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際暑氣未消,秋拍預熱已悄然而至。對全球而言,中國藝術品秋拍季最先登場的首站便是紐約。今秋有一重要消息不脛而走——受大都會博物館委托,紐約佳士得將推出一批館藏中國瓷器。可謂一石掀起千層浪,此消息很快引起圈內廣泛熱議,部分外泄拍品已經刷爆朋友圈。未拍先熱的兆頭是否預示紐約將迎來火爆的藝術周?佳士得又再將迎來人頭攢動?畢竟,作為世界著名博物館、百年前的舊藏、著名人物捐獻……任何一條信息都能吊足收藏者的胃口,那麽人們更關心的是此次大都會究竟釋出了那些藏品?作為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何要集體出售呢?
大都會都在賣什麽?
佳士得紐約中國瓷器及工藝品部資深專家瑪格麗特(Margaret Gristina)在接受雅昌藝術網采訪時說:“此次非常榮幸地接受到大都會的委托,這次大都會釋出的拍品一共是501件中國瓷器。‘美藏於斯’專場拍賣的委托品均是由大都會博物館選出的,囊括了從高古到明清各時期的陶瓷作品。我們以估價為基線,當然也會考慮到稀有度和藝術性,將其分為兩種出售方式:一種是以傳統的實地拍賣方式進行,計有203件,估價從600美元到90萬美元不等;另一種方式采取網拍,計有198件,其中很多拍品以無底價起拍。這樣的劃分是充分考慮到了不同需求層次的藏家,為他們提供有差別的機會。一般來說,我們的網拍是不做預展的,但因為這次是大都會的作品,因此500多件作品將在紐約藝術周期間公開展示。”
大都會提供的信息顯示:本次釋出藏品的大部分是來自19至20世紀著名經濟學家、慈善家的捐贈,他們包括John D. Rockefeller Jr., Samuel Putnam Avery, Bernard Baruch, Mary Clark Thompson and Mary Stillman Harkness。同時佳士得專家還專門精選了10件最有意義和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的還多少附著了相關的身份證明,在以饗收藏愛好者的同時,讀懂它們的身世更重要。
雍正粉彩瓜果牡丹紋盤——東方陶瓷的最初贈禮
大都會最早期購置一批重要的中國陶瓷,其中就包括本次拍賣的雍正粉彩盤(拍品編號926)。它們來自於塞謬爾?普特南?艾凡禮(Samuel Putnam Avery,1822-1904)的舊藏。他本身是雕刻師,同時也是收藏家和古董商,經常充當其他藏家的顧問。後來他徹底放棄商業雕刻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以荷蘭繪畫和法國風景畫為主的收藏和買賣活動中。據悉,在1900年,艾凡禮將其珍藏的十九世紀歐美蝕刻版畫和石版畫贈予紐約公共圖書館,一舉奠定了該館版畫珍藏的基石。此外,他還將一批重要的建築典籍捐予哥倫比亞大學。
艾凡禮也是大都會博物館的創館信托人之一,館內1300多件陶瓷 (絕大多數源自中國),都是1879年前後從他那裏購入的。人們在1907年的一批老照片中能夠看到,艾凡禮的陶瓷珍藏正在館內二樓大廳展出,該廳坐落於理查德?摩裏斯?亨特 (Richard Morris Hunt) 擔綱設計並剛剛落成的新翼。艾凡禮的中國陶瓷珍藏以明清作品居多,這是當時收藏界的主流。
康熙五彩麒麟紋長頸瓶——曾為摩根和洛克菲勒的最愛
據悉,洛克菲勒對施以五彩、墨彩及黃彩的釉上彩特別青睞。的確,他最早購藏的兩件作品均為以黑彩為地的瓶子,他曾提到:“我對此類作品一見鍾情,之後又接連購買了類似藏品。”洛克菲勒於1960年去世,他遺贈大都會博物館的藏品中有好幾例近似的中國陶瓷。其中兩件五彩瓶將亮相今年九月的紐約佳士得拍賣會。此五彩麒麟紋長頸瓶曾經也是摩根的舊藏,身世顯赫。
康熙霽藍釉描金折枝花紋瓶——穿上了伊斯蘭的銀裝
這件瓶子被鑲口、鑲嘴,頸部也加上兩道裝飾,飾件為銀,錘碟而成,將一件康熙撇口瓶變成了希斯蘭文化的軍持。軍持是一種盛水器,為雲遊僧人、伊斯蘭教徒盛水洗手用具。在康熙時期,雖然有包括軍持在內的大量定製外銷瓷出口,仍然避免不了歐美人將中國瓷器改為燈座,西亞人將瓷瓶改為軍持的命運。對於當時的西方人來說,可以擁有一件中國外銷瓷也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
