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華人le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聊政治聊見聞…(二十八:a):(農民生活)

(2017-01-26 23:14:34) 下一個

不聊政治聊見聞…(二十八:a):(想到那寫到那,加加插插修修改改)

我的自述-(70年經曆及所見所聞)

筆名用了好幾個,有“lee234”、“華人lee”、“105517801”、“花名- -雞仔”、最用得多的是“花名雞仔”,還有忘了的好幾個,看了不同ID不要說我抄人文章。

(一)…(自述前言篇),(二)…(可愛故鄉篇),(三)…(嬰童時期篇),(四)…(隨波逐流篇),(五)…(香港生活篇),(六)…(英國生活篇),(七)…(一生曆險篇),(八)…(生活點滴篇),(九)…(上天回報篇),

(農民生活)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詩這兩首見證農民的辛苦,一年四季不停忙碌著,所以我們不要浪費糧食,說說可以進食的白米,“米”大家都知道由穀脫掉殼的就是米了,沒有這麽簡單過程可多了,從穀種先說起,穀種是稻穀留出一部分,春耕時作種子在秧田下禾苗(播種),經過犁田、耙田、泗田(插秧)、施肥、悶田(除草)。秋收成熟後收割,割禾、潘禾(板桶打穀),曬穀(曬到牙都咬不爛為止),曬幹後用風櫃(人力用手動)把雜物吹走最後留下兩種穀,好穀和“二仁穀”(二仁穀用來喂雞鴨的),什麽叫“二仁穀”,二仁穀是沒有成熟好的穀子,米粒很小經過風櫃留下的。

穀子變米還有幾個過程,磨穀(把穀殼從穀離分出來,磨穀的磨分上下磨,是用黃泥摏堅“撞擊”.加竹片,竹片每片四方形兩三寸長寬,一片片釘在黃泥上密密麻麻上下都一樣,磨穀兩個人推,磨完之後也是用風櫃把糠頭“穀殼”吹走,這時是造米還不能食,米隻完成了一半,最後一程是用“碓”踏米,把米皮去掉後才是我們可以做飯的自米,“碓”分碓咀和碓陷“碓窩”,我們碓咀是用麻石條(花崗岩),碓陷也是整塊麻石挖成,踏米用腳踩。過去農民米有得看飯無得食,隻能喝粥過日子

我們老家屬於亞熱帶氣候,水稻一年兩造,秋收過後農田多數不作其它用途,氣候關係天氣寒冷種不了其它農作物,冬天田泥幹燥龜裂,這時入冬要犁霜田,硬硬田泥這時水牛最適用,把田泥犁起把土翻上來,好奇怪青蛙(香港人叫田雞)在硬泥裏冬眠,好運的犁田人會有所收獲。農田裏還有田螺、螃蟹、班魚、滑哥、(全是客家話)。

中學時期遇到農忙要回生產隊幫忙,有時整班人同到一地幫忙,回學校還要生產隊是寫監定,秋收學生要下田幫忙割禾“稻穀”,小孩到底是小孩例如割禾不好好割,好像老鼠打洞一樣,橫割一行直割一行像玩一樣,女生好點規規矩矩割,男生好玩,收割季節遇見打台風最麻煩,搶收不過來的稻穀,要把稻穀踩倒這樣可以減少損失,但也要搶收得快不然穀子浸在水裏很快就會長芽。

最記得當年那裏有事到那裏幫忙,平時木材滿海都是,一條條浮在海麵上,不知道是從何處弄來的,遇見打台風怕吹散漂走,學生下海幫忙捆綁成一排排,這樣不容易被台風吹走。有一年剝皮魚(這種魚皮不能食大粗造還有沙)大豐收,這種魚很多硬刺一籮裝不了幾斤,但水產站規定一籮要裝五十斤,怎樣才能裝上五十斤,由於魚太多叫學生幫忙,穿上高木履放幅麻包在籮上麵,人站到籮上麵踩壓,壓到五十斤運到內地,海港雖然魚多但主要還是運走,附近村子也不見得就占上便宜。

記得有時生產隊會有鹹水米分,什麽叫鹹水米,國家大米出口遇到打台風沉船,大米撈上來就地分配,氣車運豉油翻車,豉油到處都是村民帶瓶子裝回家用,這就是農民生活,講衛生愛清潔小便要洗手不是死規律,看環境而生存才是現實,小便洗手?這裏城市人專利,幹農活到那弄水洗?有水也沒有那種閑功夫。

記得公社有輛卡車是公社香港人薦送的,抗旱抽水機也是香港人薦送的,怎樣抽水法,那時河都沒有水,隻有水譚底有點水,譚底離地麵有幾層樓高,那時沒有膠管大腿粗的鐵管由地麵伸進潭底,用人力一桶桶水把鐵管灌滿再開摩打才能把水抽上來,那時農村人沒見過抽水機,抗旱隻有長長龍骨水車和吊桶,通常水車四個人扭水.(客家話),每邊兩個人把水扭上來,吊桶兩個人吊動作很好看。

過去農村沒有幼稚園、托兒所,幼稚園、托兒所不知是何物,公社初成立,幼稚園、托兒所都有,主為社員幹農活,老人照顧小孩,另一類老人撿糞便積肥,曬穀也是老人工作,把收割穀子挑回來最少要曬三天才能幹透,在禾坪曬穀要經常時不時要去“趟穀”,把穀子翻來翻去客家話叫“趟穀”,分工很好各盡所能,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生產隊趣事)…(有空再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