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殘陽

曆史,是過去的現實, 現實, 是將來的曆史, 我們不糾纏曆史,我們創造曆史!
個人資料
蒼山殘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漢學家 孔飛力 逝世。

(2016-02-16 18:09:34) 下一個

孔飛力逝世是美國漢學界的損失, 深感震驚。我對他極感興趣。

北京時間2016年2月15日17:40左右,漢學家魏希德(Hilde De Weerdt)在推特上發布信息:“願孔飛力教授安息”(“RIP Philip Kuhn”),透露知名漢學家孔飛力(Philip Kuhn)已去世。隨後,孔飛力的學生、英國劍橋大學曆史學教授方德萬(Hans van de Ven)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證實了這一消息。方德萬表示,他目前在美國波士頓訪問,上周曾計劃前去拜訪,但當時就被告知恩師已經生命垂危。

 

15日20:30左右,魏希德更新消息稱,孔飛力教授於2月11日逝世,享年83歲。然而此前並未有消息傳出,許多網友今日聞訊表示震驚和哀悼。

孔飛力1933年9月9日出生於英國倫敦,畢業於哈佛大學,師從費正清(John Fairbank),被認為是美國第二代漢學研究的領軍人物。他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學遠東語言文化係主任,獲得過包括古根漢姆學術研究獎在內的多種學術榮譽。代表作有《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叫魂:1768年的中國妖術大恐慌》、《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故鄉:海外華人曆史的思考》等。

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劉昶是孔飛力代表作《叫魂》的譯者之一。他向澎湃新聞回憶了與孔飛力教授交往的一件小事:在翻譯這本書時,因孔飛力在寫作中將清朝的檔案譯成英文,需要找到原始中文檔案,才能確保中文譯文準確。孔飛力教授便向他們提供了自己在北京複印的檔案,以幫助翻譯工作順利進行。
 

《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係孔飛力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寫作而成,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書中對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提出的新看法。“孔飛力提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不是1840年鴉片戰爭。他認為這場戰爭的影響雖大,但就中國社會內部的變革而言,比不上太平天國。這個觀點對學界的影響很大,無論是否讚同,都不得不重視。”劉昶告訴澎湃新聞。

 

如果說《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體現了孔飛力對中國近代曆史發展的整體觀點,《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則是一個直觀呈現中國帝製社會基本運作和結構性矛盾的個案。孔飛力在書中講述了一個關於“盛世妖術”的故事,如偵探小說般引人入勝。劉昶認為,《叫魂》無疑是孔飛力最膾炙人口、影響廣泛的著作,“他讓人們意識到原來曆史可以這樣寫”。相較而言,“《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是博士論文,學術性較強,後來的《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則理論性較強。”1990年《叫魂》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當年即獲得“列文森中國研究最佳著作獎”。

孔飛力影響最廣泛的著作《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孔飛力曾是“中國中心觀”的代表人物,反對的正是其導師費正清所倡導的“衝擊-反應”論。後者認為西方對中國的衝擊、中國對衝擊的反應,是19世紀以來中國曆史變化的根本內容和動力,而“中國中心觀”則強調從中國曆史內部的發展來尋找轉型變化的原因。美國學者柯文在1984年出版的《在中國發現曆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一書中指出,孔飛力的研究幾乎體現了當時美國史學新思潮新取向的所有特點,是“一種植根在中國的而不是西方的曆史經驗之中的史學”。
 
劉昶認為,今天來看中國近代曆史變遷,西方衝擊並非可有可無,中國社會內部的發展變化也很重要,二者不可偏廢。但是孔飛力等人為糾正費正清、列文森等第一代中國學研究者的“西方中心偏向”而倡導的研究方法,應視為美國中國史研究的一種突破。
孔飛力從20世紀60年代起致力於中國近現代政治史和製度史的研究,1990年代後轉入海外移民史研究。他的海外移民史研究所跨時間長、空間範圍大,在同類研究中實屬罕見。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學術生涯中,孔飛力的中國學研究“向來以眼光獨到、識見精深、常領風氣之先而著稱”。(龔詠梅,《著名漢學家孔飛力與他的中國學研究》,社會科學報,2014年1月8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