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日誌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大馬
正文

外行看熱鬧,何為“供給側”?

(2015-12-15 15:03:03) 下一個

本來對經濟文章不感興趣,偶然看到一篇,好像還看懂了,轉摘如下:

近期,“供給側”成為經濟政策表述中的高頻詞。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總書記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什麽是“供給側”?從字麵理解,“供給側”就是相對於需求側,涉及供給的各個方麵。上世紀70年代發軔於美國的供應學派,建立在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基礎上。凱恩斯主義的核心是注重需求側的管理,通過刺激需求達到經濟調控目的,其典型工具是貨幣政策。一味擴大需求會導致持續通脹,進而導致經濟停滯。供應學派針對凱恩斯主義的弊端,提出減稅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成為最鮮明的口號。

供給學派經濟思想占重要位置的裏根-撒切爾主義。

裏根上台後,於1981年將供給學派的主張結合貨幣學派的主張一起運用到經濟管理中,並分解為削減不包括軍費在內的財政開支,對企業和納稅個人實施大規模減稅,減少對企業的幹預,嚴控貨幣供應量等措施。這是“供給側改革”的第一次大規模實踐。減稅計劃導致裏根執政期間赤字從一度平衡走向失衡。自克林頓時期以來,出於平衡赤字的考量,供給學派失去了實踐舞台。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全球主要經濟體重拾凱恩斯主義,著重用貨幣政策刺激需求。

裏根時期的“供給側改革”,一個主要著力點是“減”,減少福利開支就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的“供給側改革”主要著力點在於“改”,比如在福利開支方麵,從目前的政策運用看,不僅不可能減,相反會繼續增加社會福利的投入。

網絡消費和出境消費的迅猛增長表明,消費需求已得到足夠的刺激,關鍵在於沒有轉化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內需,許多消費力轉為外需。不強化供給側管理和改革,就無法聚集經濟增長的動能。

什麽樣的人口政策能夠保證充足和更高素質的人力資本供給?在中小企業天然缺乏高等級信用的情況下,什麽樣的金融政策讓中小企業得到資金供給?什麽樣的政策既能讓房地產行業發揮經濟引領作用,又避免形成過大價格泡沫?這些問題都是老問題,一管就死、一放就亂。而製度供給的創新是最重要的前提。

營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場環境,淘汰僵屍企業,化解過剩產能,激發企業活力,將是“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房地產業持續發展,這一行業能帶動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許多下遊產業的發展,也是讓2.5億缺乏相應市民權利的城鎮常住人口能真正定居下來的必要物質前提。

股市既是企業的直接融資平台,也是普通投資者合法獲得財富提高消費能力的主要平台。

產業層麵、調控層麵、財稅層麵、資本層麵的新部署,勾勒出了“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和規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笑薇. 回複 悄悄話 BeijingGirl 1,

以理論為指導時,一定要有大量的實驗結果,才可推廣,這也是為什麽要有試驗田。至於你說的,那是個很動聽的空洞的陳述,沒有任何意義,當然也不在我的討論之內。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樓下是說不能照搬外國理論。

“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有什麽不妥嗎? 中國不應該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笑薇. 回複 悄悄話 首先感謝你的分享!然後說點與之有關的事。

supply-sideeconomy 出自於美國這樣一個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它在減低企業稅收的同時國家資金大大減少,削弱國力。

裏根時期,大量印刷美元造成很高的通貨膨脹,還采取了美元與黃金脫鉤等財政措施,將經濟危機轉嫁與其他國家。

中國情況不太相同,裏根時代是需求時代,美國大型工業產品出口產品在世界上有市場,而今天的中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加工行業和輕工業產品出口,而且麵對許多成本更低的其他生產國的競爭。

當年,美國哲學家杜威在中國兩年內進行了幾十個workshop 宣傳他的pragmatism,progressive education, 和 liberalism理論。毛澤東出席了很多次,並與杜威進行討論,毛問過杜威這樣一個問題,你的理論是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產生的,怎麽才能把它在像中國這樣落後貧窮的,國立薄弱的農業國家實行呢?杜威無解,毛開始研究俄國革命的曆史。

一個理論的實踐需要大量的實踐研究,然後才可以使用。如果削弱國力,則要謹慎,人們不該忘記俄國的休克療法,在巴西成功了,俄國卻徹底失敗,兩國情不一樣。如果如此一個經濟理論可以導致削弱國力,則更要謹慎,西方一直在叫囂的中國七塊論在國內也得到很多支持,但其真正的目的很顯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