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日誌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大馬
正文

轉帖:鄧亞萍的博士貨真價實

(2015-12-09 14:14:42) 下一個

這幾天,42歲的鄧亞萍又遇到了一個“坎兒”。受聘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一事,再次將她推上輿論關注的風口浪尖。http://sports.qq.com/a/20151209/063170.htm

賽場上的鄧亞萍,曾在連續2屆奧運會中拿下4枚金牌,職業生涯豪取18個世界冠軍,被譽為“乒乓皇後”。即便在1997年退役後,她分別在清華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和劍橋大學學習,先後獲得英語專業學士學位、中國當代研究碩士學位和經濟學博士學位,堪稱“學霸”。

小鄧的博士學位沒有水分。但她的特殊身份可使她有很多捷徑可走。在美國拿博士,課程占比重很大;在英國拿博士,論文占比重很大。小鄧若在美國,那些課程就可能讓小鄧吃不消。在英國,課程很少,而寫論文,小鄧則可揚長避短。

在英國寫論文,講究兩點:一是論題,二是方法論。

先看論題。在英國選博士論題,必須有突破性。所謂突破性,就是指要新穎,現有文獻中還沒被充分論述過。他們所說的文獻(LITERATURE)是指英文的,中文那些英國教授們也不知道,也不重視。談奧運對中國發展的影響,英文資料裏能有什麽東西呢?所以小鄧的PROPOSAL一交,英國教授一定認為是有突破的。搞清這一點,就不難明白為什麽很多中國學生在國外的論文都是什麽文革啊,四清啊,大躍進啊,等等,也不難明白金庸想拿一個中國曆史的博士學位,要去英國劍橋去拿,而不在中國拿。中文資料多得很,在國外又算突破,拿了博士學位回國後比北大清華的還值錢,何樂而不為呢?

第二是方法論。說白了主要是統計的幾個公式的應用而已。對外國人來說,要論證這個題目,最難的是在中國政府和企業拿數據,但對小鄧來說,易如反掌。

至於英文,根本不算一個要點。有了上麵兩點,英文的用詞和語法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不是考語言。張維迎的英文都可以在國外拿博士,小鄧又怎麽不行呢?就是再不行,找個英國人潤色一下,花很少錢即可。

綜上所述,小鄧是利用了自己的優勢拿下了劍橋的博士,是聰明的做法,通過揚長避短,得到最大收獲,不愧為世界冠軍。

同時,這個博士是沒有水分的,因為代表了劍橋在這個論題上(奧運與中國)的水平。他們的博導想寫這個題目都不一定寫得出來!

當然,劍橋在這個論題上的水平,要是拿到國內來,可能連個碩士點都比不了。但若論其他一些題目,又比清華北大的博導水平高很多。

反過來想:一個英國人,想研究2012年倫敦奧運對英國發展的影響,他不在英國研究,跑到中國找中國教授作導師。結果會是怎樣呢?哈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