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曾是一片泥灘/有農田、蘆葦、鬥雞場/後來奇跡般地長起一座迷你的歐式城市/成為摩登迷人的“金灘”——《上海外灘建築地圖》
外灘的故事,故事裏的外灘。上海外灘總是能勾起人們腦海裏的各種想象,或是紙醉金迷,或是人女情長,亦或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長卷。當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外灘仍然佇立於浦江之邊,作為曆史的見證、故事的親曆者,它還將繼續經曆著傳奇。
喬爭月是上海日報的專欄作家,作為一名媒體人,她搜索近代的英文報紙,與百年前的同行一同帶讀者回到外灘的“黃金時代”;作為上海建築學會委員的她又懷揣女性的視角,一座樓、一座樓地尋訪外灘的秘密。書展首日,她帶著由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外灘建築地圖》,與讀者一起再次拚圖外灘。
外灘1號:上海道台要放棄,英國總領事要建設
外灘1號:上海道台要放棄,英國總領事要建設
今日的外灘已然成為了摩登、開闊而又迷人的“金灘”。然而在1843年以前,這裏位於上海縣城以外,還是一片泥灘,土壤貧瘠、蚊蟲甚多,還有一條淤塞嚴重的洋涇浜。當時上海的首任道台宮慕久,認為“此地耕種居住兩不宜”。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道台一心想隔開華、洋,將洋人集中到此地管理。
然而,巧合的是,當時首任英國駐滬總領事巴富爾卻也看中了這塊泥灘。從海洋文明的角度,總領事認為這是一塊地理位置絕佳的經商寶地。不同的思維方式,卻帶來了出乎意料的“一拍即合”。1916年,由英國商人麥邊所建的外灘1號——亞細亞大樓崛起,在將洋涇浜填河築路之後,周邊環境大為改善。自此以後,這片泥灘開始了華麗的轉型,開啟了“百萬美金天際線”。
橫濱來信改變倉庫命運:外灘是上海唯一的風景點
外灘是上海唯一被列入“國家級曆史文化街區”的風貌區。外灘的每一棟建築,都值得細細品味,每一處裝飾,都有其可大書特書之處,即使孑然獨立也豪不遜色。然,外灘之奇更在於“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築由來自不同國家的能工巧匠涉及,而工部局從未要求過以某種風格來和諧統一。也許是巧合,這麽多種風格建築配在一起的效果竟然相當悅目。”當時的《遠東時報》記者如是寫道。
喬爭月在書中也曾這樣描述“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外灘也不是。”在外灘的形成過程中,並不是沒有經曆過波折。租界工部局曾想將外灘用於建造碼頭倉庫。若曆史就此改變,今天的外灘將不複存在。當時剛剛卸任總董的金能亨特地從日本橫濱寫了4頁長信,他認為:“外灘是上海唯一的風景點……這是城中居民黃昏漫步時唯一可以呼吸新鮮空氣的地方,也是租界中唯一有開闊景色的地方……航運業並非商業的主要元素,而隻是其低等的附屬行業之一,類似馱馬和載重馬車。而交易所、銀行、清算所才是商業的中樞,它們所在地總是商業最繁華的地方。”這封信打斷了繼任道台將外灘變倉庫的設想,從而改變了外灘的命運。
▲外灘建築群
23號中國銀行:最初設計是34層,險破天際線和諧
僅一公裏多長的外灘黃金段,即是重要的碼頭,同時也是的風景絕佳之地。當時在華的各大勢力都將在外灘擁有一棟建築作為身份的代表。爭奇鬥豔、互相攀比也不乏不和諧之音。而或因時局、或因政治斡旋、經濟壓力,最終外灘建築呈現出一派和諧景象。
▲1920年代外灘高樓林立,碼頭密集
在外灘的一派洋樓中,隻有23號中國銀行帶有濃鬱的中國風。這家銀行為彰顯其實力足以與駐在上海的歐美銀行相抗衡,認為必須有一新式建築,方足象征中國銀行之現代化,信孚中外。於是在建設之時就打算造一座34層的巨廈來展示自身實力。喬爭月說,當時在外灘,以臨江的麵寬代表其身價幾何,匯豐銀行是當時當之無愧的第一。中國銀行則希望通過層高來凸顯。但這一雄心大樓的高度由於猶太富商沙遜向工部局的施壓和不景氣的經濟而大大縮水了。喬爭月認為這確是一大幸事。原本氣勢淩人的高層建築無疑會破壞外灘美麗的天際線,縮水以後的建築卻能更為和諧的融入了外灘建築群。
▲外灘23號中國銀行
