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在芝加哥當代課老師(十一)從當媽到當老師再到當媽

(2019-03-29 15:27:35) 下一個

我不是一個好媽媽。我不是一個好老師。那我為什麽還要寫? 實在是因為我喜歡琢磨這些事兒。

十多年前,大女兒四歲,驚聞高中同學的太太去世了,心裏感歎好可惜啊好可惜啊,她還沒當過媽媽呢。當媽媽前,覺得日子過得也挺好,當媽媽後,覺得一年過得有以前十年那麽長。不是嫌時間漫長,而是心裏的經曆感受和成長的有以前十倍那麽多。孩子,是上帝妙不可言的禮物,孩子教給你愛,給你無限動力和潛能,讓你變成無畏困難的勇敢者,探索世界的冒險家。所以我不會期望有一天孩子給我回報,因為她帶給我的已經遠遠多於我能給她的。

我真不是個好媽媽。記得以前老公的小師妹專門誠懇地來請教我,她說,“嫂子,你是怎麽把兩個孩子養這麽瘦的?我一直想減肥。” 看著她真誠的眼神,我是那麽地無地自容。

不過有時我也安慰自己說,那我也不是最差的媽媽。大女兒在青春期給我用中文手寫過一封信,上麵說:“你是我的第一個愛。你不光給我我的生命,你通過愛給我你的生命。謝謝你,媽媽。” 我也不是最差的老師,每次放學的時候總有學生過來問:“你還會回來嗎?”

當媽是一個糊裏糊塗的過程。當老師,站在教室裏,倒是能夠深刻地反思當媽這件事,雖然我的孩子已經長大。

胡蘿卜加大棒,多麽樸素的道理,當老師如此,當媽同理。好的老師胡蘿卜用得多大棒用得少,好媽也是這樣,擅用胡蘿卜。

有個理論說得好,孩子前行的動力隻有兩種:愛和恐懼。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口號是非常害人的。因為小時候,出於恐懼的孩子比出於愛的孩子跑得快得多。可是時間久了,出於恐懼的孩子就burn out(疲憊過度)了。因為每一次前進,對他不是充電而是消耗。而且時間久了,這種模式也不能改過來了。

站在教室裏,看得是那麽清楚,就是家庭給孩子的東西,塑造了一個孩子的本質,決定了他能走多遠。父母的關注,給孩子的愛,生活中的小事形成的習慣,作人和做事的態度。老師沒有這個權柄,也不在最佳時期。對於幼兒,生活無小事,每一件事對將來都有正麵的或者負麵的影響。

順便說說為什麽我認為爬藤(在中國就是努力上名校的意思吧)這件事也是非常地害人的。毋庸置疑,上名校好處多。但問題是,如果奔著上名校來養孩子,給孩子帶來的大都是負麵的東西:功利心,急功近利,包裝欺騙,虛榮和隻為自己。孩子應該嚐試做各種不同的事情,但為了爬藤就要在某一件事上花大量時間以脫穎而出;孩子應該經曆失敗,去做真心想做的事情,但為了爬藤就得跟著榮譽走;孩子應該多經曆不同的人和事,但為了爬藤這件事就不會擺上日程……《論語》裏記載過一個小孩在坐在大人的位置上行事,看似很牛,別人問孔子怎麽看,孔子評價說:“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孩子長大哪有什麽捷徑,最靠譜的就是做好手頭的小事。

我還發現,好的老師,標準都比較高。當媽亦如此,標準低的孩子就會隨波逐流,比如我這個樣子。標準高可不是期望值高。標準高的意思是,默認的目標在更高處,達不到高標準不罷休,所以最後總能達到。在《虎媽戰歌》裏,蔡美兒說了半天中國媽媽美國媽媽。到底什麽是中國媽媽呢?我覺得就是標準高,目標高,但這並不是中國媽媽的專利。虎媽在那兒的另一個意思是態度粗暴,其實完全可以做到標準高但態度不粗暴。高標準和適當的期望值是我發現當一個好老師和當一個好媽媽共同的秘密。

在教室裏,麵對一堆調皮搗蛋的學生,有時我不怎麽說話,也能夠保持安靜有序,靠的是什麽?靠的是眼神。我發現,搞小動作的學生都會心虛地看一眼老師,看你有什麽反應。我用眼神告訴他:我知道啦,我看見啦,不允許哈。既不能放縱又不能過於生硬,有時還得詼諧一下。我覺得當媽也差不多,孩子自己知道對錯,平時真不在於父母說什麽,而是在於父母如何反應。

從學生的反應裏也能夠看出很多有趣的事兒。比如我穿上緊身的外衣,瘦瘦的黑褲,高高的長靴,他們對我的友好度立刻增加,尤其是初中生。這就是扮酷。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並不需要多麽高深的東西來拉近距離,酷媽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在短時間內麵對大量k-12(小學到高中)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就會發現每個年齡段的特點非常顯著。當媽卻不是這樣,你每天跟孩子在一起,不易察覺他長多大了。其實當媽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於, 你對孩子的態度和方式與孩子的年齡和成長速度不合拍,過快了或者沒跟上。極端的情況是把孩子當大人,或者把孩子當嬰兒,搞不太清楚到底應該怎麽對待這個年齡的娃。就說這美國七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剛剛有了成年人的身高和麵孔,但心兒裏完全還是兒童,完全不該把他們當大人看。 五六年級對女孩子是尤其重要的年紀,本性自然地顯露出來,但處於強可塑性階段。三四年級,據我觀察最重要的事是閱讀,培養閱讀的愛好和習慣可以很大程度上改變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狀況。至於低年級的小可愛們,在這個階段班級的氣氛是最重要的。而那些高中生們,他們有自己的看法還很會掩飾,至少表麵上挺尊重老師的,但本性基本不會怎麽變了。同理,基本上,父母能起作用的就是在八年級之前。

俗話說,第一個娃照書養,第二個娃當豬養。我一邊養著自家的豬,一邊看著別人家的豬和別人家的書。自家豬還沒養肥,對養豬事業倒很津津樂道,說了這麽大一堆。得了,該閉嘴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elfie 回複 悄悄話 心理學家說父母的說教和指導不是一個人性格中影響最大的因素。父母給的最大的影響是基因。其次是每個人的際遇,上的學校, 認識的老師, 同學, 交往的朋友圈。這就是為什麽同一對父母養育的子女會有完全不同的性格和成就。首先兄弟姐妹基因有很大差異,自我選擇的成長環境不完全相同, 人生的走向也不同。除非是同卵雙胞胎,基因完全一致。我的大兒子因為是老二,夾在姐姐和弟弟之間,性格大為迥異,估計他們長大以後選擇的道路也會大不一樣。即使做父母的,能施加給子女的影響也有限。如果一切朝著自然的既定方向走,隨機性是無限的。
cece1007 回複 悄悄話 很讚同,父母教育很關鍵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