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華人le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聊政治聊見聞…(想到那寫到那,加加插插修修改改)

(2017-01-10 11:14:00) 下一個

不聊政治聊見聞…(想到那寫到那,加加插插修修改改)

我的自述-(70年經曆及所見所聞)

(一):故鄉的點點滴滴,(二):嬰童時期的經曆,(三):隨波逐流進香港,(四):香港艱苦的生活,(五):單人匹馬闖英國,(六):做外賣店的點滴,(七):艱辛的餐館生涯,(八):在英國生活點滴,(九):一生的驚險經曆,(十):先苦後甜有回報,

(美麗的海港)

惠州港是華南地區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國家一類口岸,全麵開發可建碼頭泊位200多個,年貨物吞吐能力可達一億噸。南海石化項目正式動工後,數額巨大的物資將在惠州港停靠或轉運,惠州港的物流交通顯得十分重要。惠澳鐵路是惠州港的通港和疏港鐵路,也是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和大亞灣石化工業區的重要配套設施。惠州港分兩大港,即包括東江內河港和惠州沿海港。惠州港包括東馬、荃灣(我讀中學時校址)、澳頭三大港區,它一直力爭引進國際知名大企業、大財團參與大港口建設,目標是建設成為區域性的物流配送中心、珠三角最大的油氣化工儲運基地,與香港、深圳的港口一起組成華南地區大型主樞紐港群。

我家鄉靠近沿海,離海邊不遠,附近有個繁忙漁港,由於地理環境附近村民大部分都會遊水,(當然不是遊泳池那種正規遊法),我小時候經常和大人一起去海邊撿些海貝回家吃,撿海貝也有季節性,農曆三、四月間這個季節海貝肥大多肉,大潮過後那幾天最適合,這樣的時節海水退得離岸邊很遠,這幾天男女老少都提著籃子去打海蠣“蠔”,捉螃蟹,撿海貝,人人都有所收獲,我們所撿的海貝各種各樣大大小小都有,全是連殼一起帶回家,如果撿得多有兩大籃子非常重,要用棍子挑回家,回到家裏又蒸又煮,一家人高高興興大吃一頓,村子裏到處都是丟棄的海貝殼,小孩都愛撿些好看飄亮的來當玩具玩。

我們撿海貝不是在海邊撿,海邊人多撿不到多少,我們進到海裏潛進水裏用眼看或用腳踩,不須要帶護眼鏡,農村人沒有那種東西,直接在海水裏打開眼找,眼睛被海水弄到紅紅不會有事的,用個秧盆秧盆用條麻繩捆綁連在身上,找到海貝放進秧盆裏,用眼找貝殼或用腳踩收獲更多,腳能分出是石頭還是海貝踩出來,如果好運踩到一窩,會有一大片,多則幾十個少也有十多個,這種海貝很大,有三、四手指大,幾十個聚在一起,很奇怪正中一個是其它種類,珍珠海貝也是其中一個,踩到後潛進水裏一個個從泥裏取出來,海貝整個插進泥裏的,有些還能有珍珠呢。

這個海港叫“澳頭港”後改大亞灣惠州港,過去每天都有大小漁船進進出出,大部分是風帆船,那時機帆船很少,海港沿岸到處塞滿大大小小船隻,大的有雙拖船、單拖船、小至小舢板、小艇,船多到都不能動,隻有船邊的拍水聲,船與船之間有一塊船板相連,要上岸隻能用這一塊板船過船才能上岸, 特別是一到節日或者每月初一、十五,誇張一點說針都插不進,整個海港熱鬧非常,船隻也像岸上人家一樣,船船都有紅紙對聯,也有很多彩旗,經海風一吹滿海飄揚,色彩繽紛非常好看,每到節日或者每月初一、十五,海港岸上人山人海,每次漁民上岸購物都買得很多,買來準備幾個月海上之用,漁民很多采用以魚換物方式正行。

那個時期岸上人瞧不起漁民的,港邊岸上積滿大小家居破船(老弱留家、年壯出海),一家老小全住在船裏,漁民利用這些破船爛船當住家,船頭做飯船尾拉屎,船上也有養些雞鴨之類家禽,也是在船尾,海水漲潮大小糞便全進海裏,碼頭或破船下麵水裏很多小魚,小泥猛魚最多,泥猛魚專門食屎的。家居老弱漁民在海邊曬網,織網補網,膠網,(用鴨蛋白浸漁網,能使魚網更加耐用,鹹蛋黃是一個「副產品」。港邊還有彈船的,把漁船拖上岸彈船(火燒死寄生在木船裏的貝殼軟體),海邊還有好幾個木船造船廠,漁港建有兩個漁業專用的碼頭。

最記得的是每逢大船回港,我們所謂大船是指那些單拖機動船或雙拖機動船。雙拖機動船回港有時會把一條大海牛拖回來(鯨魚),海牛非常大拖上岸後大部分政府用來炸油,炸油炸出那些氣味很難聞聞到都想嘔吐,那些政府割不掉的我們農村人都會帶著籃子刀子去割些帶回家吃,很好吃像牛肉不像魚肉。

小時候經常到碼頭或者到曬魚場撿漏魚,漁港每天都有漁船回港將打回來的魚用繩索一籮籮一筐筐吊出船艙送到碼頭岸上,再原封不動一籮籮一筐筐運進漁市場,然後分銷出去,在吊起和運送過程中由於裝得太滿沿路都有掉下魚來,我們做小孩的看見掉下來就去撿漏,由船上吊到碼頭過程中有時吊得不平衡或者繩索斷裂,整籮整筐會倒下掉進海裏,由於魚太多掉進海裏的魚通常工作人員是會不撿回來的(要進海水裏撿,沒有誰願意的),我們小孩就進海水裏撿。曬魚場撿魚其實就是偷魚,在山坡上曬魚滿山坡都是魚,看守曬魚的人由於 烈日當空天氣酷熱躲在陰涼處,小孩經過順手拿了幾條魚就跑,烈日當空天氣酷熱他們是不會追的,最多遠遠大叫罵幾聲,他們也懶得追追也追不上。

解放後漁民大翻身,漁民受到了特別優待,過去欠賬一筆勾銷,時常出入香港非常自由,政府還專門在岸上建了大量漁民新村,把那些在海港岸邊破船爛船居住的老人小孩,全部搬進岸上新房居住,到處都是漁民新村,隻有那些年輕力壯的才出海在船上工作了,老弱再也不必跟隨出海了,成立了許多漁民大隊。

現在己經沒有過去那種景象了,這幾次回鄉所見漁港脫胎換骨,從前岸上那些陳舊矮屋己變成高樓大廈,周邊大部分農村變城鎮,過去讀書的學校所在地變成了煉油城、石化城,一切變了,變得不認識了,昔日海港擁擠的漁船也不見了,漁民兄弟被岸上同化掉轉行上岸工作了,昔日擁擠的路邊小攤小販變成現代超市了,現在海港都見不到幾條漁船,漁船變成遊艇了,海港昔日的那種氣氛還全沒有了。

(童年家鄉見聞:1)…(有空再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