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拚盆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上海本幫菜不過是傳承了淮揚菜的濃醬重糖的一個菜係而已。事實上,從上世紀30年代興盛的上海本幫菜,有著豐富的海派文化內涵,是珍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近年來,經過申城一批熱衷海派文化人士的挖掘和打磨,憑借非遺烹飪大師的精湛技藝,上海本幫菜日益煥發出誘人的光彩。
多文化混合而成
業界普遍認為,上海本幫菜是從晚清開始興起的。當時上海作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城市,商賈雲集,推動了上海餐飲文化水平的提升。追溯起來,魯菜和淮揚菜奠定了上海菜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上海菜加入了粵菜的細膩精致,寧波菜的黴、糟、鮮、臭特色,蘇州無錫菜的甜糯口味,最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上海本幫菜。
紅燒鮰魚
上海本幫菜的製作大有講究。蝦子大烏參、八寶鴨、草頭圈子、蹄膀黃豆湯等一一被創製出來,那些本幫菜大廚對這些菜肴的要求,就是鹹鮮底、複合味、有層次、有噱頭;其烹飪手法是寬糟頭、淡酒尾、形素雅、質軟糯。
上海灘的“鮰魚王”——烹飪大師黃才根的絕活是烹製紅燒鮰魚。在本幫菜中,能稱王的菜隻有兩道,蝦籽大烏參和紅燒鮰魚,上海菜大廚能燒這兩道菜,就可以稱王。烹製鮰魚,難就難在這種細皮嫩肉的鮰魚在名廚的翻炒之下魚皮都不能破,否則就違背了“上海菜賣相一定要好”的原則。
“吃鮰魚最好不是用牙,而是用舌頭把嫩滑的魚肉頂到上顎,頂碎之後,美味像花朵一樣綻放出來。”周彤如此解說本幫菜的味覺文化。
製作品嚐皆藝術
製作上海本幫菜是門藝術,在上海老飯店非遺第三代傳人周懷榮大廚那裏,做好上海菜可不是件容易事。例如做成一味膾炙人口的蔥油拌麵。
油爆蝦
在大師的眼中,蔥是高音、薑是低音,因此鍋子打底是一半京蔥一半老薑,然後放入麵條,用豬油相炒,期間要放入少許洋蔥,“這樣味覺很強烈,也很厚重”。最後放入蝦米,蝦米製作很考究,先用溫水泡開,再放到烤箱中烤幹,放到油鍋中快炸一下,然後再放入醬油中浸泡,鋪蓋到麵上,再添上幾根香脆的小蔥,這樣一碗精製的蔥油拌麵才算出品。
“糟鹵是上海菜的一大特色,上海菜的糟是一大發明,它與寧波的鹹糟不同,上海的糟是鮮,吃後讓人生津。”周彤說。
上海本幫菜中有道名菜,叫“糟砵頭”,是將大腸等豬下水通過糟鹵醃製而成,味道極為鮮美,讓人食後不忘。據說,當年杜月笙躲在香港避風頭,身處異鄉實在想念滬上“糟砵頭”,於是讓人揣著真金白銀悄悄來滬為他采辦“糟砵頭”,驚動了當時的軍管會,懷疑來者是否還有其他目的,最後確證杜月笙是“饞佬蟲”爬了出來。
油爆蝦是經典上海本幫菜。從選料烹製到最後入口,堪稱一道藝術品的佳肴。首先,河蝦要均勻到每隻小拇指大小。油爆時,要放不同的三種糖,單糖的冰糖、雙糖的蔗糖、最後是多糖的蜂蜜,使甜有不同的層次感。蜜製之後端上來,食客一口一隻,連頭同食,連吃三隻,才能讓味蕾感受到濃鮮甜。“這就是上海本幫菜的味覺藝術。”周彤說。
蘊含工匠精神
在大廚心目中,製作上海本幫菜需要一絲不苟的工匠精神。
如酒香草頭,不僅要噴灑茅台酒,而且對“三葉草”的草頭,隻摘取其嫩尖的三張葉子處,所以炒一盆草頭,要許多斤草頭原料,烹製時,不僅鍋外要猛火,而且鍋內也要有明火,這樣草頭才會有絲滑感,用茅台酒一噴,酒香四溢,青翠可口。
酒香草頭
上海名菜蘿卜絲鯽魚湯,也是精工細作而成。鯽魚雖然味道鮮美,但魚刺細多,因此,名廚隻取其肚當,此處隻有大刺,微燙後去刺,然後文火慢燉,蘿卜絲則需過汁,然後用方木盒塑型蒸熟,放入湯後整齊打底,再勺入肚當入碗。而鯽魚其他部位,全麵猛火煮爛,隻取其汁湯食用。
周彤認為,上海本幫菜是用工匠精神打造的。對上海本幫菜大廚來講,每道菜都是作品,而不是產品。
周懷榮表示,作為非遺傳承人,非常希望將正宗的本幫菜不斷傳承下去,還要發揚光大。上海本幫菜走進高星級酒店,等於上了一個檔次。同時應借助周彤等美食名嘴等,加大美食的傳播麵,讓更多人知曉海派美食。
據悉,上海國際貴都大飯店將在數月後正式呈上精品本幫菜盛宴,同時上海商貿旅遊學校正在醞釀成立上海菜研究中心。未來隨著海派文化的複興,上海本幫菜也會在集成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讓更多的客人可以充分領略上海本幫菜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