無獨有偶,對鄔達克設計的建築也頗有研究的喬爭月說,在鄔達克的建築設計草圖中,她發現了一份未建造的外灘9號招商局設計案。草圖中,招商局呈現出一派未來巨輪的模樣,越40層,主樓與附樓相結合。這一建築後因一戰爆發無疾而終,最終外灘呈現在我們麵前的就如現在一樣一派和諧的圖景。
外灘修複:恢複7米高大廳,複原長吧,外牆立麵洗盡鉛華
外灘見證了曆史,其本身也置身於這風雨飄渺中,經曆時間的磨礪,對外灘的修複工程也一直在持續。如何修複曆史建築?各方一直各有高招。
因外灘18號改造工程而榮獲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遺產保護獎的菲利普認為“有人主張修複曆史建築要嚴格恢複曆史原貌,但結果往往是一個‘死亡的建築’,氣息陳舊,好像失去生命力的博物館。為老建築注入新的生命與活力,就是成功所在。”喬爭月對比改造前後的外灘18號,說現在的18號明亮而美麗,但2004年改造以前就好像低檔旅館。原本氣派的大廳被夾層壓矮了一半。菲利普采用了半夾層的方案:拆除夾層中央部分,恢複了7米高大廳的敞亮。同時,仍然保留兩側的夾層改造成二樓商鋪,提高了空間利用率,還原了這一古典主義希臘複興風格建築。
▲外灘18號
原本的外灘2號,號稱午餐時分見到所有當時在中國的英國大班的俱樂部。因起著名的“長吧”而常喚起人們的記憶。這一據說是世界上最長的吧台,也是命運多舛。1941年被侵華日軍占領,1956年化身為東風飯店,1988年長吧被拆去,開了上海第一家肯德基。2011年外灘2號在百歲生日之際,再一次整修,複原了長吧,成為了現在的華爾道夫酒店。恢複了曆史舊貌的長吧,巧克力色咖啡桌與真皮沙發,顯得低調而奢華。
▲外灘2號
如果修複內構還隻是小手術,對外灘建築外立麵的修複需要絞盡腦汁了。2001年,外灘9號的修複工程可以說經過了激烈的討論。初建時的9號建築,采用磚木結構,清水紅磚牆,點綴塔斯幹柱式和科林斯柱式。頂部山牆則雕刻精美的大山花。曾經秀麗端莊的小樓在幾番易主之後被加裝了玻璃窗,大山花被拆,紅磚牆被水泥砂漿抹平。甚至沒有能掛上上海優秀曆史建築的銘牌。修複時,專家在對是否恢複紅磚產生了疑問,紅妝小樓會否破壞外灘建築整體風貌?最終專家們決定讓小樓洗淨鉛華,鑿除覆蓋水泥砂漿,複製了大山花,讓外灘建築平添了一份嫵媚。
▲外灘9號
匯豐銀行:遠東第一銀行奠基帶來戰後民族工業信心
聖經的故事中,諾亞乘坐方舟躲避了洪水之後,派出探聽消息的鴿子隨後銜回了一枚橄欖葉。這枚橄欖葉是希望的象征,它預示著災難的終結。在查閱1921年的《遠東時報》後,喬爭月發現,當時的記者將舉行完奠基儀式的匯豐銀行形容為“一枚橄欖葉”。匯豐銀行大樓也就是外灘12號,是外灘身價最高的大樓,是當時遠東第一的銀行。其奠基時正值一戰之後。當時的報道這樣寫道,“大樓奠基象征著經濟衰退的潮水正在退去。對於捱過了最困難時光的人們來說,未來是光明的。”金錢常隨信心而來,建造新大樓意在顯示實力,重塑信心。在匯豐銀行奠基之後,上海的民族工商業和金融業發展壯大,城市也加快了建設,從而迎來了黃金時代。為這座低迷的城市帶來了信心與希望。
▲外灘12號
美麗愛情:斯諾在外灘向領館女秘書求婚
正像匯豐銀行是一枚橄欖葉。外灘何嚐不是許多人的人生逆轉之所?喬爭月在書展的講座伊始就說自己對於外灘的癡迷源於兩個平凡的美國女孩,他們都在氣場強大的外灘,發生了奇妙的人生逆轉。一位是寫就了傳奇的《宋氏三姐妹》的項美麗。1935年,她陪家人來上海遊玩,卻被這座城市迷住了,住了整整六年。她在外灘17號——當時的《字林西報》編輯部工作,她愛上了已婚的新月派詩人邵洵美,並嫁他為妾,她成為了猶太富商沙遜——外灘20號的建造者的密友。
▲項美麗(左)寫就《宋氏三姐妹》
另一位則是海倫·斯諾。她是《西行漫記》的作者——美國記者斯諾的夫人。1931年,當海倫第一天到上海,就與斯諾一見鍾情。下榻外灘禮查飯店的她,後來從美國領館女秘書華麗轉身成為了著名新聞人。她應允斯諾的求婚也在外灘。
曆史不會重複,但是總有相似的韻腳,馬克·吐溫曾這樣說。當年的青年們匯聚到上海,在外灘一次次奮鬥、追尋夢想、愛情與事業。今天青年們又何嚐不是如此。
喬爭月在上海書展講座的主題名為“外灘歡樂頌”,她說,昨日,年富力強的人們在夢想和欲望的驅動下,把泥灘建設成金灘。今天我們的這座城市,依然是一個盛滿夢想的巨大容器。一幅更大的外灘之圖正在拚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