康熙素三彩洞石花蝶紋海棠形雙耳杯——洛氏家族的遞藏
又是一件洛克菲勒家族的舊藏。洛克菲勒二世不僅是標準的石油公司的繼承人,比起做商業,似乎更願意去做慈善。他同樣也是一個偉大的中國陶瓷的愛好者,尤其對釉上彩瓷器癡迷有加。這組瓷器是康熙時期素三彩瓷的代表。這種彩瓷始於明正德年間,到了康熙時期燒造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並演化出了一種特別的藍綠色調,雅致異常。
萬曆綠地黃彩開光雲龍紋罐——稀罕的明代噴張的龍
這是一件萬曆時期在綠地上施以黃彩的作品。罐直口,短頸,豐肩,鼓腹漸收至圈足,底部有大明萬曆年製六字款。罐外壁綠地黃彩裝飾,肩部飾變形蓮瓣紋,腹部4個靈芝形開光內均飾雲龍紋,開光四周分別以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罐、金魚、盤腸等八吉祥相隔。八吉祥圖案含有佛法無邊,神通廣大,普渡眾生,如願吉祥之意。
兩件康熙豇豆紅瓷器——美人醉,醉煞人
一件撇口,細長頸,圓肩,肩下漸收,近底處凸雕一周細長的菊瓣紋,故稱菊瓣紋柳葉瓶。另一件小口微撇,圓唇,短頸,半球狀腹,圈足,腹部釉下劃花出等距離的三個盤形蟠螭紋,稱太白尊。豇豆紅是康熙時期非常獨特的一種工藝,屬於高溫銅紅釉品種。在燒製過程中由於氧化還原不同而在紅色中形成綠色苔點。因恰如豇豆顏色而得名。豇豆紅又名“美人醉”,取的就是這紅色釉中泛綠斑的缺陷美。由於燒製是在氧化還原氣氛下完成,成品的釉色非常難以把握和控製,所以康熙時期豇豆紅的存世量很小,且以小件器居多,文房最勝,而且自從它誕生的一刻起,就被皇家及文人墨客所追捧。本次兩件器物,一件造型高挑秀美,一件敦厚滋潤,都是曆代收藏大家珍之又珍的品種。恰如民國許之衡著《飲流齋說瓷》中描寫的一般:“瑩潤無比,居若鮮若暗之間,妙在難以形容也”。
雍正粉彩花蝶紋杯盤——有清一朝最精致的彩瓷
粉彩瓷是琺琅彩之外清宮廷又一創燒的彩瓷。在燒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塗上顏料後用筆洗開,由於砷的乳蝕作用顏色產生粉化效果。有資料顯示,在康熙時期,當基督的傳教士把氧化過的紅顏料帶到了中國,讓中國的製瓷工人得以發明出了粉彩。粉彩因其色彩多變而受到了歡迎,康熙晚期創燒,到了雍正時期臻於巔峰。
此對杯盤可以看成一杯一托盤,鐵紅花卉紋地作六邊形、菱形和圓形開光,開光內粉彩繪當時最流行的紋飾之一花卉蝴蝶紋,豔麗不失典雅。
乾隆粉彩庭院戲馬紋盤——登峰造極,極盡奢靡
釉上彩發展到了乾隆時期,一改前朝的以淡雅的藍綠色調為主,發展到以寶石紅及粉色為基色的奢靡階段。這時期的彩繪經常看到三種新的顏色:半透明的寶石紅色、不透明的白色和不透明的黃色。本例便是乾隆粉彩的一個代表,正是因為諸種彩色的多樣化運用,才將這一騎馬的場景繪製的惟妙惟肖。
17至18世紀青花——特殊器型爭奇鬥豔
青花在元明可謂達到了巔峰,明清之交的17、18世紀,對於外銷市場來說,青花不僅以它的色調贏得好評,還以多種造型製式廣受青睞。這三件青花瓷都源自上古時期青銅花觚的造型,然而一個忠實於原物,另兩件一為竹節形,一為方足,這反映出那個時期審美的多元趨勢。
為什麽會出售館藏?
出售館藏對於大多數博物館來說都是頗為爭議的一個敏感問題。在歐美雖然沒有國家法律幹涉此事,但是每個博物館就此都有相關的政策。美國博物館協會就明確要求: 出售藏品的目的不能局限於解決經濟問題——出售館藏隻能用於購買新的藝術品、保護和修繕其它藏品。而對於藝術類博物館的要求更為嚴格:出售藏品的目的必須限製在為了購買新的藝術品。
據佳士得專家瑪格麗特介紹:大都會處理藏品主要是為了豐富其購買資金。這批500多件的作品都是大都會自己挑出來的,大多是因為博物館裏已經有了重複的作品,如這個豇豆紅菊瓣瓶。另外還有很多稍有殘疾問題或者質量一般,不符合大都會收藏瓷器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