自己是在為一個民主、憲政的政體奮鬥,很自豪,不會輕易叛變。

 

      綜上所述,無論是美國,還是國內,幾乎各個方麵都支持共軍。共軍的宣傳,實在是威力巨大。僅僅一個宣傳,就能讓那麽多人相信共軍要建立一個民主、憲政的國家?當然不是。共軍有宣傳,也有實際行動,他們在延安搞“三三製”民主政體,讓不識字的農民搞“黃豆選舉”。這些民主行為,實際是完全在共軍控製下的民主,但已經足夠讓當時全國的吃瓜群眾興奮不已。

 

      4、實在是因為國民黨太腐敗了。1945年之前,國民黨不算清廉,也不算腐敗,全國人民基本是支持國民政府。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國民黨、蔣介石的威望達到了曆史的頂峰。然而,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到各地接收政權,僅僅一年時間,爆炸性、彌漫性腐敗,其腐敗範圍之廣、腐敗程度之深、腐敗手段之低劣,前無古人,後有來者,讓全國人民痛恨不已。僅僅一年時間,國民政府就由萬民擁戴變為千夫所指。人們不約而同將希望寄托在共軍身上。

 

      5、人民別無選擇。好比有A、B兩個房間,人們身處A房間,看到滿地是大便、是醜陋,而隔壁的B房間短暫的傳來鳥語花香,這時候無論是美國政府,還是中國的知識階層、軍隊、百姓,都要忍不住拋棄A房間,滿懷憧憬地推開B房間的門。後來……

 

       曆史進程中,有偶然,有必然。我很厭惡那些把每個曆史事件都宣傳成“必然”的論斷。然而,在國共內戰中,共軍的勝利、國民黨的失敗,確實是必然的。當時國民黨的失敗不值得同情,那是一個腐敗到極點的政黨,他不失敗,天理難容。

 

       可是,如今的國民黨在台灣洗心革麵,鳳凰涅槃,贏得全世界的尊重與喝彩,我也同樣為其喝彩。

 

      宗其所有,國民黨的極度腐敗以及共軍關於民主憲政的宣傳,導致了內戰的結果。1940年代共軍的勝利,有天時、有地利、有人和,想不成功都不可能。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未必什麽時候都正確,但在國共內戰中,確實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所有導致勝利的內在因素中,民主憲政的宣傳,起到了決定性的主導作用。

 

       當年,毛那陽光燦爛的新民主主義宣傳戰勝了蔣介石陳腐的儒家倫理+三民主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古龍 回複 悄悄話 同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