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幹年以後,曆史學家一定會以類似口吻形容2015年11月7日這個重要日子:習近平、馬英九兩位“先生”,一紅一藍的領帶,微笑握手的姿態,終結了跨世紀的兩岸仇怨,克服了會麵時機、場合、身份、成果等重重障礙,實現了自1949年以來的第一次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兩岸領導人正式會談,改寫了最初未曾料到的兩岸關係曆史,重塑了可能趨於黯然的兩岸關係未來。
很多人在驚歎兩岸政策執行層此前毫無走漏風聲的嚴謹,更多人欽佩兩岸領導人著眼於民族未來的謀略,所有人更感慨冥冥之中的某種曆史牽引力,令兩岸關係終究重回正途。
100多公裏的台灣海峽寬度,真正要邁過政治鴻溝,遠比裸泳橫渡難無數倍。早在1956年,北京方麵就致信台灣蔣介石,以“奉化之墓廬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溫情攻勢,盼蔣在中國統一後回故鄉看看。蔣一度動心,曾數次派國民黨將領宋希濂、著名報人曹聚仁等回大陸,麵見大陸第一代領導人。雙方思量重啟和平談判。可惜,曆史造物弄人,兩岸內部的各類重大事件,令兩岸分治超過一個甲子。
1992年11月,兩岸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1993年4月,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台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實現1949年以來第一次兩岸非正式會談,為關係解凍撕開了裂口。數輪接觸後,2005年國共兩黨領導人60年來首次會麵。2008年以後,兩岸直接“三通”,高層互動和協議簽署明顯加快。
然而,兩岸領導人層麵始終差“關鍵一晤”。2014年2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談的一番話,感動了台灣許多人,被台灣媒體普遍認為是充滿“兩岸一家親”的溫情,著重於共同命運、中華血脈、民族複興的深意,把中國夢與“兩岸夢”完美地聯結起來。這些都與習近平本人在福建連續工作17年、熟悉對岸情況密不可分。
由此看,艱難走了66年才得以實現的兩岸領導人會麵,既有前人積累的厚重情理,更有著個人特色的魅力體現。均有秘書履曆的兩位“先生”的細膩,在二人見麵的著裝儀表、舉手投足中得到了完美體現;而大陸方麵給予台灣的對等尊重與長期耐心,更體現了習近平本人的自信、包容與善意。習曾說過,“世界上的很多問題,解決起來都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但隻要談著就有希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相信,兩岸中國人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鑰匙來。”
如果說個人魅力是此次“習馬會”最終成行的特殊因素,那麽,社會互動則是兩岸領導人必須見麵的宏觀基礎。2014年兩岸貿易額為1983.1億美元,占台灣全年對外貿易的60%左右;2014年兩岸人員往來總量941.1萬人次,其中,台灣居民來大陸536.6萬人次,占全台人口20%多。兩岸定期客運航班總班次將近1000班,每天將近三個航班往返大陸台灣。
加之兩岸海關電子信息交換係統上線、兩岸貨物通關效率大幅提高等因素,台灣與大陸的互動,無論是人員,或者是貿易,絲毫不亞於大陸同樣一個2000多萬人口省份或區域,與其他省份的互動頻次。一些看好兩岸關係的美國智庫學者早已斷言,大陸台灣雖未“法理統一”,但早已實現了“實質統一(de facto unification)”。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習馬會”致辭中所說:“我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兄弟,是血濃於水的親人。”從這個角度看,兩岸領導人最終會麵也是被兩岸人民“拱”出來的。這也正是三天前“習馬會”消息一宣布,兩岸股市均連日大漲,最敏感的資本市場用實際行動對兩位“先生”見麵表達的真實期盼與一致擁護。
除了個人因素、社會期盼,世界同樣在為“習馬會”點讚。在許多中國人看來的“關鍵域外國家”美國的國務院,第一時間出來表態:“(習馬會)為兩岸、為美國以及整個地區帶來的利益是巨大的”。連常常挑剔中國的《紐約時報》也說,此次會麵讓“全球認識到了習近平的膽略”。曾提出“中美國”(Chimerica)的哈佛大學曆史教授尼爾·弗格森(Naill Ferguson)的看法更“露骨”:“習馬會”是中國全球領導力的體現。的確,一個領土不統一的國家是無法成為全球強國的。“習馬會”的成功會麵並得到全球歡迎,本身就是中華民族軟實力崛起的重要體現。
11月7日兩岸領導人第一次會麵沒有觸及具體問題,但象征意義已經大於所有具體的成果。過去20多年,蘇聯解體、東歐巨變、朝鮮半島局勢曲折、全球分離主義盛行,“習馬會”的成功,體現了中國人完全對解決好自己問題的“大智慧”、“大團結”和“大遠見”。
曆史沒法選擇,但現實卻能倍加珍惜,未來更應全力創造。今天這個日子,兩岸化幹戈為玉帛,化對立於對話,全球15億華人為兩位帥氣的“先生”叫好,因為他們看到了中華民族振興的又一個希望,再次體驗到這個多災多難民族複興的偉大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