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陸戰一師的撤退
在西線已經完全潰敗, 大局已定的情勢下, 第十軍軍長阿爾蒙德終於在11月30號下達了全線撤退的命令。 顯然, 撤退的第一步是柳潭裏的陸戰一師主力從柳潭裏撤回下碣隅裏。 但柳潭裏的撤退是一個複雜的工程, 因為家大業大, 史密斯師長又不想扔下任何重裝備,所以, 盡管柳潭裏離下碣隅裏隻有不到25公裏, 負責撤退指揮的利茨伯格上校慎之又慎。 他首先派出戴維斯中校率一隻營級特遣隊援助德洞嶺的巴伯加強連。 這隻特遣隊運用我軍的戰鬥模式, 全副輕裝, 不分晝夜, 不走公路, 沿著公路旁的山嶺脊道,踩著英尺深的積雪, 向德洞嶺殺去。 目標是在師主力到達德洞嶺以前, 清除關口附近對公路的任何阻撓, 並把德洞嶺山頂的巴伯連隊接應出來。 事實證明, 陸戰一師確實是一隻過得硬的部隊。 他們在有重武器掩護下, 能夠打出最高的戰爭效率。 在沒有重武器的掩護的條件下, 也照樣能發揮出像我軍一樣的戰鬥意誌和戰鬥力。 跟美國陸軍真是天上地下。順便說一下, 筆者認為陸軍戰鬥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將不知兵, 兵不知兵。 美軍中隻有兩個兵種士兵負傷後回到原連隊, 一個是空降兵, 一個是陸戰隊。而在陸軍, 士兵負傷歸隊,一般不回原連隊, 而是根據需要, 隨便分配, 這就使得一個連隊裏的士兵沒有相互了解和友誼, 往往是在一起隻有幾個月。 而軍官的分配也和士兵一樣。 所以整個部隊隻是一個機械式的分工合作, 很難達到小範圍內的協同。 二戰中盡管陸戰隊和空降兵都成軍時間不長, 但在歐洲和亞洲的表現都比陸軍好。
先頭部隊派出後, 利茨伯格深知在回下碣隅裏的路上遍地都是我軍的阻擊部隊。因此將撤退的部隊完全布置成進攻隊形。他將部隊分成左翼右翼和中央分隊。 左右翼一律輕裝,在飛機和大炮的掩護下, 沿道路兩側的山脊攻擊前進, 所有的傷員, 車輛,工兵沿中央道路前進。而火炮也對兩翼的部隊提供火力支持。 這樣盡管撤退速度很慢, 但最大限度減少了傷亡。
計劃開始實施後, 戴維斯先遣隊按時到達德洞嶺和巴伯連隊回合。 不久師主力也按時到達。 戴維斯先遣隊士氣正旺, 又為整個部隊主力擔任後衛。經過59個小時的艱苦奮鬥, 陸戰一師主力終於衝破我九兵團的重重包圍, 退回了下碣隅裏。 經過五個日夜的戰鬥, 陸戰一師死傷一千人左右, 凍傷500人左右。 九兵團數字沒有統計, 但至少是陸戰一師的幾倍。 除了戰鬥傷亡以外, 我軍最大的問題是傷員得不到及時救治。 所以,我軍死傷比例很高。 另外,由於沒有禦寒的冬裝, 我軍產生了大量的凍死和難以治愈的凍傷。 相比起來, 陸戰一師的凍傷基本上是輕微的, 很快能夠痊愈。 而傷員能夠得到及時包紮, 並迅速通過飛機運往日本醫院進行手術。
師主力回到下碣隅裏, 史密斯師長大大鬆了一口氣, 現在下碣隅裏部隊一萬多人, 坦克,裝甲車, 及各種工程車輛,運輸卡車一千多台。 現在的問題是怎樣把陸戰一師運回鹹興或後方。為此,第十軍和相配合的陸海空三軍在下碣隅裏專門開了一個會。 由於下碣隅裏的機場已經完工, 憑美軍的運力, 把陸戰一師的裝備和人員空運出去是可行的。但史密斯師長力排眾議, 決定陸戰一師沿原路步行撤退。 他的理由是如果空運, 最後擔任掩護的部隊會成為九兵團的盤中餐。 並且隨著下碣隅裏主力的撤退, 古土裏剩下的兩個營也會成為我軍下一個攻擊目標。 史密斯師長要把整個師的部隊全給帶出去。
師主力於12月4日到達下碣隅裏,經過兩天的休整, 準備於12月6日開始向古土裏撤退。 這時九兵團的26軍主力終於趕到戰場。宋時輪認為,在第一階段的戰鬥中, 之所以收獲甚微,沒能達成戰役合成, 主要是由於兵力分散。 現在有了26軍三個生力師, 再加上27軍的受損不大的兩個師, 一定能在陸戰一師的撤退途中有所斬獲。他的命令也很簡單, 26軍在前麵堵, 27軍在後麵追, 打不死陸戰一師, 也要啃下一口肉。
沒想到, 真打起來, 滿不是一回事。 陸戰一師從下碣隅裏的撤退態勢跟從柳潭裏一樣, 根本不像敗退, 而是像全麵進攻。 史密斯師長安排七團當先鋒,五團殿後。 在七團還沒出發前, 幾十門榴彈炮為了把炮彈打光, 減少累贅, 對從下碣隅裏到古土裏的18公裏實行地毯式炮擊。 同時從日本和在鹹興的八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各種類型的上百架轟炸機輪番起飛,對道路兩旁任何的風吹草動實施打擊。 在地麵上, 七團以坦克為先導, 所有陸戰隊員沿道路兩旁的山嶺攻擊前進。這種陸空鋪天蓋地的進攻模式,使我軍的小米加步槍難以施展和接近敵人的中央後勤和輜重部隊。 斷後的5團麵對27軍的不計代價的進攻,也殊死一搏。根本不給27軍任何突襲的機會。 所以我軍罕有斬獲,最後我兩個軍在陸戰一師從下碣隅裏到古土裏的18公裏的撤退途中共殺死殺傷美軍600人左右。 陸戰一師幾乎毫發無損地退回到了古土裏, 和一團的另兩個營回合了。
美陸戰一師退到了古土裏, 第十軍擔任左右翼掩護的其他部隊也向後收縮。這時,盡管美第十軍離港口鹹興還有兩站,但我軍至此已經基本沒有機會對第十軍任何一部分部隊進行圍殲作戰了。 唯一一個剩下值得一提是水門橋的炸毀和重修。 水門橋是古土裏到港口鹹興的唯一通道,過不了水門橋, 第十軍就不能通過港口從海上撤退。按照初始圍殲陸戰一師的計劃, 我九兵團20軍需要派一股小部隊炸毀水門橋。這樣如果萬一圍殲陸戰一師有敵人突圍出來,也沒法通過水門橋。 理想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20軍60師的部隊忠於執行了兵團的作戰意圖, 對水門橋進行了三次爆炸。炸的連橋墩都沒有了。但美軍退到古土裏後, 工兵營長佩特裏奇通過對水門橋的評估, 成功地用從日本空投來車轍橋組件, 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架起了一座能通過坦克和各種卡車工程車的軍用橋梁, 使得我軍認為的不可能變成了通途。
長津湖之戰的思考
戰役的結果:美第十軍陸戰一師是主要的圍攻對象。 共被打死700多人, 受傷4000多人, 另有7000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凍傷, 但基本不影響繼續作戰。 美陸軍第七師31團戰鬥隊受到毀滅性打擊, 被我軍打死俘虜1500人左右, 是整個戰役中美軍最大的損失。九兵團的損失沒有公開的統計, 但在戰役的第一階段, 20軍基本被凍傷打殘是不爭的事實。 在第二階段, 26軍和27軍也遭受了重大損失。現在官方的統一報道是死傷一萬五千多人, 凍傷四萬多人。 這個數據顯然是有爭議的。 這一點從後來我軍內部的通訊也可以看出來。 後來我軍的空軍司令遲浩田回憶當年20軍的長津湖作戰時曾經說, 他所在的營他是唯一一個沒有凍傷的。在後來朝鮮戰爭第四次戰役發起時,彭德懷給毛澤東的電報中匯報說, 九兵團能夠行動的戰士隻能編成八個團,這已經是長津湖戰役三個月以後了。我軍是蘇聯編製, 每個團1500-2000人左右, 所以八個團是15000人到20000人。 而我九兵團入朝時是16萬人左右。 由此可想我九兵團的損失程度了。
戰役的反思:
說到第九兵團的處境, 統統是簡單的一句話“零下20-30無冬裝”,太含